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缩影”,人们已习惯于把这一提法作为盆景艺术最基本的概括,以此来说明它是自然景象的客观反映。但此话过于简扼,涵义欠完整,因为它没有体现创作中由具象进到艺象这一十分重要的升华过程,容易使人望文生义,落入自然主义的窠臼。因此通常又有“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无声诗、立体画”这样一些众所周知的注脚加以补充。这些提法的理论依据是认识论上的客观反映论,也即是再现论或摹仿论。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艺术教育家陈之佛有句艺术实践名言;“感物而动,情既生焉。”盆景艺术的创作,其无限生命力之所在,亦必严格遵循“尊重自然,超乎自然”的创作法则,才能激励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同时起到美化生存环境的使命。盆景艺术是情感意志的体现,虽与文学、诗歌、绘画,书法的表现形式不同,创作手段各异,却凝聚着民族的文化特色,诗情画意、书法格局、音乐节奏无不充分体现。一些文化素养极高的政治家和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所以十分喜爱盆景艺术,就是因为他们能从盆景中找到艺术共鸣和生活中美好的情趣。盆景是属于文化艺术范畴,也属于园艺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所有树木盆景的成长、造型都离不开园艺手段,育种、矮化、修剪、蟠虬、施肥、调温、浇水,这一切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技术管理措施。二者缺  相似文献   

3.
求实——盆景出口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对于盆景艺术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大自然的缩影。也就是我国民间常说的“缩龙成寸”、“丛山数百里,尽在小盆中”。这就需要盆景制作者有求实的精神,以再现大自然的风貌。而优秀的盆景作品虽源于生活,但又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必须独具匠心,才能达到“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然而,制作树桩盆景时若将树干过份弯曲,以强制其人为生长,这在西方许多国家中被认为是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山水盆景艺术一向以富有诗情画意著称。所谓诗情,是指作品具有诗歌般的隽永和音乐般的幽雅,不但在视觉上有美感,更可引导观赏者在心灵上产生无限的遐想;何谓画意,是指作品必须有绘画的艺术造型效果,但绝非人工造作,也不是照搬自然,是强调外形和内质的高度统  相似文献   

5.
关于什么是“盆景艺术”,我同意《中国盆景艺术》一书(85年版)的见解:“盆景艺术是以树木、山石等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地再现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在这个定义中,既以制作的材料、加工方法区别于其它(如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又以掺有人的  相似文献   

6.
盆景艺术的核心在于情景交融,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新的意境和新的自然景观。的确,如果一位盆景艺术工作者不知作山、理水、布树之道,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与大自然中摄取美的营养,不善于从艺术大家族(包括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中吸收艺术章法,舍弃或忽略了中国盆景诗情画意的艺术特性,那么,其作品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自然反映”,而绝不能进入撼人心魄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7.
真正名副其实的中国盆景艺术,应该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物态与社会人文生活融为一体后的一种移情化了的艺术再现,是一种鲜活的多维空间文人风景画。它源于自然.义高于自然,虽不是自然.却胜过自然。它比原之于自然界或义人风景画或诗文中所体现的景物更完美,更富有画意诗情: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确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8.
盆景这枝东方艺术奇葩,正处在非击碎传统的旧的习惯势力的桎梏而不能发展的前夜! 盆景艺术无意于用来表现文学或绘画中通常着力塑造的那种典型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盆景艺术有它自身独特的素材和题材。因此,过去人们人云亦云地称它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显然是片面的;也是文学语言中比喻这种修辞格在使用时暴露出来的跛足之处。除了一部分艺术素养较高、结构知识较全面的人  相似文献   

9.
盆景是一种文人艺术,它是通过文人自身的艺术修养、个性追求以及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同属于文人艺术的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有着共同的哲学思想和基础艺术类似的功能。它从诞生起就具有诗与画的特点,同时盆景艺术也可以看作是,被高度浓缩的微型园林景观。"盆景"——就是取"盆中之景"的意境。它既不是未作整理的盆中树木,也不是随便放在盆中的完全自然的石头,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精心布置在盆中的自然景物。  相似文献   

10.
壮哉,神女峰     
山石盆景创作一直沿袭“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以使盆内景物之间互相谐调,从而达到“自然缩影”的艺术境界。而《神女峰》(《中国花卉盆景》90年1期插四)一作则突破了这传统原则,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神女峰的雄奇、俊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壮哉,神女峰。  相似文献   

