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观察所用菌丝是由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风干子实体经单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得到的,标本采自山西娄烦县的杨树林中。1 孢子和菌丝形态菌盖研磨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子囊和子囊孢子。完整的子囊为末端封闭的管状物内有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宽12~13μm,长24~26μm,内容物丰富。吸足水的子囊孢子在琼脂平板上于22~23℃培养,24小时内萌发。菌丝从孢子长轴的两端长出,宽约10μm,横隔明显,浅黄褐色,在迅速伸展的同时分枝。孢子萌发24小时后,菌落直径可达2~2.5cm。菌丝的前三级分枝均较直,第四级分枝的菌丝短、细、扭曲、先端尖、近无色。聚集在分枝处形成灰白色的菌丝团。在琼脂平板上孢子菌丝30天内不形成菌核。  相似文献   

2.
一、病原菌 该菌无性世代为大斑病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分生孢子大小为20 μm×105 μm,灰橄榄色,纺锤形,稍弯曲,3~8个横膈,基细胞具凸出的脐点,萌发时由两端产生芽管.分生孢子梗大小(7~9)μm×(150~250)μm,橄榄色,圆筒形,呈曲膝状弯曲向上,2~4个隔,在保湿皿中有分生孢子.有性世代为玉米刺梭孢假壳(Trichmetasphaeria turcicaLuttrell).在自然界该有性世代尚未发现,但在实验室中能产生.为黑色球状假囊壳,子囊圆筒形,具短柄,内含1~8个子囊孢子,通常为2~4个.子囊无色透明,直行或稍弯曲,典型的子囊孢子有3隔,大小为(13~17)μm×(42~78)μm.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地区Epichlo(e)属真菌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 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0.7)μm;分生孢子梗长16.5~30.6 μm,基部宽2.2~3.1 μm,顶端变尖,为典型的Epichloe属真菌的形态结构.研究发现我国的Epichloe-Roegneria组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比较广,资源丰富,而且这些真菌的形态学特征显示,这些菌株与前人报道的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甘肃定西县一年生紫花苜蓿白粉病蜡叶标本上的白粉菌的显微观察和计测,该菌闭囊壳直径85.5~128.3 m,平均直径95.7 m。每个子囊壳附属丝平均数量为27条,多数为20~30条。每个子囊壳含子囊6~8个,多数为6个,子囊大小为85.5m32.1 m。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4个,绝大多数为2个。167个子囊孢子计测结果,大小为32.1~21.4 m。附属丝褐色,多数基生,少数侧生,菌丝状,长度为子囊壳直径的0.6~1.6倍。经鉴定苜蓿上的白粉菌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 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 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 μm×14.6~22.0 μm,以2~4个分生孢子串生在分生孢子梗上,闭囊壳球形,直径平均为115.1 μm,闭囊壳内单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且有柄,大小为68.3~131.7 μm×56.1~80.5 μm,子囊内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14.6~26.8 μm×12.2~21.7 μm,附属丝菌丝状。根据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563 bp)建立发育树,其与Podosphaera fusca (登录号KM225763、 JX546297、 KR049083和 MF476989)聚在1个进化支上,且序列同源性99.0%以上。【结论】 棕丝单囊壳(Podosphaera fusca)为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菌,且该病害在石河子地区4月中上旬始发,6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7月初开始进入衰退期。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5个省的7个市(南京、无锡、扬州、杭州、合肥、武汉、长沙)的禾本科植物进行了采样调查.从以上地区的17个地点发现了大量的分蘖上长有真菌子座的鹅观草植物群落.从中分离到75株真菌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真菌子座圆柱状,初期白色,成熟后变黄;子囊壳梨形,高205~275 μm,最大直径90~140μm;子囊柱状,(188.6~251.7)μm×(5.0~5.3)μ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丝状,(183.4~250.2)μm×(1.9~2.1)μm,萌发时有隔膜,不分节;分生孢子无色透明,舟形或肾形,单个顶生,(4.9±0.6)μm×(2.8±0.7)μm;分生孢子梗长16.5~30.6 μm,基部宽2.2~3.1 μm,顶端变尖,为典型的Epichloe属真菌的形态结构.研究发现我国的Epichloe-Roegneria组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比较广,资源丰富,而且这些真菌的形态学特征显示,这些菌株与前人报道的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将采集的病菌在室内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丝的附着胞成裂瓣状,单生或对生;分生孢子梗直或稍弯曲,大小为55.9(51.2~61.0)μm×5.6(3.8~7.5)μm,上单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透明、椭圆形到圆形,无纤维状体,大小39.3(29.3~45.1)μm×18.8(14.6~22.0)μm,芽管从孢子一端萌发。病菌的闭囊壳散生在叶片的背面,球形,直径117.0(62.9~168.5)μm,褐色到黑色,闭囊壳上着生5~15根菌丝状附属丝,直或弯曲,基部褐色,顶部无色,长度是闭囊壳直径的0.5~2.0倍;闭囊壳有2~7个圆形到卵圆形的子囊,子囊足胞不明显,大小为60.1(46.0~72.3)μm×48.1(35.4~65.5)μm;子囊内大多2~4个子囊孢子。用真核生物rDNA-ITS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感染景天属的Erysiphe sedi(JX173289 and JX173290)序列同源性达100%。基于病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同源性结果,将引起新疆长药八宝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E.sedi。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来自中国的层杯属一新纪录种———黄层杯菌,该菌一般分布在滇中地区,生长在高湿度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下腐木上,丛生。其特征如下:菌盖宽2~8 mm,浅杯状到圆盘状,上表面黄色,下表面白色;菌柄长3~10 mm,从端部向基部逐渐变细,白色;子囊5.5~6.5μm×154.4~173.3μm,球棍形,含8个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3.5~5.0μm×14.5~19.3μm,有隔,不含油滴;侧丝0.8~1.5μm×160~178.2μm,丝状。新记录种附有英文描述和结构图。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高等真菌研究室。  相似文献   

9.
云杉散斑壳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过分离培养,云杉散斑壳南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6~7,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天门科素。光照对菌丝牛长影响不明显经低温刺激.紫外灯、黑光灯照射菌落均未产生分子孢子器和子囊盘。通过对自然状态下采集的病落叶子囊盘子囊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20℃,适宜湿度为80%~10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培养条件下苜蓿假盘菌培养特性及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Lib.)Sacc)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形态、颜色及产孢等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共同培养特征为:菌落球形和不规则形,粉色、灰色、灰黑色、浅棕色和黑色,菌落外被茸毛状菌丝,大小为1.0~3.0 mm左右,菌落直径为菌落高度的1/3~1/2;粉色菌落表面光滑无菌丝包裹,不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番茄培养基和V8 CaCO3培养基上以黑灰菌落为主,菌落平均直径为1.5 mm,子囊盘成熟率高于其他培养基,苜蓿汁液培养基上菌落黑色且小,平均直径为1.15 mm,产生的粉色菌落较其它培养基上的大,子囊盘成熟率低于番茄培养基和V8 CaCO3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和产孢等特性差异较大,除OA培养基外,均产生分生孢子样结构.该菌适宜的分离方法为常规组织块分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