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花生四烯酸(ARA)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水平分别为0.04%、0.17%、0.35%、0.66%、1.29%和2.16%(干物质基础)的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1、S2、S3、S4、S5和S6)。将上述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3.77±0.9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RA水平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S4组有最大值,均显著高于S1组(P0.05)。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均在S3组最低,显著低于S5和S6组(P0.05)。2)S4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S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S1与S6组(P0.05)。S3与S4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S1和S6组(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在S4组最低,且显著低于S1与S6组(P0.05)。4)肝脏和肌肉中C20∶3n-6和C20∶4n-6含量随饲料ARA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而C18∶3n-6、C20∶5n-3和C22∶6n-3含量则随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水平(0.35%~0.66%)的ARA能够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中ARA的适宜水平分别为饲料干重的0.45%和0.56%。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在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抗氨氮胁迫中的作用,试验配制了维生素E水平分别为11.09、47.52、91.38、134.57、178.92 mg/kg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6±0.2)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56 d后进行6 h氨氮胁迫,测定其血清葡萄糖(GLU)、乳酸(LD)、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肝脏SOD活力和MDA含量对氨氮胁迫的响应。每个维生素E水平设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20尾鱼。结果显示:各组血清中GLU含量在饲喂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氨氮胁迫后血清中GLU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氨氮胁迫后血清中LD含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呈反比,并在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47.52 mg/kg之后维持稳定。氨氮胁迫后各组血清中COR含量都有显著升高(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47.52 mg/kg后,饲喂56 d后再氨氮胁迫对血清和肝脏中SOD活力不产生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CAT活力在饲喂后和氨氮胁迫后均有下降的趋势,当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91.38 mg/kg时不论饲喂后还是氨氮胁迫后,血清中CAT活力变化都不显著(P0.05)。在低维生素E水平(11.09和47.52 mg/kg)下,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在氨氮胁迫后均呈显著上升(P0.05);在高维生素E水平(91.38、134.57、178.92 mg/kg)下,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在氨氮胁迫后没有产生显著差异(P0.05)。在饲料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91.38 mg/kg时,饲喂后血清中GSH-Px活力均显著上升(P0.05),氨氮胁迫后血清中GSH-Px活力则无显著变化(P0.05)。在饲料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47.52 mg/kg时,血清T-AOC在饲喂后呈现显著升高(P0.05),而氨氮胁迫后又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与云纹石斑鱼幼鱼的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具有相关性,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91.38 mg/kg可有效地提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挑选450尾体格健壮、大小均匀、平均体重为(17.67±0.03)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以鱼油(FO)、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FO组和LO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P0.05)。2) RO组的肝脏C18∶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O组的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高于除P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肝脏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P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血清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LO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FO组和RO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FO组和PO组(P0.05)。FO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除L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O组的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P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FO组和LO组的生长性能相对较好,而SO组和RO组次之,SO、LO、RO可以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良好的植物油源。  相似文献   

4.
为比较不同形态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将240尾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0.92±0.1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3个处理:饵料鱼(蓝圆鲹)组、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42d。结果:不同形态饲料组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硬颗粒饲料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组和饵料鱼(P0.05),软颗粒饲料组与饵料鱼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鱼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组(P0.05),与硬颗粒饲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硬颗粒饲料组与软颗粒饲料组接近(P0.05)。饵料鱼组石斑鱼的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组(P0.05);硬颗粒饲料组皱襞高度高于软颗粒饲料组,但未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不同形态的饲料可影响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形态,投喂硬颗粒饲料的效果与饵料鱼接近,优于软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和跨膜蛋白-15a(Claudin-15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氨酸干预下的肠道组织表达。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PCR技术克隆珍珠龙胆石斑鱼ZO-1、Occludin和Claudin-15a的cDNA全长,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健康珍珠龙胆石斑鱼脑、鳃、皮肤、肌肉、肝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头肾、体肾、脾脏和心脏13种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选择375尾珍珠龙胆石斑鱼,初重为(20.79±0.09) g,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各组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96%、3.06%和3.74%。养殖8周,测定肠道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 ZO-1的cDNA全长为6 35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5 106 bp,可编码1 701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UTR)和3′-UTR分别为105、1 144 bp,无跨膜区域。Occludin的cDNA全长为2 222 bp,其中ORF为1 515 bp,可编码504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为69、638 bp,有4个跨膜区域。Claudin-15a的cDNA全长为1 584 bp,其中ORF为669 bp,可编码222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为387、528 bp,有5个跨膜区域。2)系统发育树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ZO-1与高体鰤的同源性最高(94%),Occludin与大黄鱼的同源性最高(84%),Claudin-15a与环纹圆天竺鲷的同源性最高(92%)。3)后肠中ZO-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而脑、鳃、心脏、头肾、胃、肝脏、肌肉、体肾的ZO-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前肠、中肠中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5);皮肤、前肠、中肠、后肠和鳃中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 0.05)。4)3.06%精氨酸水平组的增重率及ZO-1、Occludin、Clau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96%和3.74%精氨酸水平组(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通过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珍珠龙胆石斑鱼ZO-1、Claudin-15a、Occludin的cDNA序列长度。饲料适宜精氨酸水平可显著上调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ZO-1、Occludin、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促进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6.
