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榆中、民乐、山丹3地对马铃薯套种针叶豌豆模式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马铃薯套种针叶豌豆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产量、产值,其中水分利用效率较单种马铃薯高8.35~11.86kg/(hm^2·mm),较单种针叶豌豆高16.81~21.3kg/(hm^2·mm);产量较单种马铃薯增产44.3%~55.0%,较单种针叶豌豆增产132.4%~216.8%;产值较单种马铃薯增加10269.0~11870.0元/hm^2,较单种针叶豌豆增加7857.0~11484.3元/hm^2。  相似文献   

2.
河西平川灌区制种玉米套种不同豌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甘肃河西平川灌区进行了制种玉米套种不同豌豆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豌豆品种对制种玉米的经济性状、产量以及带田混合产量都有一定影响。其中豌豆品种针叶豌豆MZ-1与制种玉米套种后对产量水平的负面影响最小,豌豆产量达2700.0kg/hm^2,制种玉米产量达9840.0kg/hm^2,带田混合产量达12540.0kg/hm^2,适宜与制种玉米进行套种。  相似文献   

3.
景泰引黄灌区胡麻两种套种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景奏引黄灌区进行了胡麻套种油葵、胡麻套种玉米种植模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套种的效益优于单种,其中胡麻套种玉米的经济效益较高,纯收益达15090元/hm^2,较单种胡麻增收58S0元/hm^2,可在当地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武威灌区用 9个豌豆品种与玉米套种的试验结果表明 ,以豌豆品种 Q15折合产量最高 ,为 5 736 .2kg/hm2 ,比对照品种武威白豌豆增产 6 2 .9% ,其株高较对照降低 2 9cm,单株荚果数较对照减少 2 .0个 ,每荚粒数较对照增加 2 .4粒 ,百粒重较对照增加 0 .5 g,经济系数较对照增加 3.4个百分点 ;MESSIKE次之 ,折合产量为5 349.4 kg/hm2 ,比对照增产 5 1.9% ,其株高较对照降低 4 6 cm,单株荚果数较对照增加 0 .9个 ,每荚粒数较对照增加 2 .2粒 ,百粒重较对照增加 3.8g,经济系数较对照增加 10 .1个百分点。这 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优良 ,适宜在武威沿风沙区、提黄灌区及同类地区与玉米套种种植 ,宜大面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品种中黄30号和孜然品种新抗18-2为材料,在河西灌区进行了孜然套种大豆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套种总带幅为160 cm,大豆带幅80 cm种3行,行株距30 cm×20 cm;孜然带幅80 cm,撒播密度为225.0万株/hm2时优势最明显,带田总产量可达9 478.8 kg/hm2,较对照增产8.8%,产值和纯收益分别为54 351元/hm2和48 921元/hm2,较对照增加10.7%和12.10%,且稳定系数高,为最佳套种密度。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渭北旱地地膜玉米套种冬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使油菜籽产量达到1740.0kg/hm^2,较露地冬油菜增产510.0kg/hm^2,玉米平均产量为6228.0kg/hm^2,基本与同类地区单种地膜玉米产量持平,该技术是渭北干旱地区的一种高闹效种植模式,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膜侧沟播冬小麦套种中药材云木香的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可使冬小麦产量达到12000kg/hm^2,还可增产云木香3000kg/hm^2,产值较单种冬小麦增加1.14万元/hm^2,在陇南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叶豌豆MZ-1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针叶豌豆新品种MZ-1和对照品种多纳夫的抗旱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叶豌豆MZ-1的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多纳夫,与多纳夫相比,增产454.15~843.80 kg/hm^2,干物质生产效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13~7.73 kg/(hm^2.mm)和2.37~3.85 kg/(hm^2.mm),开花期植株成活数量及存活率明显提高,相对于对照品种多纳夫的抗旱指数为6.28,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凉州区地膜玉米套种豌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套种针叶豌豆栽培模式是武威市凉州区吴家井、长城等乡(镇)农户创新的一种高产、高效、节水种植模式,具有作物共生期相互影响小、生产成本低、种植方法简单等特点,豌豆产量达3000kg/hm2,玉米产量可达12000kg/hm2,纯收益可达3万元/hm2,近年来已辐射凉州区所有玉米种植区,种植面积达0.7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0.
陇春19是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从引进杂交后代材料中,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选育而成的丰产、稳产、多抗、广适春小麦新品种,在1997-1998年甘肃省西片春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8041.1kg/hm^2,比对照品种高原602增产259.1kg/hm^2,增产率为3.22%,是本届省区域试验中唯一比统一对照增产的品种。多年生产示范及丰产潜力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单种产量达7500.0kg/hm^2,而且边际效应明显,适宜带状种植。目前已在我省河西、沿黄两大灌区推广种植约2万hm^2,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不同带幅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研究了马铃薯与大豆套作模式下5种不同幅比(马铃薯/大豆:1.0/0.5、1.2/0.3、0.8/0.5、1.0/0.3、0.8/0.3)对作物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的单株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对大豆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套作马铃薯单株薯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薯重对马铃薯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在总带宽1.3 m、幅比1.0/0.3的套作模式下,作物产量、产值及纯收入均高于其他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木薯间作糯玉米的高产高效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栽种规格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和发掘高产高效间作模式,对木薯净作,糯玉米净作和8种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进行了鲜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是可行的,体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发现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处理9(大行距100 cm,小行距70 cm)的鲜薯产量(51 274.36 kg/hm~2)最高,处理4(行距100 cm)的经济效益(52 794.15元/hm~2)最高,处理9的经济效益(46556.97元/hm~2)排第3位。综合评价认为,处理9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最合理。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高产高效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马铃薯与不同绿肥的间作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为根茬处理高于压青处理,以马铃薯间作针叶豌豆(根茬)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7515.15 kg/hm2,较单作马铃薯增产14.7%。马铃薯间作箭豌豆混播毛叶苕子,绿肥鲜草产量最高,根瘤数最多,且明显高于其它处理。马铃薯间作针叶豌豆无论是根茬还是压青处理,不同层次土壤的含水量变化相对其它处理稳定;马铃薯间作甜豌豆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根茬处理高于压青处理,间作箭豌豆混播毛叶苕子(根茬)和(压青)处理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低于单作马铃薯。  相似文献   

