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桃举肢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uhei Yang)又名核桃黑,属举肢蛾科.核桃举肢蛾在甘肃各个核桃产区发生普遍.幼虫蛀食核桃果实和种仁.被害果实皮发黑、皱缩,种仁干缩、变黑,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和商品价值.近年来,核桃举肢蛾在秦安县随着核桃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为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自2005年以来,笔者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初步探讨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核桃举肢蛾生活习性观察与防治王合,梁泊(北京平谷县果品办,101200)(北京市林保站)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hetaoheiYang)是北方核桃产区主要蛀果害虫。幼虫蛀入核桃果实,前期受害果实脱落,后期受害果逐渐变黑凹陷,影响产量、质量...  相似文献   

3.
核桃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核桃举肢蛾、芳香木蠹蛾、刺蛾、核桃长足象等虫害和枝枯病、黑斑病、炭疽病、苗木菌核性根腐病等病害,应根据不同的危害规律,因害设防,抓住关键时期,及时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4.
1989~1991年,在河北省灵寿县,于核桃举肢蛾成虫羽化高峰期,用20%除虫脲5000倍药液防治两次,好果率达95%,对照不防治的树,核桃全部被害。除虫脲还能兼治核桃缀叶螟和刺蛾,对瓢虫的影响也较喷速灭杀丁小。  相似文献   

5.
张显川 《植物保护》1966,4(3):111-111
核桃举肢蛾为害核桃果实,常常引起大量落果或使果色变黑。据1963—1965年野外观察及室内饲养,核桃举肢蛾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1—2代,完成两代的占80%以上。越冬幼虫于4月底5月初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于5月初。5月中发现幼虫蛀果为害,5月下至6月上为蛀果盛期。这  相似文献   

6.
我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现有核桃结果树20万株,1985年以前全县年收购量750余吨,80%以上可供国外市场,但近几年由于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ataohei Yang)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山东省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化学防治的用药流程,于2017—2018年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主要病虫害的调查,于2019年采用常规喷雾法对不同防治对象进行化学防治,研究不同用药时间及用药次数下3种农药对核桃的保果效果及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定用药流程。结果表明,2017年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核桃炭疽病和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aristata为主,造成的病虫果率达83.25%。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举肢蛾单独发生为主;7月上旬至8月上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为主;8月中旬至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为主。2018年3种病虫害造成核桃的总体落果率为79.84%,共出现2次落果高峰,即在6月下旬以核桃举肢蛾造成的落果和在8月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造成的落果。针对以上3种主要病虫害,在核桃生长期应至少喷药6次,其总体的保果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6.58%和93.70%,分别显著高于喷药4次的83.72%和70.56%,与喷药8次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自5月上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6次;对核桃炭疽病自6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4次;对核桃举肢蛾在5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用药1次。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防治果树害虫新途径,采用苏云金杆菌对5种果树害虫进行了室内毒效试验。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供试虫 (均为幼虫)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et Groy)]、舞毒蛾(Ocneria dispar L.)、核桃缀叶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中国绿刺蛾(Parasa siinica Moore)、家蚕(Bombyx mori L.)。  相似文献   

9.
山东曹州镜面柿是驰名中外的果品 ,其柿饼“曹州耿饼”素以质细、味甜、多霜享誉国内外 ,是山东菏泽地区的特产。近几年柿举肢蛾 (StathmopodamassinissaMeyrick)危害日趋严重 ,以幼虫钻食柿果 ,致使幼果干枯 ,大果早熟变红、变软 ,造成大量落果 ,  相似文献   

10.
陈小钰 《植物保护》1984,10(2):47-47
核桃线钩蛾(又名眼斑钩蛾)Pseudalba-ra parvula(Leech)和褐条线钩蛾Pseuda-lbara fuscifascia Watson都属鳞翅目,钩蛾科。它们的前翅都有三条褐色斜纹,顶角钩状,端部都有一眼状斑纹,外部形态极相似。鉴定时易混淆。现把它们的区别要点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孙发仁 《植物保护学报》1984,11(4):274-274,282
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属鳞翅目刺蛾科。其幼虫为害栗、柿、核桃、梨、白杨和石榴等多种植物的叶。1982年秋,在泰安市下港公社上港和黄前一带发现桑褐刺蛾幼虫自然患病死亡,野外自然感病率高达70%以上。经分离鉴定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所致。本文着重报道该株病毒的分离和形态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小木蠹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石家庄和天津两城市,施用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agriotos Filitjev防治小木蠹蛾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经防治的树计1.4万棵,用塑料洗涤瓶将线虫悬液(1000条/ml)从最上端虫孔注入,每树约注200ml。线虫注入虫道后,有大量木蠹蛾幼虫感病爬出树干外死亡。死亡率达96.8%,活幼虫孔减退率为94.2%。大面积用线虫防治小木蠹蛾的显著效果说明,芜菁夜蛾线虫防治小木蠹蛾可应用于生产上。  相似文献   

