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松梢螟又名微红梢斑螟,是危害油松枝梢和球果的主要害虫。也危害华山松、樟子松、马尾松、黑松、雪松等。该虫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均有发生,以幼虫钻蛀寄主主梢和幼树枝干进行危害,尤其喜欢蛀食顶梢,造成枝梢枯萎干折,此外,该虫可蛀食球果,影响林木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松梢螟又名微红梢斑螟,是危害油松枝梢和球果的主要害虫。也危害华山松、樟子松、马尾松、黑松、雪松等。该虫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均有发生,以幼虫钻蛀寄主主梢和幼树枝干进行危害,尤其喜欢蛀食顶梢,造成枝梢枯萎干折,此外,该虫可蛀食球果,影响林木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3.
麻楝蛀斑螟生物学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楝蛀斑螟在云南石岩寨地区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该虫以幼虫钻蛀珍贵速生树种红椿树主梢和侧梢,造成枝条中空、断折,从而形成多头树而难以成材.云南省红椿主产区的林分,60%~100%的植株受其危害,且幼林受害尤重.生产实践证明,螟害是造成省内红椿造林多年未获成功的主要因素.该文就麻楝蛀斑螟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治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通过野外自然调查,对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5.
茉莉蕾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近些年在城门镇茉莉园进行调查发现,此虫发生普遍,新老植地都有发生;发生危害期长,损失大。茉莉蕾螟一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冬季以幼虫在茉莉枝梢内或丛中越冬,常年4月至翌年1月都有幼虫危害,尤以6-10月虫量多,危害重。一般每只幼虫能转花换蕾3-4次。成虫多于夜间8—10时羽化、交尾和产卵等。昼间栖息于荫蔽处,性好静,飞翔力不强,即使受到惊动,虫体仍不飞翔,仅作短距离的爬动;夜间具有弱趋光性。在有花期间,雌性成虫多选择绿豆大小并已露白的小蕾于萼或瓣上产卵,也有少数卵产于花柄上;在非花期间,雌性成虫则选择在茉莉枝梢顶端叶片的背面近叶脉处产卵。刚孵化的幼虫经5—6分钟离开卵壳,再经数分钟后即可取食,幼虫除蛀食花蕾之外,还危害茉莉的新梢嫩茎。在开花期间,初孵幼虫从花萼或花瓣上咬孔蛀入蕾内取食,一般一蕾仅有一虫,将其花蕾食空,留下花瓣薄膜和虫粪,致使花蕾变为紫红色。幼虫常于夜间8—10时转花换蕾蛀入另一朵花蕾继续取食危害,一般一只幼虫危害4—5朵花蕾,所以常见一个花序数朵蕾被蛀害,因而在受害的花蕾表层可见有一个蛀入孔。幼虫昼夜在蕾内边取食边排粪便于花蕾之中或推出蛀孔周围,致使花蕾变色,而且在雨天霉烂,严重影响产量与质量;在非花期间,幼虫孵化后,先在嫩叶背面取食,经2—3天开始爬到新梢上端处咬一个小孔,然后钻入枝梢嫩茎内取食危害,留下皮层,不久被害梢凋萎甚至枯死。为此,必须采取“护益控害”对策,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6.
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是两种重要的松属(Pinus)蛀干害虫,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通过林间自然调查,对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横坑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侵入孔位置,而影响云南切梢小蠹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7.
