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2.
3.
旱地春小麦秋季覆膜(简称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是定西县农技中心科技人员针对本区降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休闲期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常造成春小麦不能适时覆膜播种或播种后出苗不全,导致地膜小麦增产不增收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主动抗旱增产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改旱地春季覆膜为上年秋季覆膜,把解决春旱问题的重点放在保蓄秋季降水和抑制冬春蒸发上,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每hm2可增产小麦450~600kg,增产率为12%~18%。 1 增产效果 1998~1999年示范结果表明,春膜秋覆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98年在馋口乡赵家铺村和青岚乡符家村种植的0.8hm2秋膜春小麦平均单产为4 260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10kg/hm2,增产率为13.6%;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020kg/hm2,增产率为31.5%。1999年在四季连旱情况下,馋口乡赵家铺村和团结乡小山村示范种植的11.3hm2秋膜春小麦仍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单产达4 443kg/hm2,比春膜小麦增产570kg/hm2,增产率为14.7%;比露地春小麦增产1 296kg/hm2,增产率为41.2%。 2 增产机理 2.1 蓄水保墒,水分利用率高 小麦春膜秋覆穴播栽培技术通过最大限度地保蓄天然降水,提高播前贮水,减少休闲期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损失,从而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据测定,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覆膜为15.6%,比露地对照高4.8%;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膜小麦为13.2%,比春膜小麦高2.4%,比露地小麦高3.2%。另外,就水分利用率而言,秋膜小麦为18.1kg/(mm.hm2),春膜小麦为15.7 kg/(mm.hm2),露地小麦为12.9kg/(mm.hm2),由此可见,秋覆膜能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5.
6.
覆膜穴播春小麦生物特性及其增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覆膜穴播春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比对照增产25.3%;在生长发育上克服了以往春小麦播种到出苗时间长、分蘖时间短、幼穗分化时间短、籽粒灌浆时间短的特点,充分发挥了春小麦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9.
10.
11.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日平均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23.3%、33.1%和12.7%。在拔节期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则为双峰型。净同化率比对照高0.38g/(m2·d)和0.23g/(m2·d)。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具有叶面积大.光合“午睡”现象轻和干物质积累多的特点。光合速率高低与气孔阻力有关。覆膜小麦表现为气孔阻力低于对照,这有利于植株叶片气体交换和光合能力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全生育期覆膜小麦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好于露地。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适宜稀植栽培的三个春小麦品种,设三个处理A1:600万株.hm-2(三叶期开沟施肥),A2:450万株.hm-2(三叶期开沟施肥,花期叶面喷肥),A3:300万株.hm-2(花期叶面喷肥)。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旗叶叶绿素总量Chl(a+b)和叶绿素a/b值变化规律不同,东农122、龙麦26的Chl(a+b)最大值出现在300万株密度下,克丰6出现在450万株密度下。稀植栽培下比叶重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东农122、龙麦26在A1、A2处理下明显高于A3处理。 相似文献
13.
对宁南旱区春小麦覆膜穴播条件下土壤水分与产量的关系及技术决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覆膜与露地条件下 ,春小麦产量与底墒之间均呈线性关系 ;在试验年份生育期降雨 1 43.0 mm情况下覆膜增收的临界土壤墒情为 2 82 mm,春小麦生育期不同降雨年型 (丰 :R>1 30 mm,平 :70 mm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超晚冬播条件下,不同冬、春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冬小麦适播期为9月20~30日,播种期为10月31日,延迟播期31~41 d,在超晚播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比较冬、春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差异。【结果】冬、春小麦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因不同品种而异,新冬41号和新春6号均高于其它品种,依次为60.2和58.1、33.1 μmol/(m2·s)和32.5 μmol/(m2·s)、10.22 mmol/(m2·s)和10.41 mmol/(m2·s)、0.33 mol/(m2·s)和0.36 mol/(m2·s)。春小麦品种最大灌浆速率的峰值出现在花后18~20 d,而冬小麦出现在15~17 d。新冬41号和新春6号产量较高,为7 812.3~7 935.6 kg/hm2,获得高产的穗数431.7×104~475.2×104穗/hm2,穗粒数31.6~36.3,千粒重51.7~52.8 g。【结论】新冬41号和新春6号较适合北疆超晚冬播。 相似文献
15.
为克服春油菜区早春播种出苗困难并解决生育后期干热风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安宁渠试验场以春油菜品种‘新油17号’为材料,采用春油菜冬前播方法,分析了不同冬播期对春油菜越冬成苗与出苗率、生育期、农艺性状、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播种年后出苗的各处理(10月25日—11月14日)越冬成苗率在73.5%~91.5%,10月15日之前播种,越冬成苗率最低,在10月底—11月初播种(临冬封冻前播种)寄籽入土,冬前不出苗,则能安全越冬,越冬成苗率可达90%。在10月30日播种,参试品种的主要光合特性指标、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均优于翌年4月8日播种,且产量增加幅度达40%以上。由此可见,适时冬播是提高新疆春油菜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底墒和氮肥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集成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后作物根系生长加快 ,中下层根系比例增加 ,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相对发达的根系保证了作物吸收器官 (根 )和失水器官 (叶 )间的平衡 ,协调根冠间的干物质分配关系 ,能在不影响根系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光合产物的繁殖分配比例。适时揭膜能够改善光合产物分配 ,促进根系生长下扎 ,维持生长后期活性。全程覆膜处理的表层和中层 (30~ 6 0 cm)土壤中 ,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原因在于后期覆膜使土壤温度急剧升高 ,造成根系大量死亡和活性下降。因此及时揭膜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的根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全程覆膜对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的根冠比不利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春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不同来源春小麦的遗传基础.[方法]对82份春小麦的8个农艺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900~0.814,变异系数在11.21; ~30.82;,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709 ~0.878,变异系数在38.06;~8.53;;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在3.93处,所有材料被分为6个大类群,8个亚类;品质性状聚类分析中,供试品种在遗传距离3.98处可被分为5个大类.[结论]供试小麦品种间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19.
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1993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表明,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和培肥土壤效果,少耕沟播覆盖比常规耕作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27~0.251百分点;土壤容重变小,比常规耕作增产小麦36.6%。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北疆不同生态区甜菜的生长发育特性,筛选优质甜菜品种,通过探究20个甜菜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的变化,使用适定性参数法和变异系数法分析不同甜菜品种的稳定性,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甜菜品种在3个生态区的光合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间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态区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参试品种间农艺性状差异不显著,但3个生态区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合性状、甜菜产量和含糖率存在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昌吉、石河子和伊犁3个生态区分别提取到了4、3和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0%、68.70%和63.65%;主成分综合得分显示,甜菜品种‘BeTa379’‘KWS9968’‘KWS5599’‘KWS6637’在3个生态区的综合排名都处于较高位置,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102 000.45、88 613.85、96 501.90和95 214.90 kg,平均含糖率分别为15.19%、15.08%、1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