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金火  张翠蓉 《植物检疫》1993,7(4):275-276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indicaMitra 是我国一类对外植物检疫对象,迄今对该病的防治仍无十分有效的措施和免疫的小麦品种。本试验应用钴—60γ射线处理小麦印度腥黑穗菌冬孢子。当照射剂量为50万拉德时,冬孢子相对死亡率为99.7%。采用将该菌冬孢子悬浮液直接涂抹在1.5%水琼脂平板上的方法,获得了21%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2.
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contro-versa 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尚未在春小麦上发现,即使有时春季气候条件适合冬孢子萌发和侵染。每月从大田采集病穗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经1—3年,并于室内测定萌芽力。7月到1月采集的冬孢子萌芽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核糖体ITS序列设计了两对通用引物和两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小麦印腥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个冬孢子.这种检测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样品小麦印腥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快速检测,整个检测过程缩短至1天.  相似文献   

4.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aversa Kühn,TCK)引起的麦类腥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该病是我国官方管制的检疫性植物真菌病害。本文从病菌冬孢子形态学诊断、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图像识别诊断、以及电子鼻诊断5个方面综述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诊断技术,并对新诊断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面粉中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检疫的关键要点是分离孢子.为此,本文就如何从面粉样品中简便、快捷地分离与获得干净冬孢子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获得孢子多少与难易情况,采用30个孢子直径统计法和套式PCR检测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这2种方法可以使检测时间缩短4~10倍.在样品中孢子极少的情况下,采用套式PCR检测方法,仅2个孢子就能作出定性判断,可以有效地避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漏检,进而提高口岸疫情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从进境美国小麦洗涤液中发现一种类似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大小为25.0~33.8(29.5±2.3)μm,球形至近球形,淡黄褐色至暗红褐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外胞壁具深褐色疣状突起,突起表面观为锥形至平截状,有时呈不完全脑纹状,外被淡色透明胶质鞘。冬孢子处理后经通用引物Til1/Til4和U2/U10扩增,其扩增产物用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illetiawalkeri的特异性引物W1/W4再次扩增可以得到760bp的产物,产物测序得到的序列和GenBank中黑麦草腥黑穗病菌菌株YRG-001(AF218063)的序列相似性为99%(717/719),和GenBank中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菌株Bpop(AF218060)的序列相似性为96%(694/719)。实时荧光检测的结果表明黑麦草腥黑穗病菌的探针TWAL能得到阳性扩增曲线。根据冬孢子形态特征、PCR分析、实时荧光检测和序列分析的结果,将这种腥黑穗病菌冬孢子鉴定为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  相似文献   

7.
王英杰 《植物保护》1989,15(4):45-45
小麦锈菌人工接种是育种家培育抗锈品种的手段之一。多采用夏孢子悬浮液注射或喷雾的方法。为提高接种效果一般在下午进行。这就要求在约3—4小时内接种大量试验,为合理使用孢子悬浮液作者于1988年1—2月在温室对条锈孢子悬浮液不同保存时间的接种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8.
章正  王圆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3):199-206
 中美双方为探讨适用于进口粮检疫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于1989~1992年进行联合试验。本文以美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收集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共135个菌株为材料,对这两种病菌的自发荧光显微学特性,作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人工污染样品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自发荧光显微学法和LI-F方程,可以有效地鉴别TCK或TCT菌株,但如应用于鉴别进口粮中混合的或少量的TCK、TCT冬孢子,则其准确率随孢子含量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中美双方为探讨适用于进口粮检疫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于1989~1992年进行联合试验。本文以美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收集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共135个菌株为材料,对这两种病菌的自发荧光显微学特性,作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人工污染样品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自发荧光显微学法和LI-F方程,可以有效地鉴别TCK或TCT菌株,但如应用于鉴别进口粮中混合的或少量的TCK、TCT冬孢子,则其准确率随孢子含量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检查进口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病瘿的形态、硬度,粘着性,不育孢子等是经常采用的比较可靠的鉴定性状,然而,在大量的进口小麦中,往往不易获得完整病瘿。此外,小麦矮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形态特征交叉重叠,不易明确地划分。因此作者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孢子的各个形态特征,结果发现凡70%以上的孢子,其网脊高度集中在1.5~2.5微米之间,胶质鞘厚度集中在2~3微米之间者认为可鉴定为小麦矮腥黑穗病;小于这些数值的为小麦网腥黑穗病。这个方法与孢子萌芽生理鉴定方法比较,两者所取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王圆  吴品珊 《植物检疫》1991,5(6):412-413
应用钴60—γ,射线杀灭小麦矮腥冬孢子,防止病菌随进口粮传入,危害我国小麦生产。本试验对灭菌剂量进行筛选,表明60万拉德可杀死孢子,阻止病菌传入。小麦矮腥黑穗病为我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进口的小麦原粮常带有矮腥冬孢子,须进行检疫处理。曾采用干热、湿  相似文献   

