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六盘山林区四种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恢复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为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六盘山林区华北落叶松、白桦、虎榛子和沙棘4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层次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等指标,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均表现出随着土层的增厚而增加的趋势;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表现随着土层的增厚而降低的趋势。植被恢复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透水性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沙棘和虎榛子在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方面更为有效,虎榛子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表层的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  相似文献   

2.
持续干旱及复水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毛管持水量由 70 %降至 30 %的过程中根茎叶相对含水量分别降低 1 0 .4 1 %、1 2 .0 3%和 1 0 .82 % ,充分复水后其相对含水量均明显提高 ,水分亏缺越严重的处理复水后其相对含水量增加越多 ,且不同亏缺程度处理均根 >茎 >叶 ;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先升后降 ,土壤毛管持水量 5 0 %干旱程度时达最大值 ,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渐增趋势 ,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 ,复水后其含量均有所增加 ,干旱时脯氨酸含量累积 ,而复水后其含量降低。随干旱的加剧根茎叶渗透势、水势均呈降低趋势 ,复水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充分复水 1 2h后土壤毛管持水量为 5 0 %和土壤毛管持水量为 6 0 %的处理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土壤毛管持水量为 30 %和土壤毛管持水量为 4 0 %的处理水分亏缺较严重 ,大大影响了根茎叶渗透调节能力 ,且根系渗透调节能力小于茎和叶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长白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连续3年在长白山研究了3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土壤特性和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土壤密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不同林型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相同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然而相同土层毛管孔隙度大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2)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层深度以指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而土壤总孔隙度土层深度以对数函数方程拟合最好,其中针阔混交林相关系数最高。(3)土壤剖面各层次的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递增而逐渐降低,相同土层自然含水量、土壤通气性、饱和蓄水量、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毛管蓄水量和非毛管蓄水量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4)不同林型土壤稳渗速度、渗透系数(K_1,K_(10))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土层基本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渗透性能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其中,非毛管孔隙状况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更为显著。层次分析法显示,不同林型综合能力范围为0.714~0.956,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  相似文献   

4.
煤矿矿区不同采煤塌陷年限土壤物理性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采煤塌陷对矿区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机理,为矿区生态修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选取典型样地的基础上,采用土壤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塌陷年限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采煤塌陷年限的延长,矿区表层土壤密度逐渐增大,底层土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毛管孔隙度逐渐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先下降后上升;表层土壤总孔隙度逐渐下降,底层土壤总孔隙度先下降后上升;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先上升后下降,土壤质量含水量逐渐下降;表层土壤毛管持水量逐渐降低,底层土壤毛管持水量先下降后上升;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逐渐降低,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先下降后上升;土壤排水能力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5.
兴文县香椿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柳杉人工林、柏木人工林及耕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香椿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①香椿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随定植年限的增长而减小,不同林分在0~40 cm土层中,土壤体积质量以定植4年香椿林为最大,柏木人工林最小,分别为1.58 g/cm3和1.31 g/cm3。②随定植年限增加,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均增大,各林地及耕地土壤孔隙度、持水量及贮水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③在0~40 cm土层中,柏木人工林的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最大,香椿人工林次之,耕地最小;而毛管孔隙度香椿人工林最大,柳杉人工林最小。④在0~40 cm土层中,各林地及耕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为柏木人工林香椿人工林柳杉人工林耕地,土壤贮水量为香椿人工林柳杉人工林耕地柏木人工林。⑤香椿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随林龄的增加而改善,明显优于柳杉人工林及耕地,仅某些指标较差于柏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旅游干扰对九寨沟冷杉林下枯落物及其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显著降低了九寨沟冷杉林下枯落物厚度、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持水率、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p0.05),与未干扰区相比较,干扰区枯落物厚度、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持水率、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分别降低了40.48%,29.68%,25.21%,49.96%,38.92%和34.29%;旅游干扰下土壤容重显著增加,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减小,土壤持水能力急剧下降;与未干扰区比较,干扰区土壤最大持水率、单位面积最大持水量、有效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下降了9.11%,0.34%,12.91%和8.25%,雨季前期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和有效调蓄水空间下降了41.59%,56.01%和44.50%,相同土层基本呈现未干扰区干扰区,二者的差距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或趋于消失,30cm土层以下,干扰区土壤—水文指标基本与对照达到一致,由此表明旅游干扰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调蓄功能,而破坏作用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渗透性能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人工林群落在人为干扰下的退化状况,应用空间对比法研究了放牧干扰对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中砂粒含量增加,黏粒含量下降,土壤出现砂化趋势。放牧干扰下土壤容重增加了0.09~0.39g/cm^3。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总孔隙、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土壤持水量、含水量、入渗速率和导水率降低。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下土壤持水量、含水量与无放牧干扰时相比显著降低。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初渗率和稳渗速率下降,饱和导水率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棘对其下土壤的改良效果,为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达拉特旗典型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度关联分析法,对沟坡阳坡1~7 a沙棘林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最大毛管持水量)进行测定,并以周边荒坡作为对照(CK),对不同林龄沙棘林对砒砂岩土壤的改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随沙棘林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容重与之相反;不同林龄沙棘能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并且4~7 a沙棘持水能力大于1~3 a沙棘持水能力。[结论]在砒砂岩区营建人工沙棘林有利于土壤改良,不同林龄沙棘对土壤改良作用主要作用于0—10 cm和10—20 cm土层。  相似文献   

9.
采煤塌陷对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采煤塌陷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离石双柳煤矿区采煤塌陷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物理性黏粒含量随塌陷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2)土壤毛管孔隙度则随塌陷年限的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则增加。(3)土壤容重随塌陷年限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4)土壤田间持水量随塌陷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减少。(5)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塌陷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这反映出采煤塌陷破坏了土壤结构,促进了土壤淋溶侵蚀,使得土壤理化性质恶化,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和比较分析海南桉树人工林和橡胶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以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桉树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2种,分属14科20属,橡胶林下植物种类共有25种,分属15科22属。(2)两种森林的土壤容重总体表现为表层小于底层,表土层中桉树林的土壤容重均大于橡胶林,而中下层的土壤容重是前者小于后者;土壤总孔隙度均随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在表土层中,橡胶林土壤总孔隙度大于桉树人工林,而在底土层中两种林型接近;橡胶林的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增加呈递减趋势,桉树林是先减小后增加;在表土层,两种林型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橡胶林大于桉树林,在底土层两种林型基本一致。两种森林的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排水能力均为:橡胶林大于桉树林。(3)与橡胶林相比,桉树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物理特性相关性较小,而负相关程度较高;土壤毛管孔隙度、排水能力对桉树林下物种多样性起促进作用,而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起抑制作用;橡胶林物种多样性与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排水能力呈负相关。因此,橡胶林下物种多样性、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均优于桉树林,控制两种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大小的土壤水分因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