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在分析甘肃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方法对甘肃省1979年~ 2008年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两者存在正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相应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定量测算甘肃省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对甘肃省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运用2000~2012年的数据和STIRPAT模型研究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足迹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41hm2,并以年均4%~5%的速率增长;人口增长对生态足迹有正向作用,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对生态足迹有负向影响,并且支持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与生态足迹之间的环境Kuznets曲线,离城镇化的拐点还有一段距离.据此认为,甘肃省需要继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来推动集约型经济增长来降低生态足迹;同时甘肃省应制订和施行积极的能源政策,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选取云南省1979~2014年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量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对云南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城镇化是碳排放增长的Granger原因,说明云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排放"和"增长"的因果关系使得未来阶段容易陷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因此,必须从产业转型升级、低碳城镇化等方面入手,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阿克苏地区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量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克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阿克苏地区又是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作用强度被加大。本文以阿克苏地区为例,利用2004~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成果,研究了该地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滞后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阿克苏地区用水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一定的幂函数关系;阿克苏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的双曲线性关系。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用水效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的相关文献中,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普遍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已有的文献研究并不多,更缺乏全面的实证分析。对1977-2011年甘肃省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率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影响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2011-2017年的数据,利用MaxDEA 8.0软件构建产出有界的SBM-DEA窗口模型计算城镇化效率,利用熵值法计算经济发展水平,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者耦合协调性的动态关系。【结果/结论】海西经济区城镇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度均有向好的趋势。在研究期间内,城镇化效率平均值由0.851上升至0.860,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由0.218上升至0.388,耦合度由0.772上升至0.906。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度呈现倒"U"型分布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效率也存在倒"U"型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DEA-Tobit模型对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整体上较低,各区域、市州间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总体上呈现"西强、东进、南弱"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呈显著正相关;涉农贷款不良率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之间无明显关系。建议涉农金融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发展"背包银行",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及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2000—2012年福建省城镇化率和地区GDP年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VAR模型探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较大,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差异在国内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我国也不例外,而近几年西部的经济发展迅猛,但西部内部的差异却在不断拉大,尤以甘肃省较为明显。虽然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在甘肃省内部却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这给甘肃省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构思下,甘肃省可以利用丝绸之路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这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有关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梳理,借助非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分离系数,采用回归方法,分析甘肃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甘肃省的经济增长,甘肃省三大区域呈现发散趋势,河东河西区域逐渐收敛趋同。最终得出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上海城镇化与经济发展间偏差程度后,基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上海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镇化与经济始终保持协调发展,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财政收入关系紧密,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和经济增长综合评价值,以此作为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河南省1995-2013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内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现代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互正向冲击效应。结合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辽宁省的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影响,利用2006-2019年间辽宁省城镇化率和农业生产总值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两者存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辽宁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强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劳动力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以此降低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78~2012年相关数据对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城镇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显著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存在隐性的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的累积效应。因此,建议科学规划扎实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城镇化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非均衡机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甘肃省城乡发展呈现出诸多的不协调与不和谐,尤其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将是摆在其统筹城乡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就甘肃省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状况两个维度,对其城乡发展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对策与措施做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收入结构、储蓄水平等方面差距仍较为显著,且不断扩大;城乡居民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差距明显,城镇消费层次高于农村,但其消费倾向实现逆转.(2)历史产业结构基础、城乡社会"二元"体制、城镇化水平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强度是影响甘肃省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3)提出应从加快城乡产业发展融合、打破制度体制分异、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集对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和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强同势"和强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分析,对甘肃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97~2011年甘肃省耕地面积统计资料,运用ArcView软件,分析甘肃省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得出甘肃省耕地面积总量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各州县耕地面积变动情况也大不相同。利用SPSS软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甘肃省林地面积和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998,说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甘肃省耕地面积增长的第一因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和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965,说明经济发展是制约甘肃省耕地面积增长的第二因素;城镇化率和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802,说明甘肃省城镇化的发展也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面积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贵州省制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参考,利用1978—2013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数据构建协整关系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二者正相关。贵州省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较为显著,但在程度上弱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致力于工程建设的水利投入尚处在水资源管理的初级阶段水平,对旱区水利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进行科学性评价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研究基于1980—2004年甘肃省水利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年度数据,从理论上阐明了水利投入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水利建设投资与农林牧渔业产值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有效灌溉面积比值增长也是引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原因.(2)弹性与脉冲响应分析表明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后续投入对这种拉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多情景、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则支持水利投入对农村经济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贵州省制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参考,利用1978-2013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数据构建协整关系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二者正相关.贵州省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较为显著,但在程度上弱于前者.  相似文献   

20.
对2008—2018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并结合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工具进行空间关联性和差异性分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确定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2)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关联性较强;(3)除消费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为正向作用,其余影响因素的作用有正有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异明显。最后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可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投资、合理管控财政支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