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藏牦牛mtDNA cytb基因的序列多态性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究西藏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测定了嘉黎牦牛、桑桑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斯布牦牛、帕里牦牛、康布牦牛、江达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巴青牦牛等11个西藏牦牛类群共110头牦牛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其多态性,并构建了11个类群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1个西藏牦牛类群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长均为1140 bp,共有单倍型53种,其中新发现的有49种,序列间共有14个SNPs多态位点,核苷酸变异类型包括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以同义突变为主,说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帕里牦牛系、江达牦牛系、巴青牦牛系、桑日牦牛系、类乌齐牦牛系等5大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高原地区4个不同地方牦牛品种IGF-1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分析了牦牛IGF-1基因在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IGF-1基因的第1外显子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第2外显子在4个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A等位基因为4个牦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布较高。在4个品种中,天祝白牦牛AA基因型频率最高,达到0.8559,而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8333、0.6970和0.5689。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甘南牦牛基因和基因型相近,其它牦牛群体之间基因和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升青海省牦牛经济利用成效,全面掌握牦牛改良及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于2018年9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四川省红原县牦牛经济杂交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文介绍了红原县牦牛杂交利用取得的成效,研究分析了红原县牦牛杂交利用具体做法,指出了青海省牦牛杂交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青海牦牛所采取的措施,对促进牦牛产业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牦牛的分布及其分布特点、牦牛遗传资源及其分类、牦牛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牦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并根据新时期牦牛业发展的要求及技术需求,提出了牦牛业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不断促进牦牛业向优质、高产、高效和持续性的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前言 由于天祝白牦牛的驯养程度较低牦牛品种;保留了野生祖先的一些行为,性情较野,而公牦牛更野或暴烈,喜角斗.因此,牦牛的驯服值得探讨,本文就牦牛的行为和动作做了观察研究,探索了牦牛的驯服方法,旨在为牦牛的驯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通过畜群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基本模清了牦牛品种资源的分部、流向、数量和特征特性。牦牛地方品种计有: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西藏高山牦牛、青海高原牦牛、青海白牦牛、中甸牦牛、新疆巴洲牦牛等,其中列入《中国牛品种志》的有: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  相似文献   

7.
西藏牦牛的RAPD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西藏地区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从33个RAPD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出8个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西藏地区的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丁青牦牛、桑日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江达牦牛、康布牦牛、桑桑牦牛、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等11个类群的核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Nei氏标准距离和UPGMA聚类法分析了类群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在0,185 7~0.405 3之间,其中帕里牦牛最小(0.185 7),说明相对较纯,群体较整齐;而工布江达牦牛最大(0.405 3),显示该群体内部具有较多的遗传变异.(2)在11个类群中,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分别为:工布江达牦牛(0.405 3)>江达牦牛(0.353 6)>斯布牦牛(0.344 8)>康布牦牛(0.342 8)>嘉黎牦牛(0.332 3)>桑日牦牛(0.282 3)>巴青牦牛(0.279 3)>桑桑牦牛(0.269 8)>丁青牦牛(0.259 7)>类乌齐牦牛(0.224 1)>帕里牦牛(0.185 7),具有西藏东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西部牦牛类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的趋势,预示着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起源地之一.(3)遗传距离构建的分子聚类关系图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帕里牦牛(PL)为一类,其余10个牦牛类群为另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种或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显著,这是西藏牦牛业持续发展和牦牛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基础,是将来培养牦牛新品种或品系的重要基因资源;西藏牦牛品种可分为2大类群.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肃南牦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揭示其遗传特性,选取12头(公母各半)4岁放牧肃南牦牛进行屠宰试验和肉品质分析,并与文献中已报道的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雪多牦牛、环湖牦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肃南牦牛的活重和胴体重均高于环湖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屠宰率高于查乌拉牦牛和环湖牦牛,净肉率高于甘南牦牛和环湖牦牛,熟肉率高...  相似文献   

9.
牦牛品种的AFLP分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AFLP引物组合共获得156个片段,其中98个为多态性标记,标记多态频率为34.8%~54.65%,平均每对引物可获得17.57条带。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68、0.251、0.160、0.130,九龙牦牛最大,麦洼牦牛次之,天祝白牦牛最小。用Rogers遗传距离公式分析得到4个牦牛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R,天祝白牦牛与九龙牦牛遗传距离最大(0.028 2),天祝白牦牛与大通牦牛的距离最小(0.025 3)。根据DR值,将4个牦牛品种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0.
