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双孢蘑菇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蘑菇人工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菌株选育的方法也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自然采种、纯种培养、组织分离保种到多孢或单孢分离、选种,曾经为双孢蘑菇商业性栽培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菌株,但改良菌株的进程缓慢。应用杂交技术有可能把不同类型菌株的各个优良性状结合于一个新菌株上,因此,杂交育种比组织分离、多孢分离和单孢分离等选种方法更有希望莸得既高产又优质的新菌株。由于双孢蘑菇的性特征是次级同宗配合,故大多数孢子是自体可育的异核体,不能用于杂交。从稀有  相似文献   

2.
3.
双孢蘑菇多孢子分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家斌 《食用菌》2005,27(2):16-16
双孢蘑菇连续多代栽培,出现种性退化,为恢复原来品种的性状,据文献介绍采用孢子分离能“复壮”。从遗传和变异角度看,在有性生殖形成有性生殖孢子阶段,出现基因分离和重组,发生遗传上的变异。孢子分离能否恢复原来品种的性状。为此,笔者以双孢蘑菇2796作试验材料,进行了多孢子分离法试验,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王波 《中国食用菌》2002,21(1):37-37
在西藏地区高原草甸上采到一野生蘑菇 ,其鲜菇具有浓郁的松茸香味。根据其形态特征 ,鉴定为双孢蘑菇Agaricusbiporus (Lauge)Sing .。同时根据其单孢株栽培能结实的特性 ,也证明其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的保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蘑菇保鲜技术是影响货架寿命和一品质量的关键问题,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伍。后熟过程是导致采后蘑菇变质的原因。质量的变化表现为菌盖褐化、开伞、微生物感染和组织消耗。这个问题可通过冷藏、气调、减压、化学、微孔薄膜、辐照、微波、电磁、电离等一系列保鲜方法得以缓解。蘑菇保鲜技术以其后熟过程一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基础,尤其是生理生化变化工接影响对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双孢蘑菇后熟与酪氨酸酶、蛋白酶的活性、呼吸作用、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有机酸及维生素等成分的变化有关,并会温湿度、氧化电势、O_2含量、膜渗透、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蘑菇褐变由乾促褐变、非酶促褐变、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枯萎由失术和组织消耗引起。目前开发了十几种蘑菇保鲜技术,其保鲜机理业已基本探明。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是我国棉花的主产区,每年都有几十万吨棉籽壳。1994年以来,我们根据蘑菇是腐生菌这一特点,经过精心计算配方,把棉籽壳堆制发酵,腐熟后种植双孢蘑菇获得优质高产。在同一菇房相同条件下,无粪麦草合成料83kg/m2,最高产量1025kg/m2;...  相似文献   

11.
以双孢蘑菇和姬松茸为亲本菌株,通过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经过初筛和复筛,1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和姬松茸杂交高产菌株被选育出来。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被热灭活(65%,30rain),姬松茸原生质体被紫外线灭活(30w,30cm,10min),双亲存活率为3.1×10^-7~3.3×10^-8。在聚乙二醇诱导下融合继续生存,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被实现,重组频率为4.8×10^-5。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土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泥炭与田泥分别以1:3、1:1、3:1的比例混合,以及纯泥炭作为覆土材料,并以常用的田泥稻壳土的覆土材料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土的理化性质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的持水率高、孔隙度大、电导率高、容重轻、含氮量高,这些特性有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因此纯泥炭作为覆土时产量最高,随着添加田泥比例的升高,容重升高,其他参数降低,双孢蘑菇的产量有所降低,泥炭和田泥以1:1的比例混合时产量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且在双孢蘑菇的品质方面也优于对照,作为覆土材料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3.
杂交狼尾草栽培双孢蘑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试验研究,探讨不同草粪比对双孢蘑菇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是可行的,供试草粪比中,以3∶2(配方A,碳氮比为28.66∶1)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最高(12.32 kg/m2)、品质最好(单菇重、氨基酸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用18个随机引物对3个双孢蘑菇生产菌株进行RAPD扩增,通过计算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构建供试双孢蘑菇菌株的系统树状图谱。结果表明,所用18个引物中有8个能对双孢蘑菇菌株扩增出清晰、稳定的DNA谱带。供试菌株2796与F56的相似程度较高,相似系数为0.8571,菌株2796、F56和菌株176的平均相似程度较低,平均相似系数只有0.472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溶壁酶组成及浓度,渗透压稳定剂、菌丝培养方法等研究,建立了有效的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系统。采用1.5%Lywallzyme、0.6M KCl为渗透压稳定剂,25℃酶解4小时,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到10~7个/ml;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0.6M蔗糖为渗透压稳定剂的PDMA培养基中,25℃恒温培养5~7天,再生率达1%以上,根据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并以菌落形态特征、菌丝生长速度。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活性及子实体形成能力上的差异为鉴定同核体的主要标记,从两种形态类型,不同来源的12个双孢蘑菇菌株中均分离到同核原生质体,同核率为2%~15%,平均为11.75%。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双孢蘑菇(Agarigus bisporus)子实体中提取多糖,提取率为0.65%,DEAE-Cewllulose-52柱层柱纯化了多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一条带,为蛋白结合多糖,多糖水解液纸层析结果表明,多糖由D-果糖和D-葡萄糖构成。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褐变的酶学机理研究(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图谱可以看出,从蘑菇开始扭结成小米粒大到开伞整个过程中,其PPO同工酶图谱基本相似,但褐变程度却有些不同。在生长的开始阶段,电泳迁移率大的快泳区域(Rf0-68~0-70)具有较强的PPO酶活力,褐变程度亦深,但随着蘑菇生长,其活性强带主要是集中的Rf中等区域(Rf0-23~0-53),而随着蘑菇的成熟开伞,其活性强带主要是在Rf中慢泳区域(Rf0-23~0-37)。开伞菇薄菇始薄膜扣菇中菇小菇中豆菇小豆菇图2 蘑菇表层组织在常温中放置的PPO同工酶图谱2-5 蘑菇采后PPO酶活性变化 一般情…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2796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孢菇2796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NH4)2SO4;最适温度为20--25℃;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65%;最适pH为6—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抑制菌丝生长;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分子身份证是作物品种数字化的DNA指纹.本文采用从1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从国内外收集的80份栽培及野生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种质的扩增谱进行分析,合并同类型菌株后得到29份代表菌株,再根据不同代表菌株对8对SSR引物产生的不同扩增谱型构建出这29份不同双孢菇菌株的分子身份证,可为区分和鉴别双孢蘑菇的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柠檬酸工业废液中含有一定有效物质,如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等,可供微生物利用。本文介绍了利用废液深层培养双孢蘑菇菌丝蛋白的可能性及条件。并用1吨发酵堆进行生产试验,探讨了生产工艺条件,分析了发酵液中底物、产物的动态变化。双孢蘑菇菌丝蛋白培养温度25℃,底物 pH6,发酵周期6天,菌球直径1~3mm,菌球数量4.8×10~3个/ml,菌丝温重达底物量的29.3%。在上述条件下,发酵液中菌球直经、菌丝数量、发酵液粘度受生物剪切作用的影响,粘度大,剪切作用大,菌球直径小,菌球数量则多。本文为新型单细胞蛋白的开发,促进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消除环境污染,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