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钟学东 《畜牧市场》1991,3(4):290-291
布拖县于1984年起试验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新技术,取得显著成绩,地膜玉米产量1990年比1986年增长13倍.其主要经验是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中心作用,集团承包,狠抓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2.
采用扦插玉米秸秆 播种虎尾草、翻耙 扦插玉米秸秆 播种虎尾草对松嫩草地次生光碱斑进行改良实验.结果表明,2种处理区虎尾草均生长良好,并能顺利繁殖,地上生物量分别达到111.9±48.8和176.8±56.9 g/m2.另外,玉米秸秆本身成为虎尾草生长的载体,是改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即低成本、快速地使次生光碱斑恢复植被,加快其植被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英国红玉米是草料兼用的优良青贮品种,在我区的栽培历史悠久。该品种植株高大,叶量丰富,鲜绿期长,产草量和产籽量均较高;种籽成熟后秸秆仍保持绿色,可制种繁殖。但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由于播种、收获、运输、贮藏不当而造成的机械混杂和天然杂交造成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4.
杂交种的优势强弱,产量高低,与栽培管理措施和杂交种本身的质量有关,如果所选配出的杂交种纯度不高,就会影响增产。因此,为获得高纯度的杂交种子,在制种过程中必须要控制好如下技术环节。1隔离区的设置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易串粉混杂,为避免与其他玉米品种串粉混杂,保持亲本的纯度,提高杂交种的质量,自交系的繁殖和杂交种的配制,都必须在隔离区内进行。常用的隔离方法有:①空间隔离是指在隔离区四周一定距离内不种其他玉米品种。一般要求杂交制种区与其他玉米田相隔距离为500米。②时间隔离是指杂交制种区与周围栽培的玉米错开播种时间,使制种区玉米的吐丝和周围栽培的玉米散粉期错开。春播要求错开30-40天以上,秋播错开20-30天。③高秆作物隔离是指在隔离区四周种植甘蔗、高梁等高秆作物,以阻挡其他玉米花粉传入。用高秆作物作屏障宽度必须在50米以上,并要早播,使高秆作物开花时间早于玉米开花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安全隔离的目的。④自然屏障隔离利用山岭、树林、村庄、房屋等自然环境阻挡其他玉米花粉传入。  相似文献   

5.
赵炜 《山东饲料》2014,(5):11+29
本文阐述了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的关键技术,如何整地起垄、品种选择、播种、化学除草、铺滴灌带覆地膜及田间管理。对其增产增效机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其技术效果概括为"三省"、"六增""一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县同一地块种植的墨西哥玉米和多花黑麦草都是在牧草生长较高峰期翻种轮作,即墨西哥玉米9-10月份为生长较高峰期,而此时必须翻种多花黑麦草;黑麦草4-5月份为生长较高峰期,则为墨两哥玉米播种期。如错过牧草种植期,则影响牧草的生长和产量,并且此种栽培通风透光性差,病虫害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7.
麦茬复种青贮玉米栽培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珊  张飞虎 《草业科学》1999,16(1):33-39
为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增加经济效益,进行了麦茬复种青贮玉米栽培试验研究与推广。研究表明,麦茬复种青贮玉米苗期短,生长速度快,在北方麦收后及时播种玉米,选择适宜品种和密度,结合科学灌水施肥,可获得高产,高质量的青贮草。  相似文献   

8.
在县内选择不同地理条件和土壤条件区域,采用露地、地膜等不同播种方法,引进种植临单211高赖氨酸饲用玉米。结果表明,露地栽培乳熟期鲜草产量97.5t/hm2,成熟期籽实产量6.1t/hm2;地膜栽培乳熟期鲜草产量59.7t/hm2,成熟期籽实产量8.5t/hm2。总体来说,比当地酒单3号增产15%~25%,增粗蛋白质18%,增赖氨酸92.6%,青贮是利用其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膜覆盖与未覆盖栽培,对牧草进行多茬次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墨西哥玉米牧草和皇竹草栽培覆盖地膜均可刈割8茬次,比未覆盖地膜多增加刈割3次;墨西哥玉米牧草A组比B组增产65.84%,差异极显著;皇竹草A组比B组增产33.85%,差异显著;墨西哥玉米牧草A组比皇竹草A组增产14.5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内含丰富的营养,玉米丰收之后需要将玉米根茬和地膜进行分离.为此,从玉米根茬与地膜分离的技术角度出发,研究玉米地膜回收技术,旨在有效提高玉米地膜的回收效率.文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玉米根茬与地膜分离的技术,分析了玉米根茬与地膜分离的必要性,介绍了玉米地膜回收技术,并从环保角度提出了玉米地膜回收的相关建议及未来地膜回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1适期早播玉米地膜覆盖栽培的适宜播期,主要根据温度和土壤墒情来确定。玉米种子能够在10~12℃条件下正常发芽,可作为确定播期的依据。地膜覆盖后可使膜内5~10厘米深处地温提高2~3℃,因此当表土层地温稳定在8~9℃时即可播种。土壤水分要求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地膜覆盖玉米适时早播,可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适当延长营养生长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给果穗充分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种子充实饱满,提早成熟。覆盖地膜后适期早播地温比气温高,有利于幼苗根系生长,人土深,分布广,茎  相似文献   

