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肥料运筹对稻田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田套播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提供配套简化配方施肥技术,于2012~2014年在江西进行大田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配方施肥、控氮配方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稻田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和控氮配方施肥对套播油菜个体生长、经济性状、产量及构成、经济效应有较大影响,各方面指标普遍优于传统农民习惯施肥。从实际出发,配方施肥技术可在套播油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除草次数对杂草群落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山东省沂蒙山区夏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化学除草剂除草(CK)、不除草(W0)、苗期人工锄草1次(W1)、苗期+开花期人工锄草两次(W2)4种处理方式,研究除草次数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田中9种杂草的多样性指数以W0处理最高,W1处理次之;花后40 d,W1、W2处理玉米地上部生物量与CK差异不显著(P>0.05),W0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产量也表现出相同规律。研究表明,当地苗期适时进行1次除草,不仅能维持杂草多样性,而且可避免作物产量损失;与人工锄草两次相比,1次除草能省工省时,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 /hm2、4.50kg /hm2、5.25kg /hm2、6.00kg /hm2和6.75kg/hm2 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生育进程、密度、成苗率、成株率、个体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著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和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3.75和4.50kg /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可见播种量不足或过大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 /hm2。  相似文献   

4.
草害是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种植抗除草剂品种,配合化学除草是解决油菜田杂草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筛选适合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搭配使用的除草剂,本研究以非转基因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种质M342为材料,比较了苯磺隆等11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显示,11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鲜重防效均在70%以上,均能显著降低杂草对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啶嘧磺隆对M342有严重药害,喷施后植株腐烂并逐渐坏死。苄嘧磺隆和氟唑磺隆也对M342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分别比人工除草对照减产6.22%和16.59%。其余8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M342的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可应用于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新品种田间杂草的防除。  相似文献   

5.
按照安徽省沿江植棉区春季直播棉田杂草发生规律,选用5种除草剂在棉花不同生长时期施用,结合中耕除草,研究这些除草措施对春季直播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同时调查了不同除草措施对棉花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后芽前喷施土壤处理除草剂可较好地防治棉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小粒阔叶类杂草。苗期中耕除草的株防效与除草剂组合差异不显著,质量防效则低于除草剂组合;草甘膦+精喹禾灵+三氟啶磺隆组合的防效优于草甘膦+精喹禾灵组合,但两者差异不显著。蕾期喷施草甘膦+精喹禾灵+三氟啶磺隆的除草效果优于三氟啶磺隆+精喹禾灵。不同的除草措施对棉花生长、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对纤维品质影响不明显。推荐该地区春季直播棉田最佳除草措施为:播后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苗期中耕除草+蕾期茎叶处理除草剂。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对冬季亚麻苗期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除草药剂,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化学除草剂及其不同用量对亚麻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并以人工除草和不除草方法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除草方法的投入和产出情况。结果表明,90%异丙甲草胺乳油2250 ml/hm2处理对冬季亚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对亚麻生长安全,能显著降低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投入,提高亚麻种植效益,可以作为冬季亚麻田芽前化学除草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油菜稀植栽培的产量形成及投入/产出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山区油菜稀植栽培的推广价值,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州设计实验,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2和阳光2009为材料,比较了油菜稀植移栽(D1,1.2万株/hm2)和常规移栽(D2,12万株/hm2)、密植直播(D2,37.5万株/hm2)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D1处理显著提高有效分枝数的数量,提高了株高,增加了茎粗,这些因素构成了产量提高的生物学基础。产量构成因素以单株角果数差异最为显著,D1单株角果数在3 000个以上,而D2为250~285个,D3为130~150个,同时,D1产量分别比D2、D3提高31.27%、26.63%,平均产量在3 000 kg/hm2以上。试验结果还表明,D1所需人工投入较少,分别比D2、D3降低39.5工/hm2、42.5工/hm2,从而使经济效益分别增加7 543.55元/hm2、5 535.73元/hm2,可显著提高投入产出比。