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研究江淮地区燕麦籽粒生产的影响因素,选取了13个皮燕麦种质和7个裸燕麦种质,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与皮燕麦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分蘖数>茎叶比>株高>茎粗>千粒重>穗长>旗叶宽>轮层数>小花数>穗鲜重>旗叶长>小穗数;对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的6个农艺性状和皮燕麦籽粒产量做通径分析,其直接效应依次为茎粗>分蘖数>茎叶比>穗长>株高>千粒重,株高和千粒重为负效应。农艺性状与裸燕麦籽粒产量相关性依次为小花数>旗叶长>小穗数>茎粗>穗长>分蘖数>穗鲜重>株高>轮层数>旗叶宽>茎叶比>千粒重;进行通径分析后,直接效应大小为穗鲜重>穗长>茎粗>小穗数>小花数>旗叶长>分蘖数,旗叶长和分蘖数为负效应。综合考虑,皮燕麦籽粒丰产的关键在于增加单株分蘖数;裸燕麦的生产过程中则要选择小穗性状优良、小花数适中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高密度对甘肃黄灌区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个玉米品种,设置3种密度,于2015-2016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种植试验得出: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对宁玉524、辽单588、高玉818、先玉335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在密度9.75万、11.25万、12.75万株/hm 2处理下两年测得的数据均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出现趋向性变化。表现为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有所减小。其中空秆率、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高种植密度对他们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分析了不同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的株高、穗位高、茎粗无显著影响;空秆率、倒伏率明显增加;穗长、穗粗明显降低。其中,种植密度为6.5万株/hm2时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营养品质的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营养品质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株高等;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根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关系,说明在玉米群体产量、营养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出籽率、百粒质量较高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玉米群体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的选择,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产量的边际效应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性,为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提供参考。以品比试验中的10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曲线进行拟合,同时对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的边际效应曲线符合方程Yi=e-ai,t值及Xc2值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指数与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指数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行数边际效应指数与玉米产量边际效应指数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在选育耐密植玉米品种时,应注重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等性状的边际效应,可不考虑玉米穗行数的边际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75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玉米专用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玉米增效剂对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合理使用增效剂可以降低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长,增加茎粗和千粒重,稳定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玉米杂交种洛玉5号的适宜施用浓度为150~200mL/hm2。  相似文献   

7.
小麦三雌蕊近等基因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充分利用小麦三雌蕊品系的优良性状,全面分析小麦三雌蕊基因pis1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本研究对小麦三雌蕊近等基因系CSTP,CM28TP,MY29TP和NM9TP及其相应的轮回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近等基因系与其轮回亲本在株高、茎粗、旗叶长、旗叶宽、有效穗数、穗长以及小穗数等7个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著,除CSTP外,其它3个近等基因系的穗粒数明显高于其轮回亲本。但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均低于轮回亲本。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区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小区产量和千粒重都与穗粒数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即仅提高穗粒数不能有效的提高产量。因而要利用小麦TP品系进行育种研究,其首要目标是提高千粒重。聚类分析表明,近等基因系与相应的轮回亲本聚在一起,这说明构建的近等基因系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遵义地区部分主推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世敏  舒中兵  申萍 《种子》2012,31(7):118-120
运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遵义地区主推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玉米生产上推广的密度,有利于产量的提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的大小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穗上叶、秃尖、穗粗、穗位高、千粒重、茎粗、株高;通径分析得到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穗行数、行粒数、穗位高、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粗、秃尖、穗上叶、茎粗。综合考虑:适当增加密度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遵义地区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遵义部分主推玉米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世敏  舒中兵  申萍 《种子》2012,31(12):65-67
运用裂区设计,研究了遵义地区部分主推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玉米生产上推广的密度,有利于产量的提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的大小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穗上叶、秃尖、穗粗、穗位高、千粒重、茎粗、株高;通径分析得到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顺序为穗行数、行粒数、穗位高、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粗、秃尖、穗上叶、茎粗。综合考虑:适当的增加密度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遵义地区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制种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制种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在6000~7500株/667m~2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穗数、穗位高和秃尖长度依次递增;茎粗、穗长、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递减的趋势,在7500株/667m~2的密度下出现空秆。该制种玉米组合在密度7000株/667m~2时制种产量最高,此时各农艺性状表现也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