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榆林和靖边地区沙丘运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榆林和靖边地区总移动沙堆分别达24.433和21.147t。平均沙丘移动速率分别为4.61m和3.99m,而每月沙丘在榆林和靖边分别前进1.152m和0.997m。受影响最大的月份是6月份,接下来的是7—9月份。沙丘运动依赖于风速、沙丘高度、沙丘长度以及坡度。研究表明开垦地与沙丘方向相交时,受到极大影响,而与沙丘平行时,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沙丘移动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准确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程度,为区域城镇规划和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该研究基于GoogleEarth软件测量横向沙丘的形态参数与移动速度,分析了移动速度与方向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移动速度对形态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内沙丘移动速度介于0~23.53 m/a之间,平均4.66 m/a,以中速(1~5 m/a)为主(53.73%),中部移动最快(5.22±4.27 m/a),东南部最慢(3.27±3.08 m/a),移动方向与主风向一致;2)沙丘移动速度与宽度的相关性最好(R~2=0.988),以后的研究中需多关注沙丘宽度这一参数;3)从柴达木盆地整体看,降水量越大、风速越低,沙丘移动越慢;从局部看,植被覆盖度越大,沙丘移动越慢;4)密集的河流可阻挡沙丘移动,保护格尔木市区,但不能消除沙丘移动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为更便捷地监测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沙丘移动速度并解析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为研究对象,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沿岸沙丘的季节性地貌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丘年移动速率1.08~2.27 m/a,多年平均输沙势为78.82 VU,年合成输沙势为25.92 VU,处于低风能环境,8~12 m/s等级风输沙势是年输沙势的主要部分,约占73.24%。方向变率(合成输沙势(Resultant Drift Potential,RDP)与输沙势(Drift Potential,DP)的比值)RDP/DP保持在0.30~0.46之间,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RDD为57.83°~107.39°,与沙丘移动方向较为一致,西风组占全年输沙势的52.09%,是沙丘年移动的主要驱动力。2)沙丘移动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整体呈现春季移动速率快,冬末-春初次之,秋季与秋末-冬末相近,夏季移动速率最慢。其中,秋末-冬末、春季和秋季输沙势DP 8.48~20.49 VU,合成输沙势方向在90.02°~95.54°之间,RDP/DP值均在0.3~0.8之间,属于中等变率,西风组作用显著,这与年合成输沙方向及沙丘走向较为一致;冬末-春初和春末-夏季分别受东北风(NE)和南风组(SSE、S、SSW)作用,沙丘通过形态变化适应风向,移动速度降缓。季节输沙势主要集中在8~10m/s风速等级,约占整个季节输沙势的40.76%~56.93%。3)综合各季节和年际输沙势与沙丘移动距离呈线性正相关,拟合方程为y=1.02+0.006 62x(R~2=0.339,F=5.616,P=0.045),方程总体显著,输沙势可以表征该地区沙丘移动距离。基于无人机监测的沙丘运动研究综合显示,风况是该地区影响该地区沙丘移动的主要动力,其中西风组8 m/s以上风速是研究区沙丘移动的主要驱动力。风向变率和合成输沙势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一致时沙丘移动则快,不一致时则缓;无人机可在较大尺度上为沙丘移动提供更为便捷的监测服务,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沙丘移动的无人机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合理、精确地计算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的入黄沙量,探明其对黄河沿岸植被造成的影响程度,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遥感解译对其沙丘的形态特征及其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以走向西南—东北的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链为主,沙丘剖面形态不对称,具有明显落沙坡;在发育过程中同时受到了西南风和西北风的显著影响,5年内以沙丘整体向河道推进为主,共移动19.45m,具有单向快速运移的特点,且沙丘不断向黄河侵袭,应采取措施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是江河防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泥沙是水患的重要原因1998年洪水,除汉口外,长江宜昌以下各站水位都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如监利8月18日最高水位3831m,比1954年最高水位3656m高出175m,而最大流量却比1954年少144万m3/s;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出口站水位从第...  相似文献   

6.
察尔汗盐湖沙漠沙丘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区两次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察尔汗盐湖沙漠盛行风向沿线的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区沙粒度组成以细沙和中沙占优,粉沙和黏土含量明显,粒度变化遵循沿盛行风向粒径变细的规律;粒度参数特征表现出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国内其他沙漠偏粗,分选较差,呈正偏-近对称形分布,线形沙丘成熟度比新月形沙丘偏高;沉积物累计概率曲线特征指示研究区沙区沙的沉积环境以跃移搬运为主,存在明显的悬移搬运和微弱的滚动搬运。  相似文献   

