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以来国际小麦、玉米、大米等谷物价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持续下跌,10月略有回升,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下跌30点。贸易萎缩是国际粮价下跌的主要原因,供求基本面是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出口竞争激烈和美元强势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预计2015/16年度全球谷物产量略有降低,消费量稳中略升,贸易量继续缩减,库存继续降低,2016年国际市场谷物价格将出现回升。国际粮价的下跌为国内粮价的稳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但仍要密切关注国际谷物市场的走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科技》2010,(1):48-49
面对国际粮食和燃料价格飙升及国内粮食价格和通胀压力剧增的局面,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市场的干预力度。采取了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内供应以及稳定国内粮价。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东南亚频遭旱灾,2016年尤为严重,稻谷产量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国际大米市场可供交易量萎缩已开始推升价格,并可能带动国内粮价上涨。粮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利大于弊,不仅有助于减轻目前进口压力大、库存压力大和财政压力大的突出矛盾,还有可能为中国渡过完善市场调控政策重要关口提供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破题一:如何既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又不给抑制通胀带来压力?"应根据生产和需求状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记者: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会提升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但又会给抑制通胀带来一定压力,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陈锡文: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动整个物价都会跟着上去。  相似文献   

5.
从去年市场情况来看,虽然肉、禽、蛋、菜、油的价格涨幅异常,但只有粮食供应相对充足、大米处于温和上升的态势.这充分说明国际粮价飙升虽然对我国粮价上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冲击.虽然我国在去年以来分别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等天灾,面对国内通胀压力,农业基础设施受损、化肥紧俏,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等诸多实际困难,但我们对今年的粮食生产行情仍将看好,粮油价格将会在较高且可控的价位上运行,农民增产增收可望可及.  相似文献   

6.
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粮价继续飙升,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粮油价格洼地。价格上涨压力增强。粮油市场价格突破了国家指定的最低收购价水平,为农民种粮增“收”实现了一个良好开局。但另一方面。中国粮价相对上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较大压力.在中国食品权重设计占据较高比重的CPI结构走势中.粮油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推动CPI持续走高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回顾2008年上半年中国粮油市场走势的同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粮油市场的变化予以了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7.
运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数据对世界主要谷物的产量与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认为玉米、小麦的产区和贸易区都很稳定成熟,大麦、高粱和燕麦略有变动,但总体而言中国对于谷物的进口量庞大,建议提高和稳定产量,并促进贸易发展,从国内生产和外贸两个层面满足中国谷物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统计口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一类非常重要又非常敏感的产品,厘清粮食的范围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关系,对农业统计、食物供求分析和相关政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行业、产品、贸易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不同统计体系中粮食口径所包含的产品范围,厘清了粮食、口粮和谷物3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用1997—2017年的数据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粮食、谷物和口粮之间是包含关系,谷物和口粮都是粮食的子集;三者之间的数量统计差异明显,并且粮食自给率和谷物自给率差距不断扩大。本文分析认为中国应该持续使用粮食概念,据此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农业资源利用现状,更好地用于指导生产和引导市场。  相似文献   

9.
全球粮价大涨把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带到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政府屡次强调,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给自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不能依赖他人。然而,在人口数量巨大、城镇化加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全球性通胀加剧的背景下,万一中国发生大灾荒,导致不能自给自足,应该怎么办?因此,国际市场应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第二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叶尚宵 《甘肃农业》2005,1(11):26-26
面对粮价的止跌回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了笔者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关心,通胀会来临吗?文章从粮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关系的两种假说分析两者存在的复杂关系,然后从现实情况深入分析目前粮价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指出目前尚勿需过于担心通货膨胀会带来的问题,但也需要提高警惕。然后又分析了目前抑制通胀的原因和存在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