桑天牛的幼虫在其蛀道内越冬。6月上旬出现成虫,产卵于枝梢上,产卵槽易被发现,幼虫期22.23个月。桑天牛幼虫极易蛀入无花果树根部危害,受害树轻者枝梢被风吹折、树势衰弱,重者全株枯死。成虫白天取食无花果树叶柄和新梢嫩皮。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梢木蠹象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云南松梢木蠹象(Pissodes sp.)是云南省新发现的危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幼树的蛀梢害虫,在昆明地区仅分布于嵩明县大哨乡海拔2200~2600m10年生云南松林中,面积351hm^2,受害株率37.1%,该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或近老熟幼虫在受害枝干内越冬。3月开始化蛹,5月上旬始有成虫羽化扬飞,在当年生枝梢上补充营养,并在2~3年生枝条上产卵,6~8月为产卵期,6月幼虫开始孵化。发现该虫天敌茧蜂1种(Bracon sp),寄生率为1.6%~33.0%,提出以清理虫害木为主结合化防(成虫补充营养期)的防治方法,清理最佳时期为4月中、下旬;1995~1997年开展了3年的防治,并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豫北地区桃蛀螟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uenee)又名桃蠹螟、桃斑蛀螟,俗称蛀心虫、食心虫,在我国分布极广。以幼虫蛀食桃果,使果实不能发育,常变色脱落或果内充满虫粪,不可食用,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群众常用“十桃九蛀”反应此虫对桃果危害的严重性[1]。其寄主植物除桃外还能危害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随着面积不断扩大,虫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尤以钻蛀性害虫为最常见。我们自1978—1983年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黑河、嫩江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等地樟子松天然林及人工林区中,对樟子松钻蛀性害虫进行了种类调查,并重点研究了两种新害虫——松芽麦蛾及樟子松梢斑螟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楸螟对楸树、梓树、桐树等的生长危害巨大,其分布范围广,以幼虫钻蛀嫩梢,被害部呈瘤状突起,尤以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本文通过对楸螟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总结了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首次报道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正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 Litv.)是常绿乔木,树干通直,材质良好,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是东北地区优良的防护、用材、固沙及绿化树种。但随着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和种群数量的增加,樟子松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也在增多,樟子松梢斑螟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危害樟子松的蛀干害虫,其主要危害6年生以上樟子松,严重时可导致树木头部折断、死亡,对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可造成严重影  相似文献   

15.
<正>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由于大豆生长期间大,豆病害的困扰导致减产。现将大豆豆荚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大豆豆荚螟1.1发生危害特点大豆豆荚螟以幼虫钻蛀危害多毛大豆的花蕾、豆荚,也能蛀入豆株茎内危害。转色成荚期受害豆荚出现蛀孔,荚内虫粪堆积,严重影响食用和商品价值,此虫为害大豆等造成"十荚九蛀",虫荚率高达60%~90%,一般年份虫荚率亦达15%~20%。大豆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华  相似文献   

16.
橄榄蛀果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橄榄蛀果野螟是揭阳市橄榄生产上新发生的害虫。通过系统调查和观察,发现该虫在揭阳地区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主枯枝上越冬,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危害乌榄及早熟橄榄,第二、第三代幼虫分别在7月和9月开始蛀入榄果危害。并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狠抓防治第一代幼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林场进行了樟子松枯梢病综合防治试验。2003年根据防治试验林标准地的调查结果,经计算得知:防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着,同时也说明樟子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梢斑螟(Dloryctria mongolicella Wang et sung)是国内近年来新发现的蛀干害虫,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地区,国内仅知为害樟子松(Pinus syvestris)。1984年在吉林林学院实验林场(吉林省蛟河县)的红松人工林内首次发现此虫为害,受害率达11%。该虫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树干或侧枝韧皮部蛀食为害,侵入途径与红松疱锈病、整枝、虫害等各种伤口有密切的关系。受害部位大量流脂,致使树势衰弱,易披风折、枯死。天敌有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寄蝇(学名待定)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集野外数据,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及回归分析法对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普洱市宁洱县短毛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环境因子中,坡位、树木长势及树龄未被引入方程,说明其对虫口密度影响不显著,坡向、受害梢直径及林分郁闭度为影响短毛切梢小蠹虫口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在宁洱县思茅松枝梢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现象是由其本身的特性与环境的异质性两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20.
<正>1危害情况1.1杨、柳大青叶蝉危害情况。食性较杂,主要危害杨、柳、榆和各种果树的幼嫩枝干,也是农作物、蔬菜的主要害虫。该虫产卵于枝干上,形成伤口,易引起冻害和梢条,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引起植株干枯死亡。该虫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杨柳生长区,全国各地均有发生。1.2黑蚱危害情况。危害杨、柳、榆、槐和苹果、梨、桃等树木,以成虫在枝梢上产卵,被产卵的枝梢逐渐干枯而死,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