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再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作形式,近年在四川、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发展较快。四川省1986~1989年累积发展再生稻面积1459.13万亩,总产14亿公斤。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已成为一种新的耕作制,为水稻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我国南方稻区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再生稻研究概况及国外再生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洪 《杂交水稻》1990,(3):8-10
本文分析了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植株营养状况、休眠芽长度、再生稻发苗数、及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割期、确定方法和培育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泸州市为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水、热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在沿长江河谷低坎浅丘的部分双季稻地区和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一季中稻地区,利用杂交中稻汕优63、D优63蓄留再生稻,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全市蓄留29.7万亩再生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0公斤。1988年面积扩大到53.4万亩,单产为88.8公斤,1989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四·二O”风雹,使小春粮食减产1500万公斤。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市、县各级把推广再生稻纳入粮食增产计划,实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推广再生稻丰产技术。在搞好品种选择,种好头季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适时足量施…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水稻》2019,(1):44-46
介绍了重庆地区强再生力杂交水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高产示范效果,总结提出了强再生力品种选用、早播机插、水肥耦合、严防病虫、适时机收等头季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技术,建议在全国水稻生产轻简化、机械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协作攻关,提高机收效率和再生稻单产水平,进一步促进本技术及4LZ-0.3A小型收割机在西南再生稻区的推广应用,以稳定和恢复再生稻的蓄留面积,发挥中稻—再生稻模式增产增收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8—2019年在重庆水稻产区开展了机械垄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试验研究与应用展示,取得了较好成效。分析了机械垄作直播中稻、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介绍了机械垄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应用效果,总结了其技术优势及栽培技术措施,为推动重庆再生稻生产向轻简高效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栽培在我国已有 1 70 0多年的历史。2 0世纪 90年代初 ,我国进行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促进水稻的省工栽培 ,1 995年笔者研制了“署华 2 BD-1 0 0型水稻播种机”。利用该机播种早稻 ,收获后蓄留低位蘖再生稻 ,穗粒数大大超过了手插的中稻—再生稻 ,且生长季节短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这种栽培方式进行多年的研究表明 ,早稻机播—低位蘖再生稻具有较大优势 :一是早稻机播规范化栽培 ,符合水稻生长规律 ,充分利用低位蘖芽 ,增产潜力更大。二是选用早稻品种作机播再生稻栽培 ,生育期短 ,能确保双季稳产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取大田定点抽样调查与大区对比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总结了杂交中稻抽穗前后自然洪水淹没的产量损失程度;提出了抽穗期没没时间超过30小时后的几种适宜的的蓄留再生稻方法,供指导类似水稻生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受淹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2007年7月上中旬四川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杂交中稻的产量损失进行了广泛的生产调查,同时开展了洪灾后蓄留再生稻的割苗时间、留桩高度和发苗肥施用量同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对洪水淹没最敏感的时期是孕穗末期至齐穗期,可将破口至盛穗期洪水淹没30—40h、孕穗末期和齐穗期淹没48h作为是否割苗蓄留再生稻的重要参考指标。早割苗、低留桩、增施发苗肥是夺取再生稻高产的关键。最佳割苗时间宜安排在洪水退后3~7d,对割下的稻株上部茎叶就地还田是切实可行的。在四川中稻再生稻区,留桩高度20cm,以利用倒4芽和倒5芽为主,有利于提高低节位再生芽的成穗比重,并能保证安全抽穗扬花、灌浆和籽粒充实,实现穗大粒多,最终获得高产。增施发苗肥,有利于提高再生稻有效穗和穗实粒数,从而提高产量,其既高产又经济的枯莆肥用量县每hm^2用尿素225-300kg。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一、杂交中稻-再生稻亩产吨粮的可行性福建有单季中、晚稻460万亩左右。调查发现,在温光资源利用上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稻田达150万亩以上,可用来培植中稻-再生稻。1988年泰宁县用汕优63培植中稻-再生稻1.132亩,头季亩产530公斤,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元江县坝区,温、光、水资源丰富。为改进栽培制度,利用籼型杂交水稻再生能力强的特点,进行了栽一季早稻蓄两季再生稻的“一栽三收”试验。结果表明比插双季稻有省土、省成本等优点,尤其能每亩增产稻谷194.7公斤,增加纯收入274元,生育期也缩短了11天。是一项高效栽培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2.
福建尤溪县洋中乡的联泽村,是边远穷山区,过去种一季晚稻,产量一直只400多公斤。自1989年起改种一季杂交中稻加再生稻, 420亩稻田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1年亩产过了吨粮,其中有140.7亩,两季亩产达1200多公斤,文章详细介绍了他们的高产经验,包括头季和再生稻主攻目标及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冷浸田再生稻产量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这种种植方式近年来有呈持续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冷浸田这类低产田中采用,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阐述了提高冷浸田再生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直播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16和2017年在重庆低海拔再生稻区开展了多点直播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生产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结了这一生产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黄寅虎 《作物研究》1992,6(1):45-45,4
1901年,益阳地区中稻蓄留再生稻面积2.1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38.9kg,再生稻平均亩产159.9kg,两季合计亩产698.8kg。千山红农场连片种植582.5万亩,头季平均亩产550.6kg,再生稻平均亩产187.3kg,两季合计亩产737.9kg。其中该场一分场七队农户秦再奇种植2.0亩汕优63蓄留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510.0kg,再生稻平均亩产305.0kg,创益阳地区再生稻单产最高纪录。展示了益阳地区再生稻生产有着很大潜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应用效果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邻水县自1986年以来开展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总结了"杂交种,增(保)温秧,配方肥,半旱式,小苗栽,二万窝(穴),促芽肥,高留桩,适抢收,防病虫"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再生稻在我区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和提出建议。我区水稻种植面积近300万亩,其中双季稻约180万亩,单季稻面积120万亩左右。其中海拨600M以下的约占90万亩左右,如果有60万亩改为“中稻——再生稻”比单晚每亩净增150——200公斤计算,每年即可净增稻谷9——12万吨。我区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曾小面积试种再生稻,大多获得成功。未能大面积推广,其主要原因:(1)留桩较低,夏季水温高,水层控制不好易造成烫芽死苗缺丛;(2)由于留桩较低,不易做到平割,斜割再生稻出穗不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友文 《杂交水稻》2003,18(2):46-49
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是将一种两收的杂交中稻和再生稻的栽培技术看成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概述了要选用两季都高产的良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区域;种好头季稻,在实现其高产的同时,为再生稻稳产高产奠定基础;适时施足促芽肥;看芽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和加强再生稻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9.
毛细芝 《作物研究》1997,11(1):40-41
经对岳阳市君山农场的调查分析,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应以迟熟组合汕优63为主,4月初播种,插足基本苗,留桩45~47cm,施好促芽肥和搞好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20.
中稻抛栽蓄留再生稻稻田免耕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保水保肥、田间操作简单等特点,其关键技术是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和灌水泡田。该类稻田免耕与翻耕比较,每公顷可提高经济效益1094.7元,其中节约成本费用367.2元,增产增效727.5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