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棉花品种,茎基针刺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SS—4)或强毒力小种(T—1)3日内,经室内培养,自棉茎端部维管束和叶柄组织分离到该病原菌.在所有供试的感耐,抗病品种温室培养的幼苗中均观察到大丽轮枝菌在棉茎中的这种传导。7—9日后叶部显现症状。自抗病品种SBSl 上分离到病原菌的频率低于自耐、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到的频率。在茎段上接种萌发单孢,抗病品种棉茎段比之感、耐病品种茎段能更强烈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在抗病品种茎干切段上,即使病菌能够生长,产生的微菌核也少,很晚。而感病品种切段上,菌丝生长旺盛,产生的微菌核也多。接种后不久,抗、感病品种棉茎端部和叶柄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存在,及抗、感病品种段上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的差异表明,这种抗性是一种被激活的寄主化学反应。这些结果与下一篇关于类倍半萜烯植保素的积累的论文中所报道的资料相一致。这种植保素可能是棉花抗黄萎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直板凝胶电泳等方法测定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SMVI—1毒株后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中感品种比健林分别多2条和1条酶带。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是对照的14.5倍,其次是中感品种和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仅为对照的18.57%,抗病品种为74.43%。  相似文献   

3.
棉花枯萎病是危害棉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几年来,由于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危害。但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在丰产性和品质方面还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品种既抗病又高产成为抗病育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1972年开始,经六年的努力。选育出高抗枯萎病、高产、品质好的新品种“86—1号”。根据1976—1977年两年全国抗病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被推荐为长江流域病区和黄河流域高水肥枯萎病区的推广品种。在无病点试验表明,“86—1号”与当地推广的感病丰产品种比较,也有所增产。  相似文献   

4.
一、选育经过1972年将引进陕4等几个抗病材料和在射洪收集的62—200、57—50、67—631等抗病品种以及省棉花所提洪的一些耐、感丰产品种分别种于选种圃和比较试验圃。通过大田病圃鉴定,选留了400多个无病和发病很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控制棉花黄萎病,以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耐病品种鲁棉研28号和感病品种新陆早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施加有机肥、喷施叶面肥、施用生防制剂、控制早铃等处理,并与只施加生防制剂和不做任何措施的处理进行发病率、病情指数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应用该综合防治措施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高的防效,最高可达67.13%。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后,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感病品种新陆早7号、耐病品种鲁棉研28号分别增产16.95%、42.11%、11.44%。该综合防治技术为田间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了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酚类物质含量与棉花抗黄萎病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接种法测定了7 个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能, 发现豫2067、86- 6和春矮早3 个品种病情指数均低于20.0, 属抗病品种; 而中棉所17、冀棉11、泗棉3 号和豫棉12 病指均高于30.0, 属感病品种。对抗感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 无论接种前后, 棉株根部和叶部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 以根部差异更加明显, 说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与体内酚类物质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花高抗枯萎病的抗源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抗源品种的由来1951年春,原四川农业实验所在全省棉花病害调查中发现棉花枯萎病危害。1952年由植保、育种、植棉能手组成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中心的防治研究工作组。采用单株选择、系统比较、人工诱发病圃鉴定的方法从重病区射洪县紫云乡的德字棉531品种中,选育出抗病品种52—128。尔后,又从射洪  相似文献   

8.
抗丛根病甜菜品种某些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比较生理学方法,研究了甜菜抗、感丛根病品种(系)光合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与甜菜丛根病的关系。结果表明:(1)病地和无病地上抗病品种叶绿素含量、Hill反应活性和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均高于感病品种,是品种的固有特性。(2)病地和无病地上,抗病品种的胞间CO2浓度一直低于感病品种,而气孔导度却相反。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0.
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测定抗感大豌包囊线虫病大豆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IAA,GA的含量较感病品种低,ABA的含量变化不同,IPA含量感病品种>抗病品种,IAA/GA的比值抗病品种>感病品种,GA/ABA的比值感病品种>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比例的感病和耐病、感病和抗病水稻品种的混合群体,对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 Cav)的浸染速率进行了研究。当混合群体中有75%以上的耐病品种(CR44-119-1)或50%以上的抗病品种(Zenith)时,则感病品种(CO.13)的侵染速率显著降低。此外,甚至在感病品种占99%比例时,耐病或抗病品种上的侵染速率亦不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14.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麦套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 1 5年的实践中 ,笔者对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病性和丰产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 ,庞庆和等在《中国棉花》1 999年第 9期发表的“棉花抗病区试中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之我见”中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试从抗性鉴定圃、品种对黄萎病的反应、品种抗性分类标准、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等方面谈点看法 ,并与棉界同仁商榷。1黄萎病抗性鉴定圃和感病对照种区域试验的棉花黄萎病鉴定圃是自 7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棉柴还田 ,并多次人工接菌建成。近几年来 ,感病对照品种冀棉 1 1号 ,实际发病的病情指数都在 …  相似文献   

15.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党性,而且层数相对较多,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缺钾条件下钾素、氯素以及氯化钾对玉米不同抗性品种茎腐病的防治效果,明确钾素和氯素在氯化钾防治玉米茎腐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施钾可明显增强抗、感病品种抗茎腐病的能力,且对感病品种的防治效果优于抗病品种;施氯对抗、感病品种茎腐病防治效果均不明显。施钾明显增加了吉单180(抗病品种)、吉单327(感病品种)根、茎、叶部的钾素含量,在缺钾条件下,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具有更强的吸钾能力。分析发现,蜡熟期的根部钾素含量与玉米茎腐病的发生率相关最密切,相关系数r=-0.9218。土壤养分是决定氯化钾中钾素还是氯素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苗床病圃法鉴定棉花品种资源抗枯萎病性研究朱荷琴,宋晓轩,李玉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112)鉴定棉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筛选抗源,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目前,棉花种质资源的抗病鉴定一般采用田间病圃和病土营养钵等方法"。前者周期长、技术...  相似文献   

18.
棉花是博州的经济作物,农民70%的收入来自棉花。由于新陆早12号品种在博州长期种植,其抗病性有所下降,目前明显表现感病,为了选择适宜博州栽培的抗病品种,对新引进的几个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1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为中棉所42,中棉所297-5,惠远602,新陆早23号,博陆早2号,惠远704,  相似文献   

19.
1喀什棉区品种布局的现状1997年喀什地区棉花播种面积20.36万公顷,生产上大面积推广8个品种:中熟感病品种军棉1号、108夫面积8.04万公顷,占棉花面积的39.5%;中晚熟抗病品种中棉所12、中棉所19、新陆中3号、中棉所23面积7.18万公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对棉花抗病品种中的凝集素亦有研究,但对其在不同抗感棉花品种中的形成规律与抗性关系未见报导。为了探索凝集素在棉花抗体内的作用,笔者从1986年起,对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根、茎、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