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就植物的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性,讨论遗传基因的极限分布。单基因遗传是指后代继承亲体中的某一种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如果所考虑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种基因A和B控制的,那么后代就仍有2种可能的基因A和B。假设某种植物有A、B2种不同的单基因型,且具有单基因遗传性。采用A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的基因都是A。在常染色体遗传中,后代是从每个亲体的基因对中各继承1个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也称基因型),这样的遗传是双基因遗传。如果所考察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个基因A和a控制的,那么就有3种可能的基因对,分别记为AA、Aa和aa。假设某种植物有AA、Aa、aa3种基因型,且具有双基因遗传性。采用aa型与每种基因型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都是aa型。可见,在植物的基因遗传中,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双基因遗传,用某种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这种后代,则经过若干代后,这种植物的基因均为该基因。该研究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就植物的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性,讨论遗传基因的极限分布。单基因遗传是指后代继承亲体中的某一种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如果所考虑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种基因A和B控制的,那么后代就仍有2种可能的基因A和B。假设某种植物有A、B2种不同的单基因型,且具有单基因遗传性。采用A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的基因都是A。在常染色体遗传中,后代是从每个亲体的基因对中各继承1个基因,形成自己的基因对(也称基因型),这样的遗传是双基因遗传。如果所考察的某一遗传特征是由2个基因A和a控制的,那么就有3种可能的基因对,分别记为AA、Aa和aa。假设某种植物有AA、Aa、aa3种基因型,且具有双基因遗传性。采用aa型与每种基因型结合的方法培育此种植物后代。则经过若干年后,培育的此种植物都是aa型。可见,在植物的基因遗传中,无论是单基因遗传还是双基因遗传,用某种基因与每种基因结合的方法培育这种后代,则经过若干代后,这种植物的基因均为该基因。该研究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在低钾土壤上研究耐低钾基因型玉米植株茎秆长度性状和苗期叶片耐性指数的遗传模型及其关系。结果表明:耐低钾基因改变了植株高度、穗上茎长和穗位高度的各遗传效应;在所有遗传效应中,降低玉米耐性的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玉米耐低钾特性受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是由增强耐性和降低耐性的两种基因类型构成,其互作增加玉米耐性,微效基因及其互作降低耐性。  相似文献   

4.
陈世根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40-741,746
籼粳稻杂种不育性存在花粉败育和胚囊败育两种主要形式 ;在籼粳稻品种中存在一些具有广亲和性的种质 ,资源广亲和性基因主要是单基因遗传 ,存在育性非等位基因 ;育性控制的解释主要有非等位基因互作理论、等位基因互作理论和广亲和基因理论。广亲和性在水稻籼粳杂交育种和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对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DNA分子标记的发展和应用,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进展。在综述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经典理论和假说的基础上,概括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解释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一些新见解,如:上位性效应、遗传差异、QTL效应、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的杂合性、遗传振动合成、基因网络系统、基因结构变化、基因组互补、遗传平衡、活性基因效应等理论或假说,并列举了部分理论及假说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免疫遗传是近年来在现代免疫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使遗传学又增添了一个新分支,对家畜育种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免疫反应的遗传也是通过染色体中的基因控制的,不少文献均提及IgG受免疫反应基因群所拧制。本文仅就猪血清IgG提取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分子标记在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方面的概况。对玉米产量QTL的研究方法,QTL数目、位置和遗传效应及应用作了介绍。比较了多种利用QTL结果对杂种优势的解释。作者认为,杂种优势的产生是显性效应,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一种基因效应在起作用。并提出杂种通过自组织理论而形成的最优基因表达调控是杂种优势形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分子标记在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方面的概况。对玉米产量QTL的研究方法,QTL数目、位置和遗传效应及应用作了介绍。比较了多种利用QTL结果对杂种优势的解释。作者认为,杂种优势的产生是显性效应,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一种基因效应在起作用。并提出杂种通过自组织理论而形成的最优基因表达调控是杂种优势形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瓜品种枯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7份对西瓜枯萎病抗性不同的材料作亲本,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Ⅱ对西瓜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话瓜对枯萎病抗性由隐性多基因控制,其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为重要,且感病对抗病表现为部分显性,显性方向指向增效,隐性基因为减效,在所有亲本中所携带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多。且不同西瓜抗性材料的杂交组合所表现的遗传规律不一致:Calhoun Gray、Sugerlee对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是呈基因互作的单基因显性性状遗传;Charleston Gray和欣抗♀、红5-2对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则很复杂,不能用简单的显隐关系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种子是植物繁育的最主要器官,种子是否正常发育直接影响植株的发育进程,也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种子发育调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很复杂。