14.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选用22个大豆品种(系),在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下,研究了各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百粒重和有效荚数。通过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选用域类最适宜。  相似文献   

15.
2011—2012年在宁夏灌区5个县(区)对鲜食玉米、籽粒玉米、饲草玉米品种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秋季霜冻来临之前,鲜食玉米达到可食收获期,其中鲜食玉米NDW68品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并在晚秋季节有效补充了鲜食玉米市场供应需求,经济效益明显;籽粒玉米品种F10-3、金谷9号在不同区域内经济收益不稳定,产量变幅较大,总体表现F10-3适应性优于金谷9号;饲草玉米ND4、银玉系列经济收获时成熟度可达4~6成,收益较好,适应性看好,可作为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最佳模式,为生产上进行甘蔗间套种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利用桂春8号和桂糖29号进行甘蔗与大豆不同间种模式(甘蔗行距设常规行距1.0 m和宽行距1.2、1.4 m,间种大豆行数设0、1、2行)试验,调查甘蔗生长、收获性状及甘蔗、大豆产量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甘蔗间种大豆后,甘蔗分蘖率和有效茎数有所降低;对甘蔗茎径、株高影响不大,在适合的甘蔗行距(1.4 m)下不会造成甘蔗减产;可提高甘蔗地总利润,其中以在1.4 m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总利润增加最为明显。此外,宽行距种植甘蔗较常规行距种植甘蔗可提高甘蔗分蘖率、茎径、株高和大豆产量;在间种适合的大豆行数(2行)下不仅会造成甘蔗减产,还可提高蔗地的总利润。【结论】1.4 m宽的甘蔗行距下间种2行大豆为最佳甘蔗间套种大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北方半干旱地区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燕麦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3种种植模式,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产量效应以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和边行效应。结果表明: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3年试验期间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1.07和1.17。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其他边行和单作行,2019—2021年,间作边1行产量对间作燕麦籽粒产量贡献率为35.6%~38.5%。产量构成分析显示,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是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边1行马铃薯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重均降低,导致间作马铃薯产量下降1.0%~26.2%。综上所述,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燕麦边行效应是间作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小麦、半夏和玉米的多种间套作模式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效益差异。结果表明,以小麦窄-宽-窄行的方式套作半夏,虽然小麦减产0.45%,但套种的半夏生长健壮;夏玉米与半夏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以半夏播量为480 kg/hm2,与玉米品种晋单63号、郑单958宽窄行间作的种植模式较佳,半夏及玉米产量较高,该模式纯收益比小麦、玉米轮作高出2.773万元/hm2。  相似文献   

19.
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不灌水和灌水60mm条件下将青贮玉米与豌豆以6种带型种植,研究了玉米、豌豆行间土壤水分变化、各群体鲜草产量及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豌豆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在共生期对水分竞争强烈,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玉米豌豆3:3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和较高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29和1.33,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比玉米单作分别提高了24.86%和19.24%,比豌豆单作分别提高了14.58%和37.25%。播前灌水60mm可使玉米间作行间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豌豆产量较不灌水处理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4个普通玉米品种、2个鲜食玉米品种在甘蔗行间种植,调查分析玉米甘蔗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长短与植株性状差异,对甘蔗株高、有效茎数的形成、甘蔗产量及全年收益有一定的影响。鲜食糯玉米品种玉美头601、桂糯519和普通玉米品种浚单20植株矮、生育期短,间种甘蔗植株高,有效茎数在81778-84325条/hm2,甘蔗产量在112.6-116.1t/hm2,与单种甘蔗的有效茎数及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间种其它玉米品种甘蔗有效茎数、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比单种甘蔗效益高443.8-11393.8元/hm2,适合用于甘蔗间套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