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初始体质量为(4.9±0.33)g的罗非鱼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生长、饲料系数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组5个重复。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3个处理组分别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含量为10万、100万和1 000万CFU/g的饲料,投喂持续8周,观察生长效果。生长试验结束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攻毒试验,观察鱼死亡情况,计算成活率。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生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提高鱼体的抗病力,该试验环境下最佳添加水平为100万CFU/g。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免疫能力和肠炎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0.5%枯草芽孢杆菌组,饲喂基础饲料+0.5%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0%枯草芽孢杆菌组,饲喂基础饲料+1.0%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初始体重为...  相似文献   

4.
饲料粒径对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饲料粒径对彭泽鲫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混养与单养的生长差异,共进行3个生长对比试验:同粒径饲料投喂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试验;不同粒径饲料投喂大规格彭泽鲫幼鱼生长试验;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混养与同规格幼鱼单养生长对比试验。各生长试验均为2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饲料粒径分别为2.00和3.00 mm,试验幼鱼的平均初始体质量分别为1.32和13.42 g,试验期为30 d。结果显示:试验一中,不同规格彭泽鲫幼鱼摄食2.00 mm粒径的饲料均能获得生长效果,大规格幼鱼组的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小规格幼鱼组(P0.05),饲料系数(FCR)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小规格幼鱼组(P0.05);试验二中,2.00 mm粒径饲料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00 mm粒径饲料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3.00 mm粒径饲料组(P0.05),不同粒径的饲料对彭泽鲫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三中,大规格彭泽鲫幼鱼单养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大规格和小规格幼鱼混养组(P0.05)。研究表明,不适宜的饲料粒径对彭泽鲫幼鱼的生长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试验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芽孢杆菌对非特异性免疫、生化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二者的复合物(1:1),添加量均为1‰。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放养30尾对虾,初始平均体质量(4.5±0.5)g,温度(28±2)℃,盐度5‰,试验时间20d,用溶藻弧菌(107CFU/mL)水浴攻毒。试验40d后,随机从没有攻毒的试验对虾围心腔采血,然后测定血清中的免疫指标和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总量及血清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含量(P〈0.05),但却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P〈0.05)。在攻毒14d内,对照组的累计病死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而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锦鲤幼鱼生长性能和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48.13±4.71 g的锦鲤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小型循环水养殖池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对照组投喂无益生菌添加的普通商品饲料,试验组投喂在普通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粪肠球菌(1∶1∶5)配制成的4组试验饲料,试验饲料的益生菌最终浓度为109 CFU/mL。结果表明,单一菌种或复合菌种的益生菌对锦鲤幼鱼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且对各组血液中酚氧化酶原(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system,pro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肝脏中抗菌肽(hepcidin)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对各组肠道中GST相对表达量有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复合益生菌效果最好,增重率最高为38.13%,特定生长率提高25.58%,血液中proPO和LZM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3倍和2倍之多(P<0.05),肠道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相对表达量升高了32.45%(P<0.05),肝脏中Hepc相对表达量升高了76.82%(P<0.05)。试验结果提示,在饲料中添加单一/复合益生菌,均可有效提高锦鲤幼鱼的生长性能,以复合益生菌使用效果更好,且proPO、LZM、GST和Hepc免疫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程度上均高于对照组,可见枯草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和粪肠球菌可以作为益生菌应用于锦鲤养殖。  相似文献   

7.
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5.53±0.62)g的团头鲂180尾,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尾。3个处理组即为1个对照组(CON组)和2个试验组(BS-1组与BS-2组),分别投喂不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基础饲料(CON组),添加500 g/T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料(BS-1组)和添加1 000 g/T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料(BS-2组)。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束后,采样测定生长性能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BS-1组和BS-2组团头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存活率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BS-1组和BS-2组团头鲂的血清和肝超氧化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且肝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提高团头鲂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进而促进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为测定牙鱼平幼鱼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需要量进行了 8周投饵试验。使用鱼平均体重 (4 .1±0 .0 2 )g ,分别投喂含粗白质 35、4 5、5 0、5 5、6 5 %的饲料 ,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 4 %~ 5 %。试验结束测出投喂含蛋白质 5 5 %饲料的鱼增重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投喂含蛋白质 35 %和 4 5 %饲料的鱼 ,但与投喂蛋白质含量 5 0 %和 6 5 %饲料的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蛋白质效率与饲料蛋白含量呈反相关。线性分析表明 :牙鱼平幼鱼增重最高时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5 1 % ,而多矩回归分析表明 :牙鱼平幼鱼最佳生长时的饲料蛋白质含量为 4 6 %~ 5 1 % ,含能量1…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试验初步研究了玉米、小麦和木薯对草鱼幼鱼摄食后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试验共有15%、30%和30%水平无油(不加豆油)的玉米和小麦、15%、20%水平的木薯等8种饲料,每种饲料投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草鱼,草鱼初重(4.62±0.35)g,养殖期76d。养殖结束后,禁食试验鱼24h,然后投喂各试验组饲料,在投喂前(0h)及投喂后1、2、3、4、8h和12h,分别测定各组鱼血糖、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摄食后血糖水平均迅速升高,在3~4h达到峰值,12h后血糖水平仍高于禁食状态;血脂含量均在1h内迅速升高至峰值,在随后的1~2h内迅速降低,在2~4h内有回升趋势。(2)相同添加水平下,玉米、木薯组试验鱼的血糖峰值比小麦组高;木薯组血脂四项峰值最高,小麦组其次,玉米组最低。(3)随着玉米、小麦、木薯添加水平的提高(15%~30%、15%~20%),各试验组草鱼血糖、血脂峰值升高;且高水平组血糖含量达峰值后下降速度较低水平组缓慢。(4)与正常水平相比,无油组草鱼血糖、血脂的峰值均有所下降。试验结果表明:(1)草鱼幼鱼对玉米、小麦、木薯的利用是有限的,更适于利用低水平的玉米、小麦和木薯。(2)饲料碳水化合物一定的条件下,驯养时间延长,鱼体血糖峰值出现的时间将会提前。(3)草鱼对木薯的利用能力低于玉米、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