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lt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属(Cladosporium)的一种真菌,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近年来研究表明该菌在一定条件下能侵染落叶松中、幼龄林木上部针叶顶芽,引起落叶松芽枯病,并造成顶部部分针叶脱落(森林病虫通讯1984.2);另一方面,它又能抑制并溶解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和M.medusae的夏孢子,因此对今后杨树等锈病的生物防治可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控制该菌对林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利用其有益的一面,我们对该菌进行了研究,现将其成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杨树叶锈病菌种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寄生在杨属(Poplus)树种上的栅锈菌属(Melampsora)锈菌,不同的 菌种其夏孢子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分种的依据,本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各种杨树上Melampsora锈菌夏孢子和侧丝的形态特征做了比较观察,并根据这些形态特征来鉴定我国杨属树种上寄生的Melampsora锈菌的种类,还对一些菌种寄生的范围做了调查。我国杨属树种上寄生的Melampsor锈菌经鉴定的有7种,即:M.magnusiana Wagn.;M.laricis Hart(=M.larici-tremulae Kleb.);M.abietis-canadensis(Farl)Ludw.; M.pruinosae Tranze.; M.larici-populina Kleb.;M.allii-populina Kleb.; M.occidentalis Jack.。其中M.abietis-canadensis(Farl)Ludw和M.occidentalis Jack。在我国是首次报道。M.larici-populina Kleb和M.allii-populina Kleb绝大多数夏孢子头中光滑无刺,但少数孢子头部有小刺,这一点与国内外的报道不同。  相似文献   

3.
青杨叶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叶锈病。近年来,该病害在东北各地苗圃普遍发生,在某些局部地区危害尤为严重。这引起了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普遍重视。1 分布及寄主青杨叶锈病,分布于欧、亚、美、非及大洋洲等所有杨树种植区。病原菌为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属长循环型转主寄生菌。该病原菌的性孢子  相似文献   

4.
由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引起的落叶松—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苗圃和造林地的林木叶部病害,严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本研究根据线性拟合求出离散点间满足的相互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一个形如y=a+bx2的经验公式,使它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到担孢子萌发模型:f(x)=a1x2+a2x+a3,为该病的流行病学、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杨树叶锈病在皖北地区的发病特点、病原菌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锈病发生与品种、林地管理、降水和湿度等因素的关系,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分类技术将病原菌鉴定为落叶松-杨栅锈菌。研究表明,杨树叶锈病在皖北地区一年只有秋季一次高发期;锈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在无转主寄主的情况下可以连年危害。  相似文献   

6.
杨树与栅锈菌互作过程中光合、蒸腾作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受落叶松-杨栅锈菌 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后的杨树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对不同抗性的杨树寄主在不同接种时间段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p)活体监测后发现,在受到栅锈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均随接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其中抗病品种内下降的幅度要比感病品种小.蒸腾速率在寄主受侵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开始产孢,但是在产孢后蒸腾速率就开始持续上升并超过健康寄主,并在产孢高峰达到最大值.气孔导度在接种后迅速增加,在产孢前后又开始大幅度的下降.这4个基本生理指标变化说明,栅锈菌侵染寄主后对寄主的光合、蒸腾作用均有影响,而且在亲合性组合中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由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 .)引起的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重,造成损失大的林木病害.对东北林业大学林场内杨树叶锈病的担孢子的萌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担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萌发情况,为该病的流行病学、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叶盘法对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混合菌系Hj的4个无性系菌株Hj1,Hj2,Hj3,Hj4进行反应型测定,结果证明4个菌株致病力一致,属于1个生理小种。4菌株夏孢子不同接种浓度和杨树互作结果表明,随着夏孢子接种浓度的增加,感病杨树品种健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Robusta’、杂交杨P.deltiodes×P.trichocarpa、波兰15号杨P.×euramericana cv.‘Polska 15A’、川杨P.×szechuanica和卜氏杨P.purdomii产生的夏孢子堆数量增加;免疫品种美洲黑杨P.deltiodes不感病。  相似文献   

