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辽东地区蒙古栎适生立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影响蒙古栎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促进蒙古栎林分质量提升,以清原县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龄、坡向、坡位等条件建立68块标准地,利用数量化方法研究蒙古栎生长与立地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辽东地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以坡度为主导因子可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组,40个立地类型;以坡度15°以下的平缓坡、下坡位、阳坡以及土壤A层较厚的地段为最适宜蒙古栎生长的立地条件。研究结果为辽东山区天然蒙古栎次生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选取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等级、海拔、坡位、坡度、坡向6个立地因子编制千岛湖区杉木人工实生林数量化立地指数得分表,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为杉木迹地更新和制定合理的营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立地条件的数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山区天然荆条灌丛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向、坡位、海拔、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类型、裸岩率作为立地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荆条灌丛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向、坡位、海拔、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和裸岩率影响荆条灌丛的高生长;坡向、坡位、坡度、土壤质地和裸岩率影响荆条灌丛的径生长。这为北京山区退化植被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立地因子对林分最粗优势木胸径生长的影响,构建含立地类型混合效应的栎类天然林优势木胸径生长模型,导出以最粗优势木胸径为指标的基于立地分级的立地质量评价模型,为栎类天然林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以湖南栎类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51块样地实测数据,采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对优势木胸径生长影响显著的立地因子,将立地因子按照标准分级、组合,构成初始立地类型;通过R语言拟合栎类天然林优势木胸径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筛选最优基础模型,将初始立地类型作为随机效应加入基础模型构建混合效应模型;应用k-means聚类将影响效果相近或相同的初始立地类型聚类成立地类型组,并将其作为随机效应加入最优基础模型构建含立地类型组的混合效应模型;通过导算,得到立地质量评价模型,采用方差分析验证林分断面积与立地指数的显著关系。【结果】对优势木胸径生长影响显著的立地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显著性顺序为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选取4种常见的树木理论生长方程进行拟合,模型确定系数(R2)均在0.7左右,其中Richards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R2  相似文献   

5.
立地因子与湿地松生长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立地因子与湿地松优势高进行数量化I和数量化Ⅲ分析,得出在湖南省内立地因子影响湿地松生长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母岩>海拔>坡度>坡形>坡向>土层>坡位,从而确定母岩,海拔,坡度为湿地松的主要立地因子,其它为次要因子,确定立地因子各等级与湿地松生长有的相关性,揭示了立地因子与湿地松生长的规律,为作业设计做到适地适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各立地因子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地位指数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根据回归结果筛选主导立地因子,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立地因子贡献率大小顺序为:坡度海拔坡位土层厚度坡向。根据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采用海拔高度划分立地类型区;采用坡位划分立地类型组;采用坡度和土壤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将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划分24个立地类型,同时对小陇山林区现有油松人工林林地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知影响林冠下天然更新数量的主要因子顺次为:草本层盖度,坡向,坡度,坡位,林分郁闭度,灌木层盖度。  相似文献   

8.
楚雄州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地形因子(海拔、坡位、坡度、坡向)、土壤厚度、植被类型等因素作为依据,进行了楚雄州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公布了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汪清县臭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109组臭松次生林样地,进行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等立地因子分级分类,采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得到影响臭松次生林生长的立地因子重要性排序为海拔土层厚度坡度坡向;然后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理论,构建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臭松次生林的立地类型表,划分为18种立地类型;将这18种立地类型按立地质量的差异程度组合为较好、中等、较差3大类。立地质量较好的地段,海拔较低、土层较厚、坡度平缓且多为阴坡,林相好,结构完整,综合效益高;立地质量中等的地段包含9种立地类型,是抚育经营的重点,以保持林分稳定,促进进展演替;立地质量较差的地段,海拔较高、土层较薄、坡度大且处于阳坡,林相差、类型复杂,由此森林经营过程中可依据立地分类进行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10.
