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其旅游竞争力受多个因素影响,也包含多个层面。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旅游发展评价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竞争环境支持力、资源产品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三方面构建了一个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客观分析了各地区旅游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为各省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陕西十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格区分业绩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收集2004年、2007年及2010年陕西10个地市客流总量和旅游收入数据,从业绩指标出发分析了陕西省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差异。并将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可达性及人均GDP看成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据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旅游业绩与资源丰度、交通客运量及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西安一市独大,地区差异显著;旅游资源丰度、交通区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延安、榆林虽然人均GDP最高,但过重能源化工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3.
陕西十地市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旅游业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因此能否吸引外来资金是一个关系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对陕西省十个地市的旅游业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根据评价目标选取评价因子并构建评价体系,包括1个总目标层、5个指标类、11个指标组、33个指标项。将从有关部门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个指标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十个地市的综合评价值。结果显示,西安的旅游投资环境最好,商洛最差。西安的各项指标的分值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市,说明其吸引投资的能力最强。而其它地市各有优劣之处,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发挥优势,并改善劣势,从而改善旅游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4.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陕北近几年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理应开辟为陕西省新的旅游增长极,但其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红色旅游,使得本区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立足于市场分析和资源特色,陕北需要进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属性的基础上,论述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问题并进行了旅游功能分区,提出了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期为陕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5.
宝鸡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按照2003-05-01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陕西省宝鸡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类型划分和评价,认为宝鸡市已形成了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优良级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体系。但地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体系不健全是阻碍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但在旅游资源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数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如何的研究较少,故文中选取全国及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17种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数据,对旅游资源数量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前人的相关研究,选择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西安、乌鲁木齐等10个重要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得分,据此建立诸旅游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并分析了每个城市旅游的优、劣势,最后提出该10城市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运用模糊聚类的相关知识,采用单体总量、单体密度、类型丰度、储量丰度、平均品质、优良级单体数量6种评价指标,对平凉市七个县(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崆峒区资源条件高居首位,泾川、崇信、华亭、庄浪发展良好,灵台、静宁较为滞后,得出的结论比较客观,完善了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定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平凉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在近些年一直处于全国落后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省域内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并提出旨在提高全省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利用旅游资源、海外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等指标对甘肃省内各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并认为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等级、可进入性是影响各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各地州市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市场定位和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量化手段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31个省份不同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区域及省市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分布特点及分类。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为上海、北京和广东,区域结构方面,我国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东—西梯度演进结构。文章将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分解,研究了旅游产业主体(旅游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贫困地区而言,大交通线在使游客数量猛增从而带来发展机遇时,整个区域旅游系统还存在滞后弱响应问题。柞水县是陕南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西安附近有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秦岭阻隔以往其旅游业发展缓慢。构建区域旅游系统应激响应概念模型分析发现,面对秦岭终南山高速公路隧道即将通车的重要机遇和通车后的旅游"井喷",区域旅游系统内支持系统及供给系统响应迟滞而无力,国家干线到门口而区域旅游系统内部其它瓶颈因素依然存在,主客双方利益俱损,柞水县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身宣传机会。因此,作为贫困县在旅游业发展初期阶段必须在政府强力主导下发挥支持系统的能动性,努力增加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信息等旅游供给,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交通干线带来的大好机遇。柞水的困境说明,类似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未雨绸缪、系统规划,提早科学应对,力图双赢。  相似文献   

13.
在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势能矿资源进行科学再认识的基础上,按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本思路,以及主导产业的主要判定标准,研究认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应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进而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相配套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并运用产业集群这一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地域组织形式和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七大产业集群,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陕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适时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运用Theil系数,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对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7年,区域差异较大,且平稳上升;2008~2010年,区域差异较小,且增速减缓。入境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体现在西安市与其他地市、关中与陕北陕南地区之间两个层面上。这与关中城市发展较早,具有资源、交通、经济发展优势密切相关。2008年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交通的改善等原因,陕北和陕南入境旅游发展增速,使得区域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旅游地竞争力综合性评价的方法,然后根据半干旱地带的森林草原旅游地的特征,构建了其竞争力综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呼和浩特市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及小井沟生态园等三个旅游地为例,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性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作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综合竞争力在三者中最强;同时还表明:呼和浩特周边森林草原旅游地旅游的开发优势是旅游景观资源,劣势是社会经济条件及区位特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与经济社会一体化融合是产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目的地建设正日益成为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工程。以宁夏为例研究得出: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宁夏产业经济、城乡环境和交通建设等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旅游产业、产品与目的地体系建设和客源市场开发等成效显著;但比照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要求,目前还存在精品不多、特色不足、业态老化、产业链短等问题;为此,应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融合传统产业优势、挖掘地域资源特色,努力将宁夏打造成为伊斯兰旅游、文化与经商贸"首都",成为独具魅力的西部旅游经济"特区",成为宜旅、宜商、宜居、宜业的复合型目的地。  相似文献   

17.
Yudan WANG 《干旱区科学》2020,12(4):561-579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annot be accurately simulated by using observations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MS) that are distributed sparsely in complex terrai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regions with complex terrain can be better represented by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the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In this study,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calculated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xtracted from ITPCAS (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produced by the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9-2016. Drought areas detected by SPEI calculated with data from ITPCAS (SPEI-ITPCAS) on the seasonal scale were validated by historical drought records from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anon-Shaanxi, and compared with drought areas detected by SPEI calculated with data from OMS (SPEI-OMS). Drought intensity, trend and temporal ranges for mutations of SPEI-ITPCA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umulative drought intensity (CDI) index and the Mann-Kendall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rought areas detected from SPEI-ITPCAS were closer to the historical drought records than those detected from SPEI-OMS. Severe and exceptional drought events with SPEI-ITPCAS lower than -1.0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summer, followed by spring. There was a general drying trend in spring and summer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a significant wetting trend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On seasonal and annual scales, the regional and temporal ranges for mutations of SPEI-ITPCAS were different and most mutations occurred before the year 1990 in most regions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reflect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Shaanxi Province to climate change, which will help to manag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