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黄蔷  杨立群  刘松 《绿色科技》2014,(2):215-2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和雨污分流系统的科学设计是防止其潜在危害的有力保证。以宜昌市黄家湾垃圾填埋场为例,结合实际运营中情况及特点,分析了其终场覆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依照相应国家规范提出了黄家湾终场覆盖系统方案,同时通过预测封场后的地形,结合填埋场现有的雨污分流措施及已有的雨污分流经验,设计了填埋场封场后的雨污分流系统。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修复的垃圾填埋场场地利用改造,通过山体处理,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的设置,填埋气体收集导排系统,封场覆盖技术和地表水管理系统设置,可使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二次污染源得到彻底治理并恢复其生态功能。通过对唐山南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种植人工植被,对植物表现的评估,总结出垃圾山山体封场技术和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技术,为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无害化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数量较大,尤其是早期的简易填埋场,对场地周边居民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亟待对简易垃圾场进行整治与封场。以四川省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在场地环境与地质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填埋场垃圾堆体封场覆盖、填埋气体导排、渗沥液导排、防洪与雨水导排、挡墙及场地绿化等主体工程的封场设计及实施,控制了垃圾渗滤液和垃圾填埋气体的污染,避免场地及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保证了周边居民健康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4.
陆卫民  宰正浩 《绿色科技》2013,(12):191-193
指出了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经稳定化处置后进入填埋库的作法,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的要求,经过对比新旧标准的差异,对常熟市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防渗系统改造、增加分坝区和渗滤液导排系统,达到了新标准关于飞灰卫生填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由于目前在我国的城郊和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利用天然地形进行填埋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基本未采取或仅采取简易防渗措施。随着填埋量的增多和时间推移,蚊蝇滋生、塌方和降雨淋滤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周边的人居环境及土壤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急需整治。以福州市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陈腐垃圾分选及无害化处理整治工程为例,阐述了垃圾分选、卫生填埋、封场绿化和雨污分流等治理工程,总结了实际工程的经验:关注垃圾含水率,一般垃圾含水率超过35%则需要采取翻晒处理措施,并做好临时堆体底部"一布一膜"的防渗措施;重点管控土工膜的搭接顺序和焊接质量;封场绿化工程中对堆体进行整形,边坡充分压实,底部与地面呈45°缓坡,实际绿化覆土约100 cm厚度,都为施工作业中关注的细节点;雨污分流的工作原则是减少进入垃圾堆体的雨水量和防止垃圾堆体被冲刷,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渗沥液的产生量。为解决全国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存量大、处理设施滞后等实际问题提供工程措施和经验,以期寻找一种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可操作性和复制性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6.
结合湖北某生活垃圾填埋场自身运营背景和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整改。通过采取雨污分流、租赁设备处理渗滤液、渗滤液处理站改扩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等措施,优化了填埋场环境。但仍需进一步努力规范该场管理,以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城市排水体制以及昆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昆明市主城二环路内庭院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主要对主城二环路范围内须采取工程措施,实现雨、污水主管网的全覆盖,庭院排水管网完全雨污分流并对应接入市政雨污水管网。并介绍了在设计和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工程改造后的建议和措施。即要完善城市排水法规与管理条例,还要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8.
魏颖  白佳伦 《绿色科技》2022,(6):237-239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地表坡度较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垃圾堆体区域以外的雨水进入垃圾堆体内部,并将垃圾堆体区域接收到的雨水有序导排到场外指定区域.对南京市天井洼有机废弃物处理厂封场及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工程经验总结,介绍了洪水流量计算的方法,采用公路科学研究所的小流域经验公式进行了计算;进行截水沟的布置,采用网状布置形式,保...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城市内湖水质问题在我国非常普遍,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解决河流水域污染已成为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以长沙市龙王港梅溪湖为例,针对梅溪湖水质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①滨湖截污干管渗漏严重;②上游小区分流不彻底;③现状雨水净化区容积较小,初期雨水污染无法得到完全净化。采用工程措施对截污干管进行了重建和修复,对初期雨水进行了收集和处理,根据初期雨水相关设计标准,合理设置智能截留井和初雨截留管,截留后初雨储存在调蓄池后转输至污水处理厂,能有效减少梅溪湖水质污染,对解决梅溪湖水质污染起到积极作用,为保障城市水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