闽东高海拔山地地形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继策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120-122,128
应用地形5个因子在2个水平下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闽东高海拔山地14年生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的各地形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坡形>坡位>坡向>海拔>坡度,影响杉木人工林冠幅的各地形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坡形>坡位>坡向>坡度>海拔,影响杉木人工林枝下高的各地形因子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坡形>坡位>海拔>坡向>坡度。坡形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枝下高影响显著,坡位对杉木人工林树高影响显著。影响杉木人工林生长的最重要地形因子是坡形,其次是坡位,坡向、海拔和坡度(在45°以内)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林的空间分布及林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5年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东栎林在六盘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 900-2 300 m范围内,坡度为20-35°的半阴坡、半阳坡和阴坡上,与山杨林的分布生境相近。现有的辽东栎林多为幼龄林,平均林龄30 a,林分密度较大,平均1 046株·hm-2,树木平均高度7.8 m,平均胸径12.4 cm。胸径5-10 cm的辽东栎株数占50%以上,平均木材蓄积量仅为 39.9 m3·hm-2。随着海拔升高、坡位从坡上部到坡下部,坡向从半阴坡到半阳坡,林分密度增大,平均树高和胸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沿此梯度林龄在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辽东栎林的平均胸径以0.8 cm·a-1的速度增大,作为主要先锋伴生树种的山杨在林内的比重则下降,说明六盘山区的现有辽东栎林正处于正向演替阶段,更趋稳定。建议对辽东栎林采取近自然林业的管理方式,减少不利的人工干预,加速培养近自然森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特征,探索更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理解该区森林动态提供理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09年7—9月和2010年7—8月在太白山北坡和南坡锐齿槲栎林分别设置21和12块样地,对乔木更新状况及环境因子进行系统调查(2009年7—9月在北坡调查及取样,2010年7—8月在南坡调查及取样),分析更新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高度级结构等特征参数,探讨更新密度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记录到30种乔木更新物种,其中葛萝槭、四川木姜子、锐齿槲栎、白檀、湖北山楂和桦叶荚蒾的重要值均大于20%,其重要值之和占所有更新物种重要值总和的69.31%,为最重要更新物种;总更新密度为9 697株·hm-2,主要集中于幼苗(H<1.3 m)阶段,约为幼树(1.3 m≤H<3 m)密度的3倍;更新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型分布;锐齿槲栎缺失高度为210~300 cm的更新苗,在林下不能形成完整的更新大小序列;不同样地间更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较大,表明更新苗分布不均匀,趋向斑块状;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坡向、土壤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总更新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变异的73.2%;更新多样性主要受全P含量和坡向的影响。【结论】太白山锐齿槲栎林乔木更新种类丰富,整体上具有一定更新能力,但作为建群种的锐齿槲栎在林下不能完成自然更新,因此,在森林管理中可适当考虑人为地创造一定的开阔环境(如林窗)来促进其更新,同时对该林型的管理还应注重坡向、全P含量、坡度和有机质含量对更新的影响,较凉爽湿润坡向、坡度平缓、土壤全P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生境利于乔木更新。  相似文献   

13.
辽东栎、臭椿、皂荚等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在山西省分布广、适应性强,但在造林绿化中应用很少。课题组科技人员经过6 a时间,在山西省境内调查了主要优良乡土树种的分布情况,收集保存了14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的优树共641株,并建立了优树档案;通过试验掌握了13种树种的无性繁殖方法,建设繁育圃15 hm2,采穗圃2.2 hm2,基因库4 hm2,测试林45 hm2,初步选择出优良无性系35个;审定了辽东栎1个新品种,申报了皂荚1个新品种;建立辽东栎母树林42 hm2,制定了《辽东栎育苗技术规程》和《栎类母树林建设技术规程》2个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14.
麻栎不同更新方式栽后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麻栎不同更新方式的试验表明,麻栎的萌蘖更新成活率高,保存率好,树木生长旺盛,利用植苗和播种更新2~3a后.要进行平茬处理,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2年全省林地土壤调查样本中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资料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不同的纬度、母岩、海拔、树种、坡度、坡向、坡位和土层厚度等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纬度、母岩、海拔、树种、坡度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布有明显规律性,而坡向、坡位和土层厚度等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子午岭油松林主要种群更新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生态位重叠度反映了森林的更新生态特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子午岭油松林主要种群的更新生态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林下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值在中间范围,但辽东栎种群则为广生态位种;油松林林下主要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度均很小,宽生态位种群对资源具有一定共享性,而窄生态位种群则各自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7.