温度骤升和窒息胁迫对青蛤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暴露时间下温度骤升和窒息胁迫对青蛤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2℃高温条件下.经过不同时间的处理,青蛤肝胰腺中SOD和CAT的活力变化显著(P<0.05),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并逐渐稳定的趋势.SOD和CAT的活力均在3 h达到最大值(730.00±24.49)U/mg和(107.48±0.424)U/g.不同时间的窒息胁迫显示,0~5 h内SOD的活力显著升高,5~9 h内SOD的活力变化平缓,9~13 h又显著升高,并达到最大值(176.8±0.2.548)U/g,13 h后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窒息胁迫下青蛤CAT的活力与SOD差异较大,CAT活力表现为0~5 h内无显著变化(P>0.05),5~9 h下降,9~15 h显著升高,并在15 h达到最大值[(85.28±1.488)U/mg]和最后下降期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原花青素(OPC)对饲料镉(Cd)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将平均体重为(31.30±0.05)g的240尾试验鱼随机分为4个组,即对照组(基础饲料)、Cd组(基础饲料+300 mg/kg Cd)、Cd+OPC组I(基础饲料+300mg/kg Cd+400 mg/kg OPC)、Cd+OPC组II(基础饲料+300mg/kg Cd+800mg/kg OPC),试验期为42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胁迫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降低(P0.05),仅Cd+OPC组II显著高于Cd组;Cd组饲料系数与Cd+OPC组I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组接近(P0.05);Cd+OPC组I和Cd+OPC组II摄食率显著高于Cd组(P0.05);各组间鱼体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接近(P0.05);Cd组和Cd+OPC组I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在300mg/kg饲料镉胁迫下,添加800mg/kg的原花青素可明显缓解饲料镉所致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21.43±1.3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在基础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以0(F0组,作为对照组)、0.05%(F1组)、0.10%(F2组)、0.15%(F3组)和0.20%(F4组)的水解单宁替代等量微晶纤维素,配制5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F2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0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F0组(P0.05)。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F0组相比,F2和F3组血清和肝脏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F0组相比,F1、F2、F3组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F3组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显示,添加水解单宁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高于F0组。从门水平看,各组肠道菌群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F0组相比,各试验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增加。主坐标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发现,F2和F3组的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而与F0组差别较大。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0.10%~0.15%的水解单宁可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强鱼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结构,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以WGR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方程确定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水解单宁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检测运输胁迫前后血清皮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以及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变化,以研究饲料中大豆油替代鱼油对银鲳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配制4种试验饲料,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饲喂平均体重(17.2±6.7)g银鲳60 d后进行4 h运输胁迫。每种饲料饲喂3个水泥池(重复),每池投放50尾试验鱼。结果显示:4 h运输胁迫后,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所增加,其中SO组变化显著(P0.05),升高1.89倍,SFO组变化程度最小;各组血清葡萄糖浓度均略有增加,其中SFO组增加最少,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各组乳酸浓度则均出现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SO组;各组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力均出现显著减弱(P0.05),而SFO组无论是在胁迫前还是在胁迫后在各组中均有最高活力;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其中SO组上升幅度最大;虽然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有所增强,但只有SO组变化显著(P0.05);肝脏和肌肉CAT活力仅SO组显著增强(P0.05),其余各组变化不显著(P0.05);SO组血清SOD和CAT活力显著增强(P0.05)。由此可见,SO组银鲳在运输后机体健康情况较差,应激反应较为剧烈,说明投喂过量添加大豆油的饲料不利于银鲳的机体健康和长途运输,而在保持鱼油含量的前提下适当添加大豆油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67-172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鲫生理状态的影响,选取90尾鲫进行低氧胁迫试验。结果显示,低氧胁迫12 h后,鲫血液中血红蛋白(HB)浓度、血糖(GLU)浓度、Na-K-ATP酶(NKA)、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中ALP和ACP,鳃中ALP和ACP,心脏中LDH、ALP和ACP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中LDH、鳃中LDH、脑中LDH、ALP和ACP酶活力升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恢复正常溶氧12 h后,血液中HB浓度、GLU浓度、NKA、LDH、ALP和ACP酶活力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中ALP和ACP、鳃中ALP和ACP及心脏中LD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低氧胁迫能使鲫血红蛋白和血糖浓度升高,并影响血液、肝脏、鳃、心脏和脑中能量代谢与转化的相关酶活力。这些指标对研究鲫的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投喂革胡子鲶后,在低盐度环境胁迫下的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用含蛋白量为28%(A组)、33%(B组)、38%(C组)的配合饲料分别与鲜杂饲料按1∶6比例以及投喂单一鲜杂饲料(D组)对革胡子鲶进行56 d的投喂后,放入盐度5的水体中进行盐度胁迫试验。在试验0、12、24、48、96 h尾柄采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试验组SOD活力24 h后均显著升高(P0.05)。D组CAT活力在12 h显著高于24 h和48 h(P0.05),96 h恢复初始水平。A、B、C组MDA含量24 h降至最低,随后升高,D组MDA含量24 h升至最高,随后降低。