正在青海地区,牦牛养殖为当地人们经济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牦牛养殖也会因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造成经济损失,牦牛腹泻是其中之一,本文探究了牦牛腹泻的病因以及综合防控措施,供参考。1牦牛腹泻的病因1.1使用劣质饲料是引起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喂养方法不当也会造成牦牛消化不良发生腹泻,喂养器具不够卫生或者清洁不好,牦牛圈内潮湿、冷热骤变、牦牛数量过多等都会造成牦牛腹泻。此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喹乙醇急性中毒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将200只5日龄伊莎公鸡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150mg/kg喹乙醇。在染毒后5、10、15d,对相关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喹乙醇中毒时,在各时间点,试验组血清K+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在15d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中Ca2+、PO43-、N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在15d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ALB、T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ALB在15d差异显著(P<0.05),TP在10d和15d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血清ALP、GOT、GPT活性高于对照组,GOT、GPT在15d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喹乙醇中毒能够引起雏鸡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喹乙醇有一定的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12.
对放牧干扰下土壤含水量、冷蒿体内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冷蒿叶片、根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生长初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叶片内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生长盛期脯氨酸含量虽随牧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末期脯氨酸含量较高,而且随着牧压的增加略有下降。地下部分,脯氨酸含量在牧压梯度间变化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冷蒿叶片、根的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生长末期不相关。冷蒿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显著负相关,而生长盛期相关不显著;与此不同,在生长初期冷蒿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末期二者负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冷蒿体内水分胁迫增加,致使脯氨酸开始逐渐积累。而生长末期的降温和群落中植物种间竞争减少,使脯氨酸的积累速度也相应放慢。在放牧干扰下,脯氨酸大量积累,对冷蒿的生存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冷蒿种群耐啃食、耐践踏、逐渐取代禾本科植物而成为退化草原的优势植物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海英 《中国饲料》2021,1(8):13-16
文章旨在通过体内外试验评估不同类型黑麦草的营养价值。试验选择平均体重为(66.87±2.34)kg的绵羊12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3组绵羊分别饲喂新鲜、青贮和晒干黑麦草。经过14?d的饲养试验后收集粪便和牧草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晒干黑麦草的干物质、有机物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表现最高(P<0.05)。新鲜黑麦草粗蛋白质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青贮黑麦草分别显著提高42.10%和10.82%(P<0.05)。青贮黑麦草粗脂肪、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黑麦草(P<0.05)。新鲜、青贮和晒干黑麦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晒干黑麦草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较新鲜和青贮黑麦草显著提高6.34%和6.21%(P<0.05),同时晒干黑麦草有机物表观消化率较新鲜黑麦草显著提高6.65%(P<0.05),无氮浸出物表观消化率较青贮黑麦草显著提高15.44%(P<0.05)。当体外代谢能值以MJ/kg有机物表示时,新鲜和青贮黑麦草代谢能值较晒干黑麦草分别显著提高21.34%和22.41%(P<0.05),而当体外代谢能值以MJ/kg干物质表示时,新鲜黑麦草能值最高,青贮黑麦草能值次之,晒干黑麦草能值最低(P<0.05)。结论:新鲜、晒干和青贮黑麦草在不同营养成分上各有优势,但3种牧草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和代谢能值无显著差异。因此,无论是新鲜、晒干还是青贮黑麦草都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粗饲料的良好来源。 [关键词]黑麦草;青贮;营养价值;消化  相似文献   

14.