7.
基于3S技术的库布齐沙漠抛物线形沙丘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库布齐沙漠南缘典型抛物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GPS实测数据,通过GIS空间插值生成DEM,提取地形因子和形态参数.利用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环境本底,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对抛物线沙丘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丘平面形态呈U型,丘臂指向W;纵剖面上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横剖面不对称;沙丘平均移动速度为11.69 m/a;沙脊线所夹中轴线走向为WNW-ESE,与盛行风或合成输沙方向一致;油蒿灌丛分布在两翼及其间平坦地,植被盖度年均减少0.95%;在长期合成风的作用下,沙丘向前移动,两丘臂间的油蒿灌丛发生阶段性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8.
新疆策勒不同类型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运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新疆策勒流动沙丘地、半流动沙丘地、砾质戈壁不同类型流动沙丘进行观测,研究了不同下垫面不同类型流动沙丘年运移速度、方向及其规律,为沙丘运移规律及保护绿洲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沙漠—绿洲过渡带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年平均前移距离为4.76~12.92m,半流动沙丘比流动沙丘前移速度明显减小,沙丘移动方向为东南东(99.82°—115.48°)。砾质戈壁2 m高新月形流动沙丘年移动距离为9.37 m,年移动方向为东南东(105.1°)。0.9m高盾状沙丘年运移距离19.15m,移动方向为东南东(93.77°),流动沙丘移动方向与年合成输沙势方向东南东(108°)基本一致,沙丘高度与运移速度呈二次函数反比关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流动沙丘将会对策勒绿洲产生潜在的入侵威胁。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后沙丘的固定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飞播后的影响沙丘固定的地貌因素以及不同沙丘类型区飞类型区飞播后所能达到的固定水平和时间进程等方面,对毛乌素流动沙地飞后沙丘的固定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沙丘地貌要素中,飞播后影响沙丘固定的最关键子是沙丘迎风坡坡度,其次为沙丘高度,当播区沙丘以单相新月形沙丘为主,沙丘普遍高度在5m以下时,飞播植物可迅速占满整个播区,飞播后10年内流沙可基本上得到全部固定,当播区沙丘形态以梧状沙丘为主,沙丘高度在10m以上时,飞播后植物仅能在丘间地和沙丘下部定居,而且很难扩展其定居范围,这种消兵类型区飞播后流沙不可能得到全部固定。  相似文献   

10.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风沙流结构与沙丘移动规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明确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活动及沙丘移动特征,该文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沿岸沙丘的起沙风况、沙物质组成、风沙流结构及沙丘移动规律进行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起沙风的主风为西南—西风,集中于3-5月份,且5~6m/s风占起沙风的50.26%;沙物质粒径以细砂(0.1~0.25mm)为主,沿黄段沙丘粒径极细砂以下(≤0.1mm)的沙物质粒径组成比沙漠腹地减少8.92%;距地60cm高度范围内,81.75%的沙物质在0~10cm高的气层中通过。在沙丘的不同部位上,相对输沙量与高程之间有着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沙丘向前移动的距离为8.19m/a,主要发生在3-5月份。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计算入黄风积沙量及完善黄河沿岸综合防护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不同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毛乌素沙地,其主要地貌为各种大小不一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丘高度一般在5~10m之间,大小因沙丘类型不同而不同,地形起伏不大。不同沙丘类型以及沙地微地形对沙地土壤水分运动影响很大。固定程度不同的沙丘,植被的生长状况不同,对水分的消耗不同,使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水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造成景观异质性变大。  相似文献   

12.
黄柳沙障柠条网格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及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地治理试验表明:采用黄柳沙障、柠条网格配置效果明显。即第一年春秋埋设黄柳沙障,第二年雨季在沙障间种植布设柠条网格,可明显减小侵蚀风速23%~57%,减缓沙丘移动;提高柠条成活率和保存率79%;促进天然植被恢复;还可以解决草原白灾饲料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柳本立  张巍 《水土保持通报》2017,(1):270-273,280
[目的]研究位于科尔沁沙地的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沙丘活化指数变化,为该区的沙漠化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翁牛特旗1957-2014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近60 a来该旗影响沙丘活化和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子特征,计算多年沙丘活化指数的变化.[结果]该旗气候呈现降水减少,气温升高,风速降低的趋势,且1998年以来变化更为剧烈;多年沙丘活化指数M值持续减小,1998年以来相对1997年以前减小了34%,其中春、秋、冬季分别下降了28%,32%和38%,夏季M值上升了7%以上,但绝对值仅为13,影响不显著.[结论]沙丘活化指数的变化表明该区气候有利于沙丘在自然条件下的固定和沙漠化的逆转,但仍然远高于沙丘固定的阈值,满足沙丘完全活化的条件,气候暖干化也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需要人为的沙漠化防治工程的合理干预,才能实现沙区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库姆塔格沙漠沙丘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中沙丘形态丰富多样,金字塔(星形)沙丘、线形沙垄、格状沙丘、羽毛状沙丘在这里都有分布。组成金字塔沙丘、线形沙垄、格状沙丘、羽毛状沙丘羽轴的沙粒中0.25~0.063 mm颗粒占绝大多数,其次是0.5~0.25 mm和1~0.5 mm的颗粒,形成羽毛状沙丘羽枝的颗粒在暗带以2~0.5 mm的颗粒为主,在明带以0.5~0.063 mm的颗粒为主,各沙丘沙粒的分选性较好。由于各自形成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各沙丘类型沙粒粒径在沙丘不同部位都有各自的特点。金字塔沙丘东北坡沙粒粒径从顶部到基部保持一致,南坡和西北坡从顶部到基部沙粒逐渐变粗;线形沙垄除西南坡基部较粗外,其它部位沙粒粒径分布一致;格状沙丘格子外部坡面沙粒相对格子内部坡面的同一部位沙粒要粗;新月形沙丘基部和顶部沙粒较粗,而中部颗粒较细;羽毛状沙丘“羽轴”沙粒分布与新月形沙丘相似,“羽枝”由较粗和较细沙粒含量高低间隔分布形成。  相似文献   

