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市梅里斯区雅尔塞一鱼场,采用鱼池养鸭的方式,2003年夏季饲养北京麻鸭3000只。秋季鱼池清塘排水后,剩下少量的池水近于干涸,内有一些死鱼,鸭群继续在此放牧。1周后,鸭群中许多鸭子发病,发病率达30%左右,死亡800余只,死亡率27%。  相似文献   

2.
2004年6月江苏洪泽县某养殖户在饲养了1000只35日龄高邮鸭的同时,又购进隆昌鹅雏鹅700只,全群注射了抗小鹅瘟血清0.5mL/只。先是鸭群开始发病,鸭群发病后的第8天,鹅群(19日龄)也开始发病,并迅速波及到全群,先后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小鹅瘟血清等治疗无效。发病至第6日送我站诊治,已死亡506只,发病率80%,发病致死率72.3%。  相似文献   

3.
1999年6~8月间,广东省南海市多个番鸭养殖场发生了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控制,现将对该病的防治体会介绍如下。l流行病学经对20多个发病鸭群的调查,发现发病日龄最小的为9天,大的则在38天,大部分于15日龄左右开始发病,一直到40多日龄出售时仍有发病,发病率为12%~75%,死亡率为7%~66%,附近饲养的麻鸭等不发病,气候突变。环境恶劣、饲养密度大、不同日龄鸭群混养等都易于诱发本病,春冬、…  相似文献   

4.
"新型鸭瘟"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了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同的疾病,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较轻。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病的发生,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注射无治疗作用。该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感染该病后,往往引起大批死亡。据现场统计,鸭群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可达50%~60%。本试验对该病病理组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健 《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6):50-50
一发病经过 一养鸭户饲养的860只开产才一个月的蛋鸭于2008年4月3日突然发病,3天来发病个体逐渐增多,现在约有70%的发病。鸭群的采食量和产蛋量大幅度下降,发病前日喂全价颗粒料120千克,发病后降至30-40千克;产蛋率从90%锐减至30%左右。并有少数鸭死亡。据户主介绍,大约10天前,村里农户散养的鸡突然发病,病程很短,发病后立即死亡,  相似文献   

6.
焦作市墙南村某养殖户饲养1000多只康贝尔鸭,1999年11月初开产,12月底产蛋率达到90%,鸭群健康状况良好。2000年1月10日因鸭场排水不畅,将鸭群驱赶到另一个鸭场饲养。转场后鸭群产蛋量突然减少,一周后产蛋停止,并不断有零星死亡。笔者接诊时鸭群停产已一个多月,经诊断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卵巢和输卵管已萎缩。现将造成鸭群停产及发病的原因分析如下。1.转场产生严重应激反应是造成鸭群产蛋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常这群鸭为舍饲,并非放牧,元月10日被强行驱赶,鸭子受到惊吓,转场前后饲料、饮水中未加任何防应激药物,使…  相似文献   

7.
2010年4~11月,安徽鸭场发生多起鸭群产蛋下降,死亡率5%~20%不等.发病鸭的年龄在36周龄左右,主要表现精神萎顿、喜卧、采食减少,拉绿色稀便和产蛋率下降(产蛋率下降30%~50%)等症状.病程在30 d左右,10%~30%的发病鸭死亡后,鸭群会自然康复,产蛋率也随之恢复,但最高不超过70%.  相似文献   

8.
2001年5月,安徽省肥东某地区许多养鸭户饲养的肉鸭发生鸭瘟。鸭群在17日龄开始发病,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流泪和拉稀。发病后曾使用过多种抗生素和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治疗,均无明显好转。后送我所实验室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瘟,并对发病鸭用鸭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和康复鸭血清进行治疗,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诊断过程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发病疫区内的鸭群,最早于17日龄开始发病,附近的雏鸭普遍发病,死亡率最高达90%。发病后曾用过多种抗生素和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2年8月初,我市几个县肉用鸭发生以跛行、蹒跚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鸭病,该病死亡率低,其发生与天气变化大等应激因素有关,我们暂定其为“应激综合征”。一、发病情况2002年8月份开始,我市气温变化大,骤冷骤热,有时前一天温度32~33℃,次日却刮风下雨,温度降至20℃左右,且经常反复。2002年8月初,我市新干县的鸭群首先发生此病,病鸭一般为500克左右的中鸭,发病率达20%~50%,全县50%以上的养鸭户受影响。2002年8月中旬,吉安市附近也出现此病,发病面达20%~30%,发病鸭群发病率达2…  相似文献   