莱克多巴胺属于β-兴奋剂,在动物性产品中残留量过高会危害人类健康。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法来检测甘肃部分地区猪肉中莱克多巴胺的残留量,根据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出猪肉中莱克多巴胺的检出限为24 μg/kg,以莱克多巴胺的6种标准品测得莱克多巴胺的标准曲线,以此检测甘肃部分地区猪肉中莱克多巴胺的残留量是否超出检出限,并分析不同地方莱克多巴胺残留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乳酸杆菌益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酸杆菌作为益生菌广泛用于人和动物。本文综述了乳酸杆菌改善宿主健康的机制。乳酸杆菌可通过产生抗菌物质如乳酸、过氧化氢、细菌素,或者通过竞争营养或肠道黏附位点来抑制致病菌;通过诱导黏附素的分泌或阻止细胞凋亡而增强肠道的屏障功能,从而保护肠道。文章重点讨论了乳酸杆菌表面成分(表面蛋白、脂磷壁酸和肽聚糖)与肠道受体(C型凝集素受体、Toll样受体和 Nod样受体),阐述了他们结合后启动免疫调节信号,调控肠道免疫功能以发挥改善健康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两种绿头鸭(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肌肉营养组成和价值,为绿头鸭肉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选择白羽绿头鸭和绿头鸭60只(每个品种各30只,公母各半),依照国家标准测定胸肌粗蛋白质、粗脂肪、胆固醇含量及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组成和含量,并对胸肌进行氨基酸评价及脂肪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白羽绿头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中均检测到17种含量大于0.01%的氨基酸,其中白羽绿头鸭肌肉苏氨酸、组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赖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13种含量均大于0.01%的脂肪酸,其中白羽绿头鸭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检测到9种矿物质元素(钠、镁、钾、钙、锰、铁、铜、锌和硒),两种绿头鸭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到8种维生素,白羽绿头鸭肌肉维生素B1含量显著高于绿头鸭(P<0.05),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显著低于绿头鸭(P<0.05)。两种绿头鸭肌肉氨基酸比例接近世卫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及对低氧的适应,以平原黄牛为对照,利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表面积密度;通过透射电镜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平均体积等结构参数。结果显示,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肌纤维直径显著细于1日龄平原黄牛,表面积密度明显大于平原黄牛,差异极显著(P<0.01);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平均体积小于1日龄平原黄牛,并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1日龄大通牦牛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体积密度、面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1日龄平原黄牛,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通过增加骨骼肌线粒体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降低线粒体平均体积来提高其在低氧环境中对氧的利用,并且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的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企业已经迈出了跨国并购的步伐,但是由于地区间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困难重重,其中尤以薪酬整合为甚为棘手。如何整合薪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中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遇到的薪酬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薪酬整合过程,即:全面薪酬调查、制定匹配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以4种决明属植物草决明(Cassia obtusifolia)、望江南(C.occidentalis)、伞房决明(C.corymbosa)、双荚决明(C.bicapsularis)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设置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正常灌水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4种决明属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导致4种决明属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望江南的下降幅度最小,说明望江南在水分减少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能力,伞房决明的叶绿素含量在3种处理下都趋于最高水平,表明伞房决明光能吸收、转换和传递能力较强;2)干旱胁迫导致4种决明属植物气孔导度(Gs)降低,气孔限制值(Ls)升高,伴随着胞间CO2浓度(Ci)降低,净光合速率(Pn)下降,表明是气孔因素造成的,此后,除草决明外其它3种植物的Ci均升高,Ls均下降,这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在干旱胁迫下望江南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伞房决明具有相对较高的气孔开放度;3)干旱胁迫导致4种决明属植物的最大荧光(Fm)和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初始荧光(Fo)上升,表明PSⅡ结构受到破坏或者植物进行了热耗散。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上升,说明干旱胁迫对PSⅡ造成伤害,但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因PSⅡ吸收过多光能而引起的光抑制和光氧化。望江南表现的最稳定,说明望江南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hus coriaria L. inclusion to the diet on some biochemical, haemat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e level of antioxidant status of male rabbits. Adult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one control (C) and four experimental groups. Experimental animals received sumac per os in feed in various doses (0.50%, 0.75%, 1.00% and 1.50%) for 90 days.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DWc (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in E3 group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was recorded. Sumac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decreased cholesterol levels in all experimental groups vs.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 of cholesterol was found in E4 group with highest dose of sumac (1.50%). Higher values of total antioxidant status (TAS) and albumins were observed in all experimental groups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group.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AS was detected in group E1 and E4. Concentrations of albumi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s E3 and E4 vs. control group. Sumac administra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bilirubin content. In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how a positive effect of sumac consumption on antioxidant status and cholesterol level in adult male rabb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