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概述 粮食储藏科学作为农学中农产品储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现代储藏产品保护科学的一个最重要分支。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粮食储藏科学是研究粮食(储藏生态的主体)与环境(非生物的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换言之,粮食储藏科学是研究粮食在储藏期间,不同储藏条件、不同储藏方法、不同储藏处理对粮食生理生化变化,对粮食品质(工艺品质、食用品质和种用品质等)变化,对粮堆内有害和有益生物(储粮害虫、螨类、微生物及其天敌)消长、演替变化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南方玉米储藏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储备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饲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南方储藏的玉米越来越多。玉米在南方地区的保管历来是粮食储藏的技术难题,加上粮食的购销逐步市场化,北方南下的玉米水分大多处于不安全界限(高于两广安全水分12.5%)且不均匀,杂质也较高;因而在南方地区,玉米的安全储藏长期以来是摆在粮油储藏业面前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吴建民  李诚林 《粮食储藏》2023,(5):13-16+20
水分含量是影响粮食品质和储存损耗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玉米储藏期间水分流失,采用负压缓释通风结合内环流控温储藏技术,有效地减少了玉米水分在储藏过程中的流失,达到绿色储粮,节能降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以色列和菲律宾分别救星地PVC方包仓、筒仓露天储藏小麦、玉米和稻谷试验。对气密储藏、充CO2储藏及自然环境下储藏进行了比较。对储藏的不同水分谷物的品质变化、PVC透气性、抗虫及抗鼠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PVC气密粮仓不使用化学杀,有利于环境保护,适用于粮食的中短期及应急储藏。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分的大米在不同温度下储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人工模拟条件下控制大米的储藏温度和水分,对储藏大米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试验研究。在研究期间对影响大米质量的感官指标、脂肪酸值等数据进行定期检测,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高水分大米经高温条件下储藏,当脂肪酸值达25mgKOH/100g时是大米安全储藏的界限;较低水分的大米常温或准低温下储藏,其安全期限以感官指标来判定。确定了不同含水量的大米在不同温度下的安全储藏期限。  相似文献   

6.
低温储藏根据冷源不同可分为自然低温储藏和人工制冷低温储藏。它是通过控制“温度”这一物理因素,将粮食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促进粮食储藏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粮食安全储藏的一种储粮技术。低温储粮可以有效地延长粮食的安全储藏期、延缓粮食陈化速度,还能有效控制虫、霉对粮食的危害,减少化学药剂熏蒸对粮食造成的污染,降低保管费用等优越性。做好低温储藏要依据各地各储存条件等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粮食储藏技术是指根据不同粮食种类、储藏条件、粮食生理生化变化、粮食品质(工艺品质、烘焙与食用品质、种用品质等)变化规律,采用不同储藏方法和措施,对影响粮食储藏的相关因子进行控制,确保粮食储藏安全的技术组合。因此,粮食储藏是一个依据不同储藏环境,不同粮食品种、质量,不同储藏目的或用途等相关因子,而选择的优化技术组合。按照哲学的观点,粮食储藏技术虽然存在共性(普遍性)可循,必然会存在个性(特殊  相似文献   

8.
CO2气调储粮技术对粮食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进行了粮食在不同CO2气体浓度、不同粮食水分、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储藏后的粮食真菌区系变化情况、尤其是在粮食水分较高、储藏温度较高的条件下CO2对粮食真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绵阳CO2气调库粮食真菌的区系变化实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2气调储粮方法对水分在15%以内的各种粮食上着生的粮食真菌于15~35℃的温度范围内在较长时间内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低水分粮的长期储藏;60%高浓度的CO2对水分在15%~16%的高水分粮于15~25℃温度范围短时间内(品质较差的粮食15天、品质较好的粮食140天左右)有较好的防霉作用,但粮食感官品质有所下降;35%以下浓度的CO2对高水分粮在15~35℃温度范围内均不能较好地抑制粮食真菌的生长,粮食储藏一段时间后就发生霉变;CO2不适宜于高水分粮在常温下的长期储藏,即使是60%以上浓度的CO2也不能很好地抑制高水分粮上着生的引起粮食霉变的储藏性真菌。  相似文献   