目前已有大量直接或间接调控种子发育的基因和影响因子被鉴别,但这些基因之间的互作,不同调控途径如何形成网络协同调控种子发育,还有哪些新基因的参与,仍亟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梳理参与调控种子发育的基因、影响因子及其互作模式和调控模式,讨论了如何利用人类需要的等位突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以期为植物种子发育调控、粮食产量和品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2个组合的DH群体,应用Choo和 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研究了粒宽在寒地水稻在DH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水稻粒宽的遗传变异分为两种遗传模式,第一种遗传模式为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第二种遗传模式为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主效基因间存在互作,为互补作用;粒宽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61;控制粒宽的基因为7.8-12.3对、平均9.9对。因此,在寒地花培品质育种中有目的对粒宽进行低世代严格选择,对提高粒重及选育适宜粒型的优异种质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免疫遗传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对家畜育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免疫反应的遗传也是通过染色体中的基因群所控制,不少文献提及IgG受免疫反应基因群所控制.本文仅就猪血清IgG提取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一套亲本、F1和F2 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稻米镉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镉含量性状同时受到种子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母体基因的共同控制.在种子、细胞质、母体等三套不同的遗传体系中,以母体植株核基因的表达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而种子和细胞质基因的表达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小.镉元素含量性状均以显性互作效应为主,细胞质基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对镉元素含量的影响较为重要.遗传率和选择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镉元素含量性状的总狭义遗传率较高,世代的遗传传递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籼型杂交稻稻米赖氨酸性状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除了三倍体胚乳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二倍体母体核基因的遗传效应可影响赖氨酸含量等性状外,二倍体胚基因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胚基因对赖氨酸指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次是赖/蛋比值性状,而胚效应对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胚基因等不同遗传体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明显影响着赖氨酸性状的表现。赖氨酸含量和赖氨酸指数是以普通遗传率为主,而赖/蛋比值性状则以互作遗传率为主。赖氨酸含量或赖氨酸指数与赖/蛋比值性状间则存在极显著的胚加性互作相关,赖/蛋比值性状上存在较明显的胚加性相关。赖氨酸含量与赖氨酸指数间的胚效应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 6个水稻品种作完全双列杂交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三倍体胚乳遗传模型及条件遗传方差分析方法 ,对水稻灌浆速率进行动态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及其组合在不同时期测定的灌浆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水稻灌浆速率主要受三倍体胚乳核基因及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遗传控制 ,细胞质效应较小 ,并且以胚乳核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的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母体加性×环境互作。灌浆速率后代的分离主要决定于水稻开花后 18d之前。各时期母体植株基因的遗传效应对水稻灌浆速率均有一定作用 ,并且水稻开花后 18~ 2 4d母体植株基因对灌浆速率的效应比胚乳核基因还大。各时期均以种子直接遗传率为主 ,母体遗传率很低 ,母体加性效应对水稻灌浆速率的作用被胚乳加性效应通过协方差的间接影响而弱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基因遗传规律,以茎秆穿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茎秆穿刺强度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BC_1、BC_2、F_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4%、53.58%、50.95%,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19.34%、30.33%、36.42%,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3.62%,两者在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对茎秆穿刺强度影响较小。这一研究结果为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玉米出籽率是影响果穗同化产物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单穗产量密切相关,研究其遗传规律对玉米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出籽率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出籽率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加性×加性互作、显性×显性互作、加性×显性互作、显性×加性互作等上位性效应均表现为减效;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4.05%、36.26%、48.83%,BC_1、BC_2、F_2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6.45%、46.36%、31.43%,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1.13%;由此说明主基因与多基因在控制玉米出籽率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大于加性基因效应,同时环境因素对出籽率性状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将为玉米出籽率性状的基因定位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条件和非条件遗传分析方法,利用两年的试验数据,分析了油菜籽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对油菜籽饼粕甘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时期的甘氨酸含量的表现受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在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中,除花后36 d的胚效应较大外,各发育时期以母体效应为主导,母体显性主效应和加性互作效应起主要作用。条件遗传分析表明,控制甘氨酸含量表现的数量基因在中期和前期表达最为活跃;中期的净遗传效应最大,大量的微效多基因被激活表达。油菜籽饼粕甘氨酸含量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多数发育时期是以母体和细胞质两部分的遗传率为主。在低世代时,根据母体植株油菜籽甘氨酸含量的总体表现进行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新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340-17342
研究了植物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问题,求出了植物单基因遗传和双基因遗传中逐代传播后总体基因型的概率分布以及极限分布,为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