因此,在湖北省的山区条件下,稀植移栽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氮肥用量对迟直播早熟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江西省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高效生产及合理高效的氮肥调控模式,以早熟杂交油菜丰油730和早熟常规油菜1358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油菜主产县(市)设置10个田间试验和7个施氮处理(N0、N90、N120、N150、N180、N210和N240,数字表示纯氮用量,单位为kg·hm~(-2))。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油菜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产(油)量、效益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等影响。结果表明:早熟油菜单产比较低,早熟杂交品种丰油730单产比早熟常规品系1358高,合理氮肥施用(N180)条件下各试验点平均增产显著,产量分别达1 700kg·hm~(-2)和1 500kg·hm~(-2)左右;与对照(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油菜产(油)量、干物质累积量和效益,两个早熟品种平均产(油)量增幅均在75%以上,效益增幅达80%以上;但当施氮量高于180kg·hm~(-2)(即N210和N240),氮肥的增产效应不显著,产油量和经济效益则明显降低。采用线性加平台回归模型对产量和施氮量关系进行拟合,结果发现,丰油730和1358各试验点肥效模型的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各个试验点的推荐用氮量上,丰油730为157~224kg·hm~(-2),1358为159~199kg·hm~(-2)。两个早熟品种施氮150kg·hm~(-2)处理和180kg·hm~(-2)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与其他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ANUE)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利用双季稻区冬闲稻田种植早熟油菜来扩大种植面积可迅速增加油菜籽总产,江西双季稻区冬闲稻田早熟迟直播油菜施纯氮150~180kg·hm~(-2)能较好地协调油菜高效生产与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新型吡啶类和环己烯酮类除草剂复配制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防控效果,指导新型除草剂在油菜田的合理使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油菜田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后对田间光照和杂草氮、磷、钾及水分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油菜田杂草效果显著,对菵草、大巢菜、看麦娘、牛繁缕等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良好防效,总草鲜重防效可达88. 7%~98. 0%,显著优于两种对照药剂。杂草防除后,显著降低了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光照和水肥条件。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的油菜产量达到2 626. 26~2 836. 26kg/hm^2,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8. 2%~27. 9%,增收2 173. 5~3 307. 5元/hm^2。研究结果表明,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油菜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推荐剂量为每公顷使用有效成分225~300g。  相似文献   

10.
为油菜生产的提质增效,探究含钾有机水溶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旺城油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喷施时期(苗期、花期、苗期+花期)和5个含钾有机水溶肥施用量(0、375、750、1125、1500 g/hm2)处理,调查油菜产量性状。结果发现,在苗期或初花期喷施750 g/hm2的含钾有机水溶肥,油菜的株高、根颈粗、生物量等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两个时期均喷施的处理其促进效果更优。在苗期和初花期均喷施750 g/hm2水溶肥,增加了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显著提高油菜产量,较对照增加39.07%,产油量增加44.22%。认为可通过在油菜苗期和初花期每公顷各喷施750 g的含钾有机水溶肥,促进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菜籽产量,增加产油量,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水稻进行人工耘田和化学除草对比试验的结果,分析了两处理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上的差异,说明通过人工耘田,可以提高土温,松土通气,以气促肥,加速肥料分解,从而促使水稻新根大量发生,提高吸肥能力,增加分蘖,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同时还减轻了杂草对土壤养分的消耗,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年的调查、鉴定,目前讷河市大豆田常见或部分地块大量发生的杂草有60余种,隶属19科。针对杂草发生种类,应采取以苗前封闭除草和苗期茎叶处理的化学除草为主,结合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以达到综合防除杂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亚麻是平播密植作物,亚麻田中的杂草直接影响亚麻生长,降低纤维品质。广大社员为提高亚麻产量和品质,增加收入,在苗期进行1-2次人工拔草,但每拔一次杂草都要伤苗5—6%。因此,麻田杂草是亚麻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麻田杂草丛生,我所从1980—1983年进行了亚麻田间化学除草试验研究,从20多种除草剂中筛选出拿扑净和二甲四氯复合配方除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15%炔草酯WP在油菜田的应用前景,建立油菜田的杂草管理体系,研究了不同开沟深度、不同时期施用15%炔草酯WP对油菜田杂草的控制作用以及炔草酯与其他药剂混用的效果,同时研究了该药剂对田间光照、养分、水分和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深沟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在禾本科杂草处于1~2叶期时进行药剂处理,一般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除草效果。炔草酯与草除灵混用对禾本科杂草和双子叶杂草都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施用15%炔草酯WP能显著提高油菜田间的透光率,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和水分的吸收。15%炔草酯WP的施用对油菜株高、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油菜第一分枝高度、单株分枝数、角果数影响较大,能显著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5.
