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刚  田卫东 《中国蜂业》1991,(6):8-9,42
通过4个越冬期的试验表明,在高寒地区传统采用的蜂群越冬蜂窖温度平均控制在0℃、变幅在-2~ 2℃的做法不是最适宜的,在该窖温下越冬的蜂群,死亡率较高,耗蜜量大。而窖温保持在-5~10℃范围,越冬蜂群存活率最高,耗蜜量最少。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东部、小兴安岭南麓的边缘地带,冬季气候寒冷,温度一般在-35℃左右,蜂群越冬期长达5个多月,以前蜂群越冬都是采用窖内越冬。室外越冬是根据原始蜜蜂冬天蛰居在树洞里的启示而实施的。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蜂业短讯     
王时明 《蜜蜂杂志》2006,26(3):38-38
据多年来寒地越冬实践,越冬蜂在窖内或室内下痢有如下几种原因,分析如下供蜂友们参考。1入室早我地越冬期近6个月,进入10月份后天渐变冷,蜂群开始结团。但冷暖气流交替频繁,遇有暖天,蜜蜂仍能爽身飞翔。记得2004年11月21 ̄22日,气温升高,大量蜜蜂出巢飞翔排泄,然后重新结团。有的蜂友怕蜂群“剥皮”(即外层蜂被冻死),在10月中下旬就将蜂群入室(窖),以后虽遇有好天气,因怕麻烦,便不再搬出排泄,引起下痢。2不关王我地喂饲越冬饲料时没有关王习惯,导致越冬饲料喂完了,还有大片子脾没有羽化出房,等这批幼蜂出房时天气已寒冷,蜂群已结团,使这批蜂…  相似文献   

4.
王希彦 《中国蜂业》2009,60(1):24-24
当白天最高气温达到-4℃,夜间最低气温达到-15℃时,就要把蜂群转移到室内越冬。这时,地面土层已冻3厘米以上,室外越冬的蜂群,要检查包装。各地越冬期长短不一,新疆、辽宁以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越冬期在4个月左右,而吉林、黑龙江南部约5个月,青海、新疆北部山区、哈尔滨以北黑龙江流域越冬期达6个月,也就是说寒冷地区越冬期长,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期较短。  相似文献   

5.
李殿臣 《中国蜂业》2002,53(6):15-15
此法越冬 ,能使越冬饲料消耗和越冬蜂死亡率减少几倍 ,蜂群在越冬期不发生疾病 ,是一种花钱少 ,又简单有效的寒地越冬方法。一、地窖的场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高燥、水位低、土质好的地方 ,挖一个宽 2m、深 1 7m地窖 ,长度可根据蜂群多少而定 ,最好不超过 4米 ,蜂群多可挖两个 ,东西南北均可 ,窖的一端挖一个 70cm宽坡形的抬蜂通道直达窖底 (窖底不能有水 ) ,棚窖时多横几根木棍 ,草和土都要厚点 ,要求窖本身保温要好 ,抬蜂通道不棚 ,窖的另一上头留一个 5 0× 5 0cm窖门 ,下放木梯。二、入窖前管理越冬蜂群要用优质蜂蜜 (不含甘露…  相似文献   

6.
蜜蜂越冬期的划分 ,各地气候情况不一样 ,一般来说 ,南方从十一月上中旬开始至来年的一月未 ,二月上旬止。北方从 9月下旬 ,1 0月上旬开始至来年的 4月下旬结束。蜂群越冬后 ,群势自然要下降一些 ,下降多少 ,才算是正常合理呢 ?这还没有一个精确的数据 ,有的蜂群越冬后全部死亡 ,有的死了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七十 ,一般死百分之二十左右。据观察了解 ,情况不一 ,1 983年到 1 986年不少西方蜂群在江西丰城越冬 ,蜂群短途转地到平原越冬 ,留足了饲料 ,每脾蜂留一脾约1 .5kg蜜脾 ,十一月中下旬逐步缩脾下除继箱 ,一般能保留十到八脾蜂 ,十二月上…  相似文献   

7.
高寒地区,蜂群越冬期长达5个月,充足的越冬饲料是蜂群安全越冬的保障.下面谈几点值得注意的问题,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寒地区蜜蜂越冬时间长,给蜂群管理带来很多麻烦。正常气候条件下,我地首次出窖排泄在每年3月上旬,特殊年份气温回暖慢,可以推迟到3月中、下旬。在2月下旬到首次出窖排泄这个关键的越冬后期,由于管理不当蜂群饥饿,导致越冬失败。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越冬蜂群安然无恙呢?笔者在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防范措施,或许对蜂友在越冬蜂群后期的管理有所警示。  相似文献   

9.
在辽宁錦县地区,蜂群有5—6个月的越冬期,我們窖內越冬的蜂群采用球形脾距越冬,效果良好。用标准箱越冬的蜂群,7框蜂放9个巢脾,排列的方法是:第一框到第2框距离为8—10毫米,第2框到第3框距离为10—13毫米,第3框到第4框距离为12—15毫米,第4到  相似文献   

10.
<正>立冬过后华北地区定地饲养的蜂群便进入越冬期。由于每年气候条件不同,养蜂人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蜂群的内、外包装,让蜂群安全度过漫长的5个月的越冬期。无论是采用10框箱还是16框箱饲养蜜蜂,一般都是室外越冬,原址越冬的蜂群在75%左右,而室内越冬蜂群只有20%。越冬期间箱外包装的蜂群数量比箱  相似文献   