11.
时至今日,对中国盆景的理论体系持怀疑态度的大有人在,不少人认为中国盆景是中国园林的翻版。什么是理论?理论就是理性认识。传统中国盆景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首先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它的诞生,是人把大自然直接地“切下一小块”近身欣赏,中国其它艺术门类取之于大自然都是间接的;它不言不行,“妙不可言”;中国其它艺术门类(琴、棋、诗、书、画、乐、舞)都是“有言有行”,是“妙之可言”;中国其它艺术门类对生命是间接观照,中国盆景  相似文献   

12.
清代蒋和在其《学画杂论·用稿》中云:“学习须从规矩入,神化亦从规矩出。离规矩便无理无法矣。”绘画要依一定的规矩,盆景艺术也有一定的法规。但所谓法规,亦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从事盆景艺术创作既要“有法”,又要“无法”,要从“有法”进而达到“无法”。成功的作品,总是合乎一定的艺术法则的。对初学盆景创作的人来说,研究探讨一下成功之作,首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爱美的。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便逐渐进入了高层次。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各种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语汇,都是人们渴望美和追求美的真情流淌,都是艺术家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发自内心的真实表露。盆景呢?同样讲究韵律美、格调美、节奏美,讲究丰富、流畅、自然的艺术语汇。好的盆景作品贵在个性突出,经得住咀嚼,令人回昧无穷。当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进入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时,一位身着绿色军装、有着高深艺术修养的元帅,曾经迷恋地喜爱过盆景,称“盆景是综合性的高等艺术”。这位元帅就是赫赫称著、屡立奇功的陈毅同志。从那时起,“人民军队爱人民,爱绿色,也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接下去,便涌现出许多解放军指战员业余创作盆景的故事。驻香港部队司令员刘振武、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周永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4.
若说盆景不是艺术,毫无疑问会遭到一大串数落;盆景艺术家也可以摆出几十条美学法则来加以辩护。但就近而言,有些盆景确已逐渐失去了与艺术同等的地位沦为艺术的奴仆。就第一届全国盆景展览获奖的不少作品来看,那种附庸诗歌绘画的倾向极为明显。借鉴当然是可以的,但作为艺术品,就本质而言,在于艺术品所表现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1984年8月14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一位中国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就是农民出身的扬派盆景艺人王益三。王益三是江苏省扬州市盆景协会会员,原在江苏省江都县曹王林园场工作。别看他才到不惑之年,从事扳扎盆景的艺术生活却已有26年了。他扳扎的扬派盆景造型别致,意境深远。有的犹如漓江山水;有的好象溍蛟探壑;有的形若龙凤展翅;有的胜似闲云飞舞。喜看这些艺术珍品,不能不使人从内心钦佩王益三的高超技艺。前年五月,在江苏省盆景艺术展览会上,王益三制作的“闲云无意任西东”、“古枝新萼孕红霞”、“我欲乘风飞去”等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的盆景,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位美国朋友参观展览后伸出大拇指称赞说:“杰作!杰作!”并把他的盆景作品一  相似文献   

16.
盆景的“形”,是指创作主体对所表现对象的具体形态的真实反映。“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神”则是指存在于人或自然景物之中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勃勃生气。“神”是抽象而不具体的,只可感悟不易言传。在盆景艺术中,“神”一方面是指所表现景物的自然之“神”。例如:山水的韵致风采,树木之生机、天性、姿韵等。另一方面是指创作主体之“神”。作者借景物以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7.
盆景为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人们之所以称之谓“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缘由盆景在美感上与诗、画存在着内在联系。当今,我国盆景艺术日益兴盛,笔者鉴赏以观代盆最实例和《中国花卉盆景》历年来所发表的艺术作品,仿唐司徒圣表和清黄钺之例,归纳为《盆景二十四品》。但限于艺术修养,谬误之处,幸希博雅正是!  相似文献   

18.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园林艺术珍品。它运用“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达到“聚景于盆”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美感。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巧妙结合,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欣赏优美的盆景,可使人逐步培养和提高审美的艺术修养,还能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盆景造型的传统理论中,对盆景的造型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诸如:六台三托一顶、三弯九倒拐、自然式、规则式等。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促进盆景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如果今天仍然用固有的几个“式”去套,盆景艺术的发展,是跟不上形势的。跳不出这些框框,成天在这些个“式”里转,水平不会得不到提高。其实,这些“式”,只是其审美对象——盆景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一种感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