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迟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12-8212,8226
[目的]对水生植物中叶蛋白进行提取,并对其营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方法]以山东德州地区3种水生植物菹草、蒲草和浮萍为试材,运用凝固法提取菹草、蒲草和浮萍中的叶蛋白,并测定了叶蛋白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结果]3种水生植物叶蛋白提取率为2.36%~2.84%(按鲜样品计算),N含量为2.24%~3.51%,叶蛋白中粗蛋白和粗脂肪为38.9%~51.6%和12.1%~15.2%,β-胡萝卜素含量为476.8%~785.9μg/g,粗纤维含量和体内可消化性为1.0~1.6%和69.0~86.7%。水生植物叶蛋白中含有大量矿物元素,钙磷丰富,钙、磷含量分别为1.98%~2.89%和0.63%~0.89%。[结论]菹草、蒲草和浮萍中叶蛋白含量较高,是优质的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生态基准大型水生植物受试生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从44种国内主要水生植物中筛选了浮萍、紫萍、槐叶苹、金鱼藻、穗状狐尾藻、黑藻、菹草和篦齿眼子菜8种代表性本土大型水生植物,进而参照美国水质基准数据筛选原则,从ECOTOX等数据库中搜集相关毒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对大型水生植物毒性最大的3种重金属污染物和12种除草剂污染物。这15种污染物的物种敏感度分布分析显示,7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物表现出高敏感性(累积概率15%),其中:浮萍对铊和利谷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4.3%和6.4%,紫萍对百草枯和甲磺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7.8%和11.5%,槐叶苹对2,4-滴二甲胺盐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5%和14.8%,篦齿眼子菜对2,4-滴、利谷隆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2.1%和1.9%,菹草对2,4-滴和甲磺隆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0.8%和7.7%,黑藻对苄嘧磺隆和氟啶酮的累积概率分别为12.5%和7.4%,金鱼藻对利谷隆、氯化铜和异丙甲草胺的累积概率分别为8.5%、7.4%和11.1%。这7种大型水生植物可作为相关污染物水质基准研究的受试生物。  相似文献   

3.
富营养条件下水质对伊乐藻与菹草生物质腐烂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林伸  莫妙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30-14632
[目的]研究了不同水质对伊乐藻与菹草腐烂分解及释放体内营养盐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2种水草的自然腐烂分解过程。[结果]伊乐藻和菹草在高氮、高磷水中腐烂得最为彻底;伊乐藻和菹草植物样含氮量在不同的水质中没有随着时间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试验结束时2种植物残余物的含氮量接近于原初样;伊乐藻与菹草植物样中磷的释放随时间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且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组织内的磷,菹草释放磷的速率比伊乐藻快。[结论]时间为影响伊乐藻生物量消减、体内氮释放、磷释放与菹草体内磷释放的显著性因素(P0.05)。氮为影响菹草生物量消减与体内氮释放的显著性因素(P0.05)。磷为影响伊乐藻体内氮释放的显著性因素(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黄鳝生态养殖条件,监测了菹草、空心菜与水葫芦3种不同水生植物对温室鳝池水质理化指标以及浮游动植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水体的pH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小依次为空心菜、水葫芦、空白对照、菹草;平均溶解氧含量大小依次为空心菜、水葫芦、菹草、空白对照;同时,水生植物种殖可有效抑制浮游动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太湖水体中毒死蜱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太湖水体中毒死蜱的污染状况和评估其生态风险,2014年8月对太湖37个采样点位水体中毒死蜱浓度进行调查。采用固相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太湖水体中毒死蜱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太湖水体毒死蜱浓度在nd~13.6μg·L~(-1)之间,平均值为4.8μg·L~(-1)。采用安全阈值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安全阈值(MOS10)为0.16,小于1,表明太湖水体中毒死蜱已对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生态风险。水生生物物种短期暴露于太湖水体中,太湖13.2%的水体中有超过5%的水生生物受到干扰,此时毒死蜱安全浓度上限为0.036μg·L~(-1)。该结果旨在为太湖水体中毒死蜱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环境监测提供灵敏的监测指标及指示植物。[方法]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测定了菹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而研究了Cu^2+胁迫下菹草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照组的菹草叶片始终呈翠绿色。Cu^2+浓度为1.0mg/L时,第2天菹草老叶褪绿,第3天菹草嫩叶开始褪绿,第4天菹草芽心褪绿。0.5mg/L Cu^2+处理8d对菹草的影响不明显。在5种不同浓度的Cu^2+胁迫下,菹草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明显;菹草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呈下降趋势且其含量与胁迫时间和Cu^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菹草能提供灵敏的监测指标.可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植物使用。  相似文献   

7.
菹草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 ,共 5 0属 6 8种 ;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 ,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 (2 9.90× 10 3 ind ./cm2 ) ,其次为绿藻门 (16 .87× 10 3 ind ./cm2 )和蓝藻门 (13.5 2× 10 3 ind./cm2 ) ;就平均生物量而言 ,硅藻门 (70 .2 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 ,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8.
恩诺沙星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恩诺沙星由于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与常用的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畜牧兽医以及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上。但是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过度使用抗生素,从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建设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理念,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发展目标的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渔业,必须要了解恩诺沙星的相关性质以及它的代谢迁移转化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养殖户合理安全的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对环境的污染。恩诺沙星的主要代谢产物是环丙沙星,是由恩诺沙星脱去一个乙基得到的,农业部已经将环丙沙星列为禁药。本综述通过探讨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结构性质,药物动力学代谢特征以及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途径,从而为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渔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Phoslock是一种改性土壤产品,它能有效净化水体中的可溶性磷酸盐,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开展Phoslock应用于滇池富营养化水体污染净化的现场示范试验,并对其净化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oslock对滇池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的去除效果好,能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Phoslock不仅能快速降低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浓度,也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其处于较低水平。经Phoslock处理后的滇池富营养化水体,透明度较高,且水体中可溶性磷酸盐和总磷浓度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对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外源污染物的抗污染负荷能力较强,可见,Phoslock是一种对自然水体安全、对水生生物无害的新型污水除磷试剂。  相似文献   

10.
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种群内外水体进行了昼夜连续监测,分析菹草种群内外水质的日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种群内DO自日出后增加,日落后持续下降,且与水温变化一致,于19:30左右出现1次明显低谷,后略有恢复,后一直降至日出前后;开阔水域DO变化与水温呈现一定相关性,但变化幅度较小;交界处DO含量兼有种群内与开阔水域的变化特点.种群内水体pH值自日出前后升高,日落时达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直至次日出前后;交界处与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开阔水域pH总体变化幅度较小,白天高于夜间,总体DO含量及pH分布:种群区>交界处>开阔水域.种群及交界处TN含量均在日出前后达最高,日出后递减,开阔水域夜间含量较高,日出前后达最高;各点NH+4-N变化规律不显著;种群内水体TP含量夜间较高,日出前后达最高值,日出后递减,日落后递增;开阔水域TP含量夜间较高,白天略低;交界处正午前后达最低值,傍晚达最高值,TN、TP总体分布:种群<交界处<开阔水域.菹草种群存在对水体DO、pH等环境因子均产生重要影响,继而影响水体内源性氮磷的迁移,其中对pH影响较小,其变化未能影响水体氮磷迁移,而DO昼夜变化较大,对水体内源性氮磷的迁移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