秦岭南坡不同生境条件下栓皮栎伐桩萌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佛坪县的栓皮栎伐桩为研究对象,分析2种生境条件下栓皮栎伐桩直径和高度与萌苗数量、萌苗生长的关系,并通过2年跟踪观测研究伐桩的萌发能力。结果表明:1)阳坡伐桩上的萌苗数量多于阴坡,但阴坡的萌苗生长量(基径、高度和冠幅)优于阳坡;2)萌苗数量随伐桩直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直径在15~25cm间的伐桩萌苗数量最多,萌苗生长量随伐桩直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3)伐桩高度与萌苗数量的关系不明显,随着伐桩高度增加,萌苗生长量增加;4)萌苗基径随萌苗数量增多而减小,萌苗高度与之相反,阳坡萌苗数量与萌苗生长量的关系比阴坡密切;5)砍伐2年后,伐桩萌发能力和萌苗生长量均出现降低趋势。栓皮栎伐桩的萌苗数量不仅受到光照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伐桩直径和砍伐后时间长度的影响,但萌苗的生长则受到环境条件、伐桩直径、伐桩高度以及萌苗数量的共同影响。因此,择伐栓皮栎次生林中基径为15~25cm的个体最有利于林地快速恢复,在随后的经营管理中控制伐桩的萌苗数量并疏伐过密的萌苗丛有利于萌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山西灵空山林区辽东栎萌芽更新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灵空山林区典型辽东栎皆伐迹地为研究区,调查了辽东栎伐桩径、高以及萌枝的数量、高度、基径等指标,分析了辽东栎萌芽更新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萌芽数量随着伐桩径的增大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规律;而伐桩高与萌芽数量呈现弱相关,萌芽数量大体随着伐桩高的增大而增多,随即产生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萌枝的平均高、平均基径却不随伐桩径、高的变化而变化。在伐桩径、高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中发现,对于辽东栎伐桩内萌芽数量而言,伐桩径与伐桩高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而且伐桩高因素(5~20cm与21~40cm范围)具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辽东栎苗木早期生长与光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栎 (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属于落叶栎类中的一种 ,又称为辽东柞、柴树、小叶青冈。喜光树种 ,耐寒、喜凉爽气候 ,耐干旱瘠薄 ,多生于向阳干燥山坡。辽东栎的分布区位于3 2°0 8′~ 44°0 5′N,1 0 3°0 1′~ 1 3 0°0 2′E,涉及 1 3个省区 ,但主要分布在东北的东部和南部及河北、山西、山东、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的山区 ,朝鲜半岛也有分布。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80 0~ 2 80 0 m。在华北北部多成大面积次生纯林或与黑桦 (Betula dahurica Pall.)等混生 ,北京地区在山坡形成杂木林或成纯林 ;在河北地区分布在阳光充…  相似文献   

20.
Cherrybark oak (Quercus pagoda Raf.) stump sprouts were studied for 5 years in a 30-year-old plantation thinned to 70–75% stocking (light thinning) and 45–50% stocking (heavy thinning). Sprouting success, survival, number of sprouts per stump, and sprout height differed little between thinning treatments throughout the 5-year study period. Pre-harvest tree d.b.h. also had no influence on sprout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 2-year drought reduced survival and may have influenced sprout development. Sprout clump survival dropped from 90% 1 year following thinning to 46% 3 years after thinning. Although sprout height averaged 337 cm 5 years after thinning, annual sprout growth decreased from 166 cm the first year after thinning to 33 cm in each of the last 2 growing season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tomland hardwood regeneration evaluation models may underestimate the potential of oak stump sprouts to contribute to pre-harvest regeneration assessments. Further study in the role of stump sprouts to regenerate bottomland oak species is needed. The U.S. Government's right to retain a non-exclusive, royalty-free license in and to any copyright is acknowled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