9.
叶盘法是一种易操作、不易污染、科学规范的锈菌菌体培养方法。该方法为杨树的抗锈性实验以及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其他寄生性较强的专性寄生病原真菌的离体培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11~2012年通过对苏鲁两省杨树白粉病害的调查,采集病原标本进行了室内切片鉴定,描述了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分析了寄主及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引起苏鲁两省杨树白粉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杨球针壳,该菌为害I-69杨、I-72杨、I-107杨、NL895杨和中华红叶杨属首次报道。杨球针壳能寄生在多种杨树上,严重时引起杨树提前落叶;同时发现,杨球针壳、落叶松杨叶锈菌的夏孢子阶段和杨盘二孢菌3种病原菌同时生长在同一张杨树叶片上,引起3种类型的病害症状,这种现象也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杨树和柳树均属于杨柳科植物,两者在经济林及绿化行道树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锈病在杨树和柳树高栽植密度苗圃地和成片用材林的发生极为严重。本研究比较杨树和柳树锈病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及病原菌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际指导依据。以川东北地区4区(县)(南充市高坪区和西充县,广安市前锋区和武胜县)患发锈病的杨树和柳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显微观察技术等方法。杨树锈病和柳树锈病大都侵害叶和幼苗,引起树叶早期脱落,幼苗枯萎。但杨树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科栅锈菌属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s),柳树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科栅锈菌属拟鞘锈栅锈菌(Melampsora coleosporioides Diet.)。杨树锈病和柳树锈病虽有共同的发病特征,但在为害症状、病原类型和发生规律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建议在防治时根据寄主的不同选择针对性强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酶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ribicola和C.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13.
青杨叶锈病是土默特地区杨树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为落叶松-杨栅锈菌。该病菌[0][Ⅰ]阶段专主寄生在落叶松上,[Ⅱ][Ⅲ]阶段寄生在青杨上。该病在土默特地区8~9月开始发病,病害发生比较严重,幼林发病较成林早、重;林内发病较林外重。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枯梢病在落叶松幼林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岳  田西迁 《林业科技》1995,20(3):34-35,33
落叶松枯梢病在落叶松幼林中的发展王岳,田西迁,李玉莲(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勃利县林业局)70年代末,落叶松枯梢病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寄主是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病原菌经...  相似文献   

15.
利用酯酶同工酶区分松干及松针锈病病原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比较了几种松干和松针锈病病原菌锈孢子的酯酮同工酶谱,柱锈菌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没有差异,而种间Cronartium ribicola和V.quercuum差异明显。柱锈菌和鞘锈菌的属间差异显著大于柱锈菌所表现出来的种间差异,表明酯酶图谱可以反映松树锈菌的亲缘关系,鞘锈菌的图谱不因寄主和地理分布而异,据此认为我国东北地区的2-3针松鞘锈菌属于同一个种Coleosporium pulsatillae  相似文献   

16.
一、为害马尾松疱锈病(Coronartium flaccidum Wint.)又名松芍药锈病、枝干锈病,是国际检疫对象。病原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无柄锈菌科柱锈属的松芍柱锈菌。它主要危害马尾松树干、枝条,严重地破坏树木的生理机能,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生长量比健康林木减少1—3倍,严重时导致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17.
<正>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等蔷薇科的观赏植物,有着树形多样,花繁叶茂,且丰盈娇艳的特点,故被广泛地种植在门庭两侧,亭台周边,及公园的游步道旁。但是近年来,海棠类观赏植物常会发生一种病害——海棠锈病。海棠锈病的病原菌有着两种,即:梨胶锈菌和山田胶锈菌。这两种锈菌都是转主寄生,因此既可  相似文献   

18.
<正> 锈菌是一大类植物寄生菌,全世界已知约5,000—6,000种,约300个属,分布于世界各地。从蕨类植物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锈菌都可以寄生,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锈菌的繁殖机构可产生五种孢子形态。寄生现象也很复杂。锈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是一类绝对寄生菌。但是,自从Hotson和Cutter(1951)人工培养苹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juniperi-virginiana)以及Williams等(1966)人工培养小麦秆锈菌(P.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菌锈孢子成功以来,关于锈菌人工培养的研究很活跃。另外,对精子器、锈孢子形态的研究也开始从新的角度进行,获得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是东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是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 K.ltoet K.sato)引起,病原菌以菌丝在地面落叶中越冬。次年6月上旬随气温上升,子囊孢子成熟飞散,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飞散盛期,  相似文献   

20.
黄栌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维管束病害,据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国内外尚无人对黄栌黄萎病进行系统研究,其病原仅P. P. Pirone在“Diseases & Pests of Ornamental Plants”及“Tree Maintenance”中提及黄栌黄萎病病原菌同Acer、Tilia等黄萎病,均为albo-atrum。而自北京地区、山东省青州地区、济南地区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的观察、致病性测定,黄栌黄萎病致病菌为Verticill- ium dahliae Kl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