11.
王德惠 《中国蜂业》2003,54(1):16-16
我地处伊春市乌伊岭林业局以北 2 4公里美丰林场 ,小兴安岭北坡。此地蜂群越冬期为 10月至来年 4月初 ,“清明”前后出窖 ,时间长达 6个月。冬季极限温度零下 39℃ ,正常温度为零下 2 0~ 2 6℃。真可谓寒冷地区。本文所述寒冷地区的蜂群越冬后期管理 ,只限室内越冬蜂群。我在此地养蜂近 2 0年 ,往往是成功一年 ,失败一年。不是箱内冻冰大部份蜂冻死 ,就是伤热蜜蜂拉稀全群死亡。总结多年教训 ,得出如下结论 :一、越冬群势 :我个人认为蜂群越冬并非群势越强越好。我饲养的是美意蜂和喀尔巴阡蜂杂交种。即蜂王是纯美意 ,而工蜂是美×喀单交种…  相似文献   

12.
经10多年的考察与实验,探索出长白山高寒林区蜜蜂安全越冬法即室外浅窖越冬法;实践证明此越冬法温度、湿度适宜,节省饲料。当外界气温降低到-30℃以下时,越冬浅窖温度始终能保持在-2℃±3之间,蜂群越冬正常,无下痢腹泻现象,死亡率在5%左右,平均每框蜂耗蜜1.2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3.
郑井龙 《蜜蜂杂志》2012,32(9):28-28
我地地处东北吉林,蜂群越冬期长达6个月:从上年的10月到次年的3月。漫长的越冬期,对养蜂人和蜂群都是考验,蜂好养、冬难越。大多数养蜂人为了方便,强制限制蜂王(囚王  相似文献   

14.
张兴绵 《中国蜂业》2010,61(1):25-25
<正>辽东地区四季分明,蜂群越冬期近5个月。寒流袭来时,最低气温可达-25℃,晴暖天气最高气温可在0℃以上。漫长的5个月越冬期困惑了很多蜂友,尤其是初学养蜂者。下面谈谈蜂群越冬的几个问题:一、越冬饲料:近年来,因蜜、糖差价拉大,养蜂多用蔗糖作越冬饲料。蔗糖质量参差不齐,一般5~6  相似文献   

15.
毕桂春 《中国蜂业》2013,(12):23-23
高寒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达6个月左右,如果不科学、合理调整蜂群,在越冬期间,经常会出现饿死蜂群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怎样才能合理布巢?这就需要根据当地气候、越冬时间和蜜蜂生物学特性,为蜜蜂创造必要的生存条件,让蜂群顺利越冬。  相似文献   

16.
寒地的春季是冬天的延续,要到春夏之交,天气才会渐渐有些暖意.这时的气候特点是风大、干燥、寒流多,而且早晚温差大,好天气实无几日. 本地区蜂群越冬长达5个月之久.最宜用地下蜂窖越冬.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室内、室外越冬的情况郁存在.地下越冬的蜂群,温度均衡、蜂群稳定、节省饲料;室内越冬的蜂群.由于气温的变化,饲料消耗多,越冬后期往往南于饲料缺乏,又无适飞天气,蜂群饿死,而且都是强群.所以,室内越冬的蜂群,后期管理要特别注意,蜂群出室的关键时节不可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笔者几十年对高寒地区蜂群安全越冬对比和总结发现,在高寒地区因蜂群越冬时间长,普遍出现在同一地点,窖外越冬蜂群比窖内越冬的蜂群越冬期整群死亡率低、工蜂死亡比例小,在同等群势和同样管理方式窖内和窖外越冬蜂群差距较大。在无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窖内越冬的蜂群因通风不良缺氧造成损失占相当大的比例。很多蜂场蜂群越冬效果不佳,不是饲料不足,也不是螨害,更不是蜂群弱。饲料质量很好而越冬蜂群整群死亡率达30%以上,蜂群出窖后工蜂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越冬后期蜂群普遍发生下痢病,严重危害蜂群,很多养蜂者深受其害,越冬前很好的越冬群,因越冬期的下痢病,到早春全成了一些弱小群,无法繁殖,只好花钱再购买强群来补助蜂群进行春繁。即使是老养蜂员,在东北蜂群越冬管理上抓不住要害,稍有不慎,越冬后期便会发生下痢病,轻者蜂群群势削弱,重者所剩无几,到早春时无法春繁。 为使以后在高寒地区的养蜂者免受其害,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造成蜂群越冬后期下痢的原因,除《蜜蜂杂志》2001年第10期刊登的《高寒地区越冬期蜂群下痢病多发原因及其预防》一文中介绍的越冬饲料中含甘露蜜和越冬蜜没有全部酿造成熟封盖外,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县地处北纬48度,冬季最低气温达-40℃,1月份平均气温-22.9℃,蜂群一般在10月以后即进入越冬期,直到翌年3月底,越冬期达6个月。蜂群的安全越冬问题,多少年来始终是阻碍我地养蜂事业稳步发展的一大难关。笔者多年的养蜂实践证明,蜂群越冬无论是窖内或室内,越冬饲料消耗多,蜜蜂保存率  相似文献   

20.
王治容 《中国蜂业》2013,(12):24-24
越冬蜂的质与量是蜂群安全越冬的基础,蜜蜂及蜂王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来年春繁和第一个主要蜜源的产蜜量。蜜蜂越冬期是蜂群困难期,切记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