15.
库姆塔格沙漠西缘风况特征及沙丘运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风况资料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分析研究区域的风况特征及沙丘运移特征,并研究沙丘年运移速度、方向及其规律,对防沙治沙手段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风速为1.535~1.768 m/s,起沙风平均风速最高值出现在5,6月,全年起沙风平均风速的最低值出现在1月。(2)起沙风和输沙势主要分布在WSW、W、WNW和NW方位。(3)输沙势为0~26 VU,属于低风能环境;风向变率为0.5~0.9,属于中风向变率,钝双峰风况。(4)研究区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为12.26 m/a,沙丘平均年前移值在10 m以上,属最快速类型,平均移动方向为125.13°,与当地合成输沙方向基本一致。(5)沙丘运移速度与沙丘高度、宽度呈负相关关系,除沙丘高度、宽度以外,风速、输沙势、沙丘密度也影响沙丘的运移速度。  相似文献   

16.
对青海湖湖东沙地麦草方格沙障结合沙棘实生苗的人工治理沙丘进行风速廓线及其风沙防护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治理措施明显降低了沙丘各部位的近地层风速,增强了高层风速。与流动沙丘相比,垂向风速增加率的差异使人工治理沙丘不同部位的超越高度值出现“坡脚 > 坡中 > 丘顶”的规律。风速垂向气流的变异导致不同高度层的防风固沙效果不同,低层风沙防护效益显著高于中、高层。同时结合坡度,植被盖度等因子,分析了影响风速廓线的变化原因,从而为青海湖沙地人工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与初步指导。  相似文献   

17.
南昌县 1983年以前有沙丘面积 14 0km2 ,沙丘成为沙尘和扬沙灾害发生的源地和环境的污染源。 1983年以来 ,该县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 ,使沙丘区植被覆盖度由 0 5 %提高到 31 3 % ,风沙危害得到控制 ,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新月形沙丘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沙漠,是最基本的沙丘形态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沙丘形态参数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沙丘高度和宽度间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对河西沙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边缘典型新月形沙丘形态的高精度测量,并结合前人对民勤地区新月形沙丘的观测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发现高度和宽度呈正比例关系。并与库姆塔格沙漠5个新月形沙丘的比例系数比较,发现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发育的新月形沙丘的比例系数不一致,该系数可以作为描述新月形沙丘的一个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9.
塑料网方格沙障对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的风沙流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位于干旱区的甘肃省民勤县水资源缺乏,沙障为该地区防风固沙的措施之一,对于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流动的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设置塑料网方格沙障,观测沙丘迎风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沙障内不同高度风速、输沙量、沙面形态变化和风蚀深度以及沙障破损量。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塑料网方格沙障降低了风速,沙丘下部是沙障内同一高度的风速降低幅度最大部位;在沙障内,高度20cm以下的风速为对照的75%以下;风蚀深度和积沙量最大的部位也是沙丘下部。沙障内风速随高度变化呈对数分布,40cm高度处为风速变化拐点;沙丘中部和上部的风速相对沙丘下部的较大,沙丘中上部的风速为沙丘下部的1.18~2.01倍。在沙障内,10~20cm高度范围的输沙率较大,在沙丘下部占总输沙率的60.57%,沙丘中部占69.11%,而沙丘上部则达91.20%。沙障内的沙面稳定后形成了凹曲面,但形成过程与麦草方格沙障不同。塑料网方格沙障是一种积沙型沙障。沙丘中上部的沙障破损率相对较大,在设置沙障时应注意加强。  相似文献   

20.
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  何兴东  张宁  邬畏 《土壤学报》2010,47(2):295-302
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存在着时空变化。本文对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剖面的垂直方向,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沙丘的水平方向,从丘顶、丘坡到丘间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趋于增加,但20~40cm土层的硝态氮/铵态氮比(硝/铵比)逐渐降低。而其时间变化体现于演替系列的进程中,演替系列前中期,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演替系列中后期,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0~20cm土层硝/铵比的变化与上述趋势相同,而20~40cm土层硝/铵比的变化则没有这种规律。可见,在沙丘固定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时空变化规律是植被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而影响植物生长与植被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