12.
由于海南岛冬季光照充足,温度偏高,温光条件能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全年均可种植玉米,育种界通常把冬季赴海南进行育种材料加代或自交系繁育制种的过程称为“南繁”。但由于海南岛自然条件与北方内陆自然条件不同,使栽培措施、耕作技术都有所不同,给南繁育种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相似文献   

13.
液体生态地膜不同用量对小米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米草播种后,用液体生态地膜不同用量喷施畦面。结果表明,喷施液体生态地膜能增加小米草的基本苗数量,提高秧苗素质,并显著增加小米草的鲜草产量;液体生态地膜在小米草播量为600~750kg/hm2。这为液体生态地膜在牧草栽培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状况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频繁出现的干旱问题,试验于2009-2010年设置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 、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 、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 、普通翻耕栽培方式(CK) 4个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并用FLINT1模型对水分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翻耕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 cm)含水率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2.93%,6.30%和10.88%。封行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比对照平均低6.35%和6.40%。FLINT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地膜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栽培方式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有一定的水分胁迫。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增加25.6%,但是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降低15.8%。 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白鹤玉米是“辽字号”品种,我省引进栽培,主要用于刈割、青贮,作为牲畜饲料。由于该品种生育期长(辽宁省当地为135~140d),在我省制种受地理纬度限制,很难满足生育期积温要求,常规栽培管理进行种子繁殖均未获得成功。 为探讨白鹤玉米在我省自繁制种问题,我们这些年来进行跟踪试验和多点调查,重点探讨在生氏季节内缩短生育期情况下的栽培技术,达到  相似文献   

16.
介绍饲用玉米青贮808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征、特性,抗性、品质,以及栽培管理方法和制种要点。该品种对当前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政策有积极意义,且有较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室根箱装置获得玉米生长室(S1)、根际土(S2)、非根际土(S3)3个不同根区土壤,研究了转基因玉米Bt11及其非转基因亲本玉米播种后40,50和60 d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播种后40 d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与非转基因亲本玉米相比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升高;播种后50 ...  相似文献   

18.
董代文  昌仕健 《畜牧市场》1990,2(2):154-155
中山区域地膜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受病菌的初侵染决定,为害程度随种植密度增大或播期提早而加重,种植方式(套作等)的影响不大;川东伏旱对地膜玉米纹枯病菌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侵染为害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学除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生物防治是一项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斌  田贵良 《畜牧市场》1989,1(4):38-39
布拖县玉米地膜盖栽培1988年推广30个乡、1.4万亩,亩产443.7公斤,比常规玉米露地栽培的亩增产304公斤。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4大优势:1.防止水、土、肥的耗损及流失和提高了土温;2.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和物理性状;3.能使玉米植株性状变优;4.加速了生育进程,减轻了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的影响。最后论述了该技术的前景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下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甘肃省镇原县上肖乡进行了连续5年的试验,在目标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减株距和播种数量控制密度,研究了玉米播种质量和生长发育。结果显示:播种方式显著影响全膜双垄沟玉米出苗率和保苗率(P<0.05),单粒播种较双粒播种出苗率提高1.9%,单粒半株距播种保苗率达到100%;3粒倍株距穗位和底部透光率分别为10.7%和4.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光合速率和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籽粒、穗轴、叶片、苞叶和茎秆变幅分别为3.0%、1.3%、0.8%、1.4%和4.2%,干物质积累分配不受播种方式影响;产量和耗水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半株距单粒播种、3粒倍株距播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播种增加2.7%、2.1%和1.2%、2.5%。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下,播种方式影响了玉米出苗,但对后期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影响不大,因此,采用机械化播种时可选用单粒半株距播种方式,在目标密度基础上增加播种密度17%左右,人工点播可以选用倍株距3粒播种,每穴留2株玉米,可以减少50%点播穴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