10.
2010年6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种鸭和蛋鸭发生一种疾病,以突发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为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鸭群发病后1~2周内,采食量下降30%以上,产蛋率由80%以上下降至10%-30%甚至更低,严重者停产;虽然产蛋率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1.
我县某养鸭专业村,座落在周口市东沙河下游岸边,近几年在放牧鸭群中常发生放牧数小时后以头、颈、翅、腿部的麻痹和瘫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并有部分鸭只死亡,给该村养鸭业造成较大的损失,经多次诊断均未能确诊。2001年9月,该村的近万只后备鸭中又有鸭只相继发生该病,我们前去诊治,经综合分析,确诊为鸭肉毒梭菌毒素中毒。一、发病情况2001年9月份以来,放牧户鸭群开始发病,发病时间在放牧归来后数小时不等,每500只左右的鸭群,每天就有3~5只发病,经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中草药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病鸭在48小…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月中旬,绵阳市安县塔水李某、王某所养“花边鸭”种鸭群(规模在800-1000只),产蛋率升至85%左右时先后发病,发病后鸭主疑为肠道感染,曾用微生态制剂“加藤菌”、土霉素等治疗未见好转,且不断发生零星死亡(尤其在阴雨天时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23日,在琼海市阳江镇老区村委会大石村一肉鸭养殖户饲养的6000只30日龄樱桃谷肉鸭发病,主要表现为采食量下降或不食,并且带有精神沉郁、流鼻水、排出绿色粪便,后期出现关节肿帐、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由于给鸭群喂料的地方非常潮湿,该养殖户立即用少量沙土进行铺垫,并在饲料中加了治疗浆膜炎的药物进行治疗,第2天,少部分鸭出现轻度咳嗽、甩鼻症状。2d后鸭群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达8%。  相似文献   

14.
我市城郊某养鸭户于2004年4月10日饲养肉雏鸭1200只,采用室内平面育雏,以稻草为垫料,用玉米、豆饼、麸皮、青菜为饲料自配自用。经现场调查观察:饲养环境简陋,舍内阴暗、潮湿、空气浑浊,有刺鼻的氨气味和霉味。据户主介绍:鸭群购回后状况良好,无发病死亡现象。4月24日鸭群开始陆续发病,逐渐蔓延全群,两天后出现死亡,用蒽诺沙星饮水,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无明显疗效。至4月27日来我站就诊时死亡100多只。发病率85%,死亡率达45.7%。  相似文献   

15.
我县某农户放养的 300只 13周龄蛋鸭,于今年 6月 11日在放牧中发生采食腐烂仔猪尸体上的蝇蛆中毒现象。 1发病情况   据户主介绍,正在村边水渠放牧的鸭群中走在前头的 30余只鸭子发生争食现象,数分钟后发现有鸭子溺水死亡,并且死亡数迅速增加。户主急忙将鸭群赶上岸,发现鸭群中有鸭子翅下垂、站立不稳、头颈软弱、转向、下垂,倒地后的鸭子呈划水状快速来回抽动后死亡。出现中毒症状的鸭子 33只,死亡 27只,死亡率达到 80%以上。 2剖检病理变化   剖检死亡鸭只,可见在咽喉部粘膜上有小出血点,胃肠内充满未消化的蝇蛆和腐烂的肉…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水禽养殖场经常受到鸭坦布苏病毒病的困扰,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虽然水禽都可以感染,但是鸭群最容易感染发病,病情可以在鸭群中快速传播,能够引起100%的发病率.病鸭表现瘫痪而影响正常的采食和饮水,防治不当就会衰竭死亡.产蛋鸭群发病后死亡率较低,主要表现产蛋率突然下降,进而给养鸭场带来严重的损失.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17.
(一)发病情况2012年4月2日,汶上县某养殖户从孵化场购进了肉雏鸭2000只,5日龄前生长发育良好,从6日龄开始,鸭群内发现有几只雏鸭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然后每天死亡雏鸭逐渐增加。鸭群发病后在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不见明显效果。从鸭群发病至确诊日(4月9日)累计死亡雏鸭200只。  相似文献   

18.
一、发病情况:盐城市龙岗镇养鸭专业户李某饲养的高邮蛋鸭1200只,平均体重1.5公斤,在1994年9月15日赶进水质恶臭、漂浮着死烂鱼虾的死水沟里放牧。鸭群下水沟后约5小时开始发病,13小时后发生死亡,3天内死亡计450只,死亡率达37.5%。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暴发不明病因的雏鸭肠肝炎90年4月俄罗斯索马地区一鸭场暴发一新临床综合症。120000只鸭,群体死亡率为19%,某些鸭群死亡率高达50-60%,病鸭多为20-30日龄,发病后期,10-11日龄雏鸭也可发病,农场自产蛋和购于市场的蛋孵化的雏鸭发病...  相似文献   

20.
1发病情况 2011年7月12日东兴镇竹山村海蛋鸭养殖户林某养殖的600只正在产蛋的鸭开始发病,至18日报告当天已经死亡70多只,鸭群日产蛋量从75%减少至30%。畜主曾经到当地兽药店购买多维及抗病毒药物治疗,但是鸭群还是继续发病,并且死亡数量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