各试验组LZM活性24 h降至最低。A、C、D组96 h A/G比值最高,与其他时间点差异显著(P0.05);ACP活性及AKP活性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LT活性在24 h降至最低。A、B组24 h AST活性为最大值,与其他时间点呈显著性差异(P0.05);C、D组AST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革胡子鲶在低盐度胁迫下,抗氧化和肝功能指标出现波动,但随着低盐度胁迫的持续,逐步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水平纳米锌对半滑舌鳎消化酶的影响。试验鱼选取体重为(52.68±0.13)g,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添加量为0、30、60、90、120和180 mg/kg的纳米锌,另外一组添加60 mg/kg的无机锌(Zn SO4·7H2O),经过84 d喂食后每个重复随机选取6尾试验鱼进行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肝胰脏及前肠蛋白酶活力分别在纳米锌添加量为9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且90 mg/kg时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纳米锌添加量为90 mg/kg及无机锌组对中肠蛋白酶的影响均显著高于除60 mg/kg组之外其它各组(P0.05);60 mg/kg组对后肠蛋白酶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照组及30 mg/kg组(P0.05),对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影响(P0.05)。2肝胰脏及肠道的脂肪酶活力最大值均出现在纳米锌添加量为0 mg/kg组,且中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当纳米锌添加量为120 mg/kg时肝胰脏及前肠的淀粉酶活力均呈最大值,且肝胰脏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除90 mg/kg组之外其他各组(P0.05),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除180 mg/kg组之外其他各组(P0.05);中肠淀粉酶活力在无机锌组呈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后肠淀粉酶的影响也在无机锌组呈现最大值,但除显著高于90 mg/kg组外(P0.05),对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了解猪圆环病毒2型(PCV-2)引起淋巴细胞凋亡的机理,测定了PCV-2对体外培养的仔猪淋巴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取培养后0,2,6,24,48 h的上清液和细胞,用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总抗氧化能力、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的变化,同时测定淋巴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除了0 h,其他时间点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超氧化物岐化酶活力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维持在19 U/mL左右,无显著差异(P>0.05);NO含量除24 h时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时间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细胞内NOS活力除0 h外,其余时间均是对照组高于试验组,且2、24 h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6 h时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其余时间(0 h除外)也较试验组高。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究在饲料中添加发酵甘草对亚硝酸盐胁迫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成活率、血液指标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添加0.25%、0.50%发酵甘草的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幼鱼,经过8周的养殖试验后进行亚硝酸盐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亚硝酸盐胁迫后,添加0.25%发酵甘草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0.25%、0.50%发酵甘草的血浆中的AL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血液皮质醇水平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添加0.50%的发酵甘草能够显著降低血浆中的HSP70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发酵甘草能够提高肝脏的SOD与GSH-Px的活性;添加0.25%、0.50%发酵甘草组的GSH-Px、T-AOC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肝脏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将360尾平均体重为(46.67±0.07)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25、50、100、150和200 mg/kg的表面活性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除200 mg/kg添加组外,其他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斜带石斑鱼肝脏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0 mg/kg添加组过氧化氢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 mg/kg和100mg/kg添加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 mg/kg添加组最高;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200 mg/kg添加组除外)斜带石斑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0 mg/kg添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改善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状况的饲料表面活性素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取16只3~4 kg健康泌乳家兔,通过人工造模的方法诱发其乳腺发炎,建立临床型乳腺炎模型。然后分别在造模前1 h和造模后4、12、24、36、487、2 h采集血液0.5 mL、血清1 mL,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测和炎性细胞因子测定(ELISA)。结果显示: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造模后4 h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5),12~72 h内极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1);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在造模前至造模后72 h内无显著差异(P0.05)。②血清磷离子含量、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血清直接胆红素含量在造模前至造模后72 h内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钙离子含量在造模后4 h显著低于造模前水平(P0.05),12~72 h内极显著低于造模前水平(P0.01)。③血清TNF-α和IL-6含量造模后开始升高,12~72 h内极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P0.01)。