9.
南方地区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延长高水分大米储藏期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条件相近、不同批次的高水分大米进行试验研究,探索在南方气候条件下,高水分大米延长安全储藏期限、实现保质保鲜的有效措施。研究期间,我们通过对比试验,对采取不同保管技术措施储藏大米的粮温、品质等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单一的保管措施,利用延长粮堆成堆时间、粮堆布设通风道、负压通风、六面密闭熏蒸以及准低温储藏等一系列综合措施保管高水分大米,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粮温,减缓大米的品质劣变速度,有效实现保质保鲜,延长高水分大米的安全储藏期限。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两种挂面的储藏实验.在储藏过程中分析了挂面的水分,脂肪酸值和烹煮特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挂面的水分随空气中的湿度而变化,脂肪酸值随储藏时间而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又开始下降.在挂面烹煮特性方面,挂面的吸水率在储藏期间开始呈增加的趋势,然后变化较平缓,最后开始下降.面汤中直链淀粉含量随储藏时间迅速减少.挂面的烹煮损失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真菌孢子计数法,对不同含水量的小麦在储藏期间,真菌生长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0℃,13.3%、14.2%、15.7%、16.4%四个水分的小麦样品,除13.3%水分,储藏90d,未检出真菌生长外,14.2%水分在储藏80d时,检测有真菌生长迹象,但生长很慢。15.79/6和16.49/6两个水分,在储藏20d时,检出有真菌的生长,这些真菌初期生长速度较快,当达到一定的值时,生长逐步减缓,整个生长呈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即:孢子一菌丝一孢子;经初步鉴定表明:在本实验中以灰绿曲霉生长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白曲霉和青霉。在整个实验期间样品的水分变化幅度为0.3%~0.9%,温度变化幅度为0.3℃~1.1℃,它们变化的大小与真菌生长有明显的关系;采用本方法与感染粒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小麦粉储藏期间水分变化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将小麦粉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模拟储藏试验,研究了储藏过程中小麦粉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粉在储存一段时间后水分可分别达到平衡状态,方差分析得出储藏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对小麦粉的水分有显著影响,且水分与储藏湿度和温度呈显著二元线性关系(Y=a+bX1+cX2)。将小麦粉的水分变化与其它品质比较分析得出,小麦粉储藏时应控制水分低于14.0%,储藏条件控制为:湿度〈70%,温度〈20℃。  相似文献   

13.
CO2气调储粮启封后品质变化的原因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CO2气调储藏后的不同水分、不同品质的籼米和粳米,在粮温30℃左右和20℃左右等不同条件启封进行室内试验和实仓试验。启封后不同时间分别取样进行品质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大米品质是启封后品质变化的关键。而大米的水分含量和启封时的温度是CO2气调储藏启封后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相同大小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粮仓(竹仓、木仓、金属仓)储存的稻谷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记录了储藏期间稻谷的温度、水分、发芽率、害虫感染率和千粒重,并按上述变量对储藏稻谷的品质变化进行了评价。竹、木仓的稻谷从底层到顶层温度逐渐升高。金属仓中粮层间温度出现波动,并观察到最高粮温。三种仓上层的粮食水分都低于中、下层粮食水分。在储藏的头220天里,三种仓型中的粮食发芽率都几乎相同,但在以后的储藏期间,木仓和金属仓中的粮食发芽率迅速降至零。储粮害虫麦蛾主要出现在竹、木仓的储粮上层和金属仓的底层。同时观察到粮食劣…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加密地上笼,采用边入库边通风技术,以及分阶段机械通风和磷化氢环流熏蒸相结合的方法,使水分为15%左右的小麦入库后降至12.5%以内,且在降水期间粮食品质无劣变。实现了高水分小麦直接入库安全储藏,解决了高水分小麦入库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减缓粮食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劣变,就国外在粮食安全储藏期评估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粮食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粮食安全储藏期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粮食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出质量品质检测与控制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稻谷储藏期间水分和脂肪酸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脂肪酸值作为衡量稻谷新陈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稻谷的储藏和加工中都十分重要。而水分又是稻谷在储藏期间最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同时也对脂肪酸值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跟踪检测稻谷在储藏期间水分和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研究外因(温度、湿度)对稻谷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对延缓粮食品质劣变,延长粮食的保质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聂登  费杏兴  赵欣欣 《粮食储藏》2021,50(3):47-50,56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储藏温度、储藏水分、储藏方式与储藏时间四个因素对小麦专用粉储藏期间面团稳定时间、面筋吸水量、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储藏时间180d内,储藏温度仅对小麦专用粉的降落数值指标影响显著,呈现显著正相关;储藏时间仅对小麦专用粉的脂肪酸值指标影响显著,呈现显著正相关;储藏水分与储藏方式对小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储藏条件下糙米中过氧化氢酶活动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  陈瑞  刘璐 《粮食储藏》2010,39(6):28-33
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对糙米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储藏条件为:氧气浓度分别是2%、5%、21%,温度分别为15℃、20℃、30℃,水分分别为13.5%、14.5%、15.5%。以此来进行糙米模拟储藏实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氧气浓度、储藏温度、糙米水分对糙米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3种不同氧气浓度的气调方式中,2%和5%的氧气浓度可使水分在13.5%~14.5%之间、温度范围为15℃~20℃的糙米在5个月的储藏期内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控制在25%以内,而在21%氧气浓度的自然储藏条件下,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超过了35%。另外通过比较21%氧气含量、水分13.5%不同温度条件下糙米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高温下(30℃)的糙米其过氧化氢酶活性比15℃和20℃的糙米变化要快。在150d的储藏期内下降了37%。且后者在60d出现一个转折点,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速率开始明显减小。其中高于15.5%的高水分糙米不宜储藏,实验验证了低氧可以延长高水分糙米的储藏期。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综合实验,并使用Design一Expert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各因素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其中温度和氧气浓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对糙米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显著。水分和温度越低,糙米品质劣变速度越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