13.
芳香木蠹蛾(Coslus cossus Linnaeus)又名杨木蠹蛾,是林业生产上重要害虫之一,多为害杨、柳、榆、核桃、苹果、梨等树木.幼虫蛀入枝、干和根茎的木质部内为害,造成树木的机械损伤,破坏生理机能,使树势减弱,形成枯梢或枝干遇风易折,甚至整株死亡.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4~2007年的研究发现,在尖翅小卷蛾常见的预测方法,即赶蛾法、灯诱法、查卵法中,以赶蛾法最佳;尖翅小卷蛾的防治,应采取集中育秧、灌水杀蛹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采取治成虫控幼虫,治秧田保大田,狠治1代,巧治2代的防治策略,并要求连片统一防治,以提高对尖翅小卷蛾整体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性信息素技术对甘肃省庆阳市苹果园金纹细蛾成虫发生动态进行多年多点监测。结果表明,金纹细蛾在庆阳市1年发生4~5代,成虫累计发生量与为害虫斑数呈高度正相关;首次提出金纹细蛾的防治指标为单性诱捕器累计诱虫量达1 667头(落花后至麦收前)、5 667头(麦收后)和8 667头(7—9月);明确了庆阳苹果园金纹细蛾防治关键期为4月下旬和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6.
陶家义 《植物保护》1987,13(4):18-18
我县农村近年利用物候期测报农作主要害虫的发生,效果显著。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现举10例供参考: 1.小地老虎:(1)桃花一片红,土蚕发蛾到高峰;(2)满山遍野桃花开,土蚕幼虫钻出来。 2.三化螟:老兜蓖麻树开花,三化螟越冬代蛾始发。 3.二化螟:(1)蜜桔树开花,一代二化  相似文献   

17.
2012—2014年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枣树与核桃树黄刺蛾幼虫的发生为害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黄刺蛾幼虫在本地区核桃树上的发生为害重于枣树;在5 m高的核桃树上,黄刺蛾幼虫更趋于在距离地面1~3 m的区域范围内为害;每年幼虫发生期均有两个高峰,分别在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2014年受5—8月平均气温较低(与2012—2013年同期相比,低1~2℃)天气影响,幼虫发生期推迟了约两星期。  相似文献   

18.
桑褐刺蛾厂Thosea postornat (Hampson)属鳞翅目刺蛾科。幼虫为害柿、栗、核桃、梨、桑、石榴、白杨和枫杨等植物的叶,身上生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会发生红肿,疼痛异常。1982年秋,从泰安市下港公社大林大队发现自然患病死亡的桑褐刺蛾幼虫,经采集分离鉴定是一种颗粒体病毒感染所致。室内用病虫稀释液(经青、链霉素各1500单位/毫升处理12小时)浸叶添食感染2—3龄的桑褐刺蛾幼虫,其致病力在90%以上,且寄主专一性强。本文着重报道该株病毒的分离和形态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9.
蔗扁蛾幼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已给广东的花卉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华南地区甘蔗和香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寻求防治良策,刘南欣等在室内进行了三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感染蔗扁蛾幼虫的敏感性试验。此后,程桂芳、田世尧等也进行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幼虫的研究,但其试验仅限于室内或少量寄主植物的处理。大面积条件下的情况则未见报道。鉴于此,作者进行了大面积条件下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幼虫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黄色灯防治害虫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色灯防治害虫的原理是利用蛾类昆虫对绿黄波段(500~590nm)光敏感的特性,通过干扰蛾类害虫的日节律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的目的。本文简述了黄色灯防治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及应用状况、黄色灯防治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黄色灯在防治蛾类害虫过程中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分析了黄色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未来黄色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