结果证明白细胞总数、血清钙离子含量、血清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可作为急性乳房炎炎症发展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亚麻酸(C18∶3n-3,LNA)作为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甲壳动物生长、免疫保护和抵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LNA含量对日本沼虾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性能和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探讨日本沼虾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试验配制LNA含量分别为0(L0,对照)、0.5%(L0.5)、1.0%(L1.0)、1.5%(L1.5)、2.0%(L2.0)和2.5%(L2.5)的6种等氮等脂的半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0.12±0.01)g日本沼虾幼虾8周。每种饲料投喂5个水族箱(重复),每个水族箱放养50尾试验鱼。饲养试验结束后,从每个水族箱选取10尾试验鱼进行24 h氨氮(水体总氨氮浓度为36.6 mg/L)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均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LNA的含量在肝胰腺和肌肉中都随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饲料中LNA含量的增加,日本沼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基本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L1.0组达到最高值。L0.5、L1.0、L1.5、L2.0和L2.5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肝胰腺碱性磷酸酶(ACP)活力以L1.0组最高,但L1.0和L1.5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肝胰腺溶菌酶(LYZ)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L1.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4 h氨氮胁迫后,L0.5、L1.5、L2.0、L2.5组的肝胰腺M 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P0.05),且以L1.5组M DA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肝胰腺SOD活力和T-AOC随着饲料LNA含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L1.5组SOD活力达到最高,L1.0组T-AOC达到最高;肝胰腺GSH-Px活力以L0组最高,但与L1.0组差异不显著(P0.05)。以肝胰腺SOD活力为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的LNA需要量为1.19%。综上,饲料中适宜的LNA含量(1.0%~1.5%)能改善日本沼虾的生长,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缓解氨氮胁迫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水平低聚木糖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主要免疫酶活力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0.33±0.00)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480尾,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投喂含0、250、500、1000 mg/kg低聚木糖的四种饲料。养殖42 d,随后进行24 h氨氮胁迫试验,测定其生长指标,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多酚氧化酶(PPO)活力、溶菌酶(LZM)、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低聚木糖水平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P> 0.05)。养殖试验结束后,250 mg/kg组和1000 mg/kg组中SO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0 mg/kg组(P <0.05),且分别高于对照组109.09%和86.49%;LZM、T-AOC、CAT和PPO活力均在500 mg/kg组达到最高,且T-AOC能力和PPO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分别高于对照组74.30%和147.47%,对照组CAT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 <0.05);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各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 0.05)。氨氮胁迫试验后,SOD、LZM、CAT、AKP和T-AOC的活力先上升后下降,且250 mg/kg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增长了67.92%,250 mg/kg组和500 mg/kg组中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分别升高了37.08%和36.67%;500 mg/kg组和1000 mg/kg组中P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分别增长了80.28%和86.39%;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各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 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250 mg/kg的低聚木糖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低聚木糖添加水平为250~500 mg/kg时可提高凡纳滨对虾免疫能力及抗氨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制剂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免疫能力及氨氮胁迫下免疫酶活力和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影响。试验共配制粗蛋白质含量为20%的试验饲料5种,首先配制不含酶制剂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然后分别以0.04%木聚糖酶、0.10%纤维素酶、0.01%淀粉酶和0.15%复合酶(由0.04%木聚糖酶、0.10%纤维素酶和0.01%淀粉酶组成)等量替代基础饲料配方中的α-淀粉。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体重(4.02±0.04)g的幼参40头。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复合酶组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7.38%(P0.05)、7.63%(P0.05)、1.88%(P0.05)和20.75%(P0.05),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25%/d(P0.05)、0.03%/d(P0.05)、0.01%/d(P0.05)、0.30%/d(P0.05)。2)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壁粗蛋白质的含量(P0.05),添加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复合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壁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P0.05)。3)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复合酶显著提高了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P0.05);添加淀粉酶显著提高了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P0.05)。4)在120 h氨氮胁迫过程中,各组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及热休克蛋白70含量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除纤维素酶组外,其余加酶组体腔液中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综上,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或其复合酶均能显著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体成分,提高免疫能力,木聚糖酶的促生长作用更明显,而淀粉酶的促免疫作用更明显。氨氮胁迫下,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或其复合酶均能使刺参更迅速和强烈地表现出免疫抵抗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