12.
采用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卫福 200、多菌灵、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酮5种药剂对小麦光腥黑穗病菌的抑制作用和毒力,同时检测了药剂对病菌冬孢子萌发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随着药剂浓度提高而增强,对病菌的EC50分别为 1.6102、0.3038、4.4892、1.6103和 0.3896mg·L-1,多菌灵对光腥黑穗病菌的毒力高于其它4种供试药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药剂作用下光腥黑穗病菌孢子萌发出现3种类型畸形,导致正常发育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γ射线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灭活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彭金火  张翠蓉 《植物检疫》1994,8(3):154-156
用γ射线对2种来源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进行了辐照处理。冬孢子相对死亡率和剂量的自然对数值呈直线相关。辐照剂量加大,相对死亡率上升。辐照剂量为40万rd时即有较好的灭活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9个菌株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5个菌株及其近似种或相关种:稻粒黑粉菌、狼尾草腥黑粉菌、狗尾草腥黑粉菌、苏玛特腥黑粉菌、狐尾草腥黑粉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共9种22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分析,设计了检测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黑麦草腥黑穗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优化了反应条件,筛选出特异性探针,分别建立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实时荧光单重PCR和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实现了在同一PCR管中仅用5μL的反应体系,进行1次PCR反应就能特异性检测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或黑麦草腥黑穗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结果可靠、检测速度快、成本明显降低,在文际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Stoc.  VO 于长利 《植物检疫》1989,3(3):186-188
自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进口船运小麦中带有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u冬孢子,因而需要找出它与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D C)Tul.之间可见的形态差别。这两种真菌冬孢子都有很易区分的三层壁,最外层是半透明的鞘,可用负染技术观察;网状壁层象一张由脊形成的网覆盖着冬孢子;最内层邻近细胞质的称为内孢层。  相似文献   

16.
进境剪股颖草种中腥黑粉菌的检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染剪股颖的腥黑粉菌是我国尚未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也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的近似种。本文介绍了该病菌的检验鉴定情况,并从冬孢子形态、自发荧光现象及萌发生理特性几方面比较了两种病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俞大绂 《植物保护》1966,4(2):65-65
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Knhü.)的传染方式和普通腥黑穗病不尽相同。矮腥黑穗病菌孢子能借土壤传染,在土壤内能存活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矮腥黑穗病菌的侵染期也较长,不限于小麦的胚芽鞘期,从12月到翌年4月均能感病,是一种相当顽强和比较不易防治的病害。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带菌小麦。 这种黑穗病菌除为害小麦外,其它寄主还有黑麦和60多种禾本科杂草,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较少  相似文献   

18.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Neovossia indica(Mitra)Mund Kur 是我国尚未发现的危险性病害(1986年订为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它由种子远距离传播,还可经土传及气传,适应性强,难于防治,是为害麦类的一种危险性病害。自1983年以来,从墨西哥进口的小麦种子试验材料中不断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及菌瘿。1984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对麦种进行每公斤用75%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2g、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5g、7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g、80%可湿性西维因粉剂1g、代森锰锌5g等5种杀菌剂进行拌种。麦种处理后继续向我国出口。我们从墨西哥经过药剂处理过的小麦种子中,挑出菌瘿进行了冬孢子萌发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吴新华  王良华 《植物检疫》1998,12(6):342-343
1997年南京局连续三次从进境船舶食品舱、进境邮寄物面粉中发现了印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为了确定面粉中印腥冬孢子是否具有活力,我们进行了萌发试验,并用PCR进行了验证。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菌株供试菌株为印度腥黑穗病菌Tileti...  相似文献   

20.
用人工污染有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冬孢子的小麦样品,按国家标准GB/T18085-2000规定的洗涤程序,对TCK的定量检测以及3种冬孢子计数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量的方法。研究表明,使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的标准种子洗涤方法仅能发现30.72%-46.58%的TCK孢子,检验洗涤后的小麦表面,仍可分析有大量孢子沾附于小麦种子表面。应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定量评估样品中孢子的方程Y=2.0131(X+2)^1.0325-2。通过比较3种孢子计数方法,认为依据国标建立的计数方法得到的结果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