产量的影响     
为明确15%炔草酯WP在油菜田的应用前景,建立油菜田的杂草管理体系,研究了不同开沟深度、不同时期施用15%炔草酯WP对油菜田杂草的控制作用以及炔草酯与其他药剂混用的效果,同时研究了该药剂对田间光照、养分、水分和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深沟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在禾本科杂草处于1~2叶期时进行药剂处理,一般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除草效果。炔草酯与草除灵混用对禾本科杂草和双子叶杂草都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施用15%炔草酯WP能显著提高油菜田间的透光率,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和水分的吸收。15%炔草酯WP的施用对油菜株高、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油菜第一分枝高度、单株分枝数、角果数影响较大,能显著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6.
李娜  曹越平 《大豆科学》2018,(3):408-414
为了评价自主研制的转G10-EPSPS基因的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SHZD32-01对不同浓度草甘膦的耐受性和草甘膦的除草效果,以SHZD32-01大豆为试验材料,以受体中豆32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V3期喷施田间剂量为1,2,4倍浓度的草甘膦(1.23,2.46,4.92 kg·hm~(-2))和清水,统计大豆株高和受害率等指标,以及草甘膦喷施后各小区再次长出杂草的密度与高度。结果表明:1~4倍田间浓度的草甘膦处理下,转基因大豆SHZD32-01的株高和覆盖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对转基因大豆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而受体材料全部死亡。清水处理下,SHZD32-01与中豆32之间的株高无显著差异,但株高低于喷施草甘膦的处理。喷施草甘膦7 d后,SHZD32-01与受体中豆32的种植小区内杂草全部死亡;28 d后田间浓度草甘膦处理下再次长出杂草的密度和高度与人工除草小区无显著差异。田间种植转基因大豆SHZD32-01在V3期喷施1倍草甘膦即可达到很好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油菜对草铵膦的抗性,以转bar基因抗草铵膦杂交油菜“7748”为材料,在2个密度水平和4种除草剂下,以油菜单株鲜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SPAD值、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等为指标,研究了草铵膦及其对照药剂对抗草铵膦转基因杂交油菜生长、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铵膦处理后4d之内油菜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极显著低于对照,15d左右内油菜单株鲜重、单株叶面积极显著低于对照,20 d左右内油菜株高极显著低于对照,但药后1个月左右均超过对照.密度间、密度与除草剂交互作用差异显著,密度间以高密度的平均产量最高,除草剂间以草铵膦处理的平均产量最高.草铵膦处理后,油菜全株角果数有所下降,但角粒数、千粒重提高.转基因杂交油菜对草铵膦有较强的抗性,草铵膦对转基因杂交油菜安全并能稳定增加其产量,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抗裂角性优良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以甘蓝型油菜与白芥原生质体融合属间杂交后代为材料,扬油6号为对照,用随机碰撞法测定抗裂角性状。结果显示,抗裂角指数(SRI)变异范围为0.14~0.99,抗裂角指数SRI分布在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8~0.9和0.9~1的材料数量分别为6、2、4、2、5、6、4和1份,表明材料之间的抗裂角性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12个抗裂角性优于扬油6号的种质。相关性分析表明,角果长度、果皮厚度和果皮重量与SRI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抗裂角油菜的筛选中,可以将长角果和厚重果皮作为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新型吡啶类和环己烯酮类除草剂复配制剂对油菜田杂草的防控效果,指导新型除草剂在油菜田的合理使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油菜田主要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后对田间光照和杂草氮、磷、钾及水分累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油菜田杂草效果显著,对菵草、大巢菜、看麦娘、牛繁缕等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良好防效,总草鲜重防效可达88.7%~98.0%,显著优于两种对照药剂。杂草防除后,显著降低了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有效地改善了田间光照和水肥条件。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的油菜产量达到2 626.26~2 836.26 kg/hm2,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空白对照增加18.2%~27.9%,增收2 173.5~3 307.5元/hm2。研究结果表明,20%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烯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在油菜田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推荐剂量为每公顷使用有效成分225~300g。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深入发展 ,近年来 ,我镇普遍采用化学除草来代替人工除草 ,因化学除草省时、省工、除草效果好等优点 ;但化学除草要求技术性高 ,难以掌握。为此 ,我们在麦田使用除草剂中要掌握以下几项新技术。1 麦田除草要选择对路除草剂1 1 根据田间杂草选择除草剂 :除草剂一般具有选择性 ,不同除草剂对不同的作物和杂草其作用有很大差异。如巨星防除麦田阔叶杂草 (猪殃殃、大巢菜、荠菜 )具有较好的防效 ,但对单子叶杂草 (早熟禾、硬草、野燕麦 )防效不明显 ;再如骠马防除麦田单子叶杂草效果好 ,防治阔叶杂草效果就不佳。1 2 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