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当前辽宁省主栽的两种不同结荚习性的4个大豆品种,对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两种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性状、群体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15号和铁丰29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2万-1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21号和铁丰31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左右。随种植密度增加,品种的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而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性状及籽粒脂肪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种植密度对不同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百粒重和群体产量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1986—1987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早熟7号和早熟14号大豆植株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叶片的最高光合速率和平均光合速率,基部叶片>中部叶片>顶部叶片;叶面积、功能期和光合势,均为中上部叶片>顶部叶片>基部叶片。夏大豆植株叶片的平均光合速率,以苗期及开花期较高,随后呈下降趋势,鼓粒后期下降尤其明显。单株光合速率及叶面积随着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以结荚期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18个西南大豆种质为研究材料,通过人工降雨室模拟夏播大豆收获期的连阴雨天气,在R8期处理大豆材料以诱发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与大豆主要农艺、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抗性与种皮颜色、种脐颜色及结荚习性显著相关;与株高和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和脂肪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霉变抗性影响较大的3个性状为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株高、百粒重和脂肪相对含量亦间接通过单株荚数和主茎节数对霉变抗性产生显著影响。主茎节数多、株高较高、单株荚数多的深色小籽粒无限结荚大豆种质对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的抗性较好;种皮种脐颜色、结荚习性、脂肪相对含量可作为筛选抗籽粒田间霉变大豆种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选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系),以大豆等行距单作和带状单作为对照,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边际效应对大豆苗期和成熟期植株主茎长、平均节间长产生正向效应,对节数、茎粗、地上部生物量(或茎干重)产生负向效应;受综合边际效应—边际劣势影响,带状套作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均发生负向效应。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大豆植株平均节间长和主茎荚数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大,表型可塑性强;就品种类型而言,无限型大豆较亚有限型和有限型大豆的边际效应指数(绝对值)更大,表型可塑性更强。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的边际效应指数与苗期平均节间长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负相关,与苗期地上部生物量及有效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粒数等的边际效应指数显著正相关。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中,玉米收后大豆的边际优势难以弥补与玉米共生期间(苗期)的边际劣势,因此,选用边际效应敏感度低、表型可塑性弱的大豆品种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5.
对黄淮地区36个夏大豆品种及品系的产量构成因素、生育特性、开花结荚动态及产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单株产量与粒数、荚数、株高、主茎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主茎节数、荚数、粒数对产量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结荚高度对产量有较大的负向直接作用.早花型品种产量水平较高,高产品种均为亚有限结荚习性,其产量空间分布为垂直分布均匀型和水平分布主茎型.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夏大豆植株叶片全氮含量开花期较高,随后逐渐下降:叶片总糖及可溶性糖含量花芽分化期及鼓粒盛期前较高。结荚后单株荚数明显地受到叶片内全氮积累量的制约。籽粒的迅速生育导致叶片全氮及总糖积累量急剧减少。籽粒产量及籽粒积累氮量与开花、鼓粒期叶片全氮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前追施氮肥显著地提高了叶片全氮及总糖积累量,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氮素营养可能是夏大豆荚、粒形成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始花期追施尿素对早熟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早熟菜用大豆和1个晚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菜用大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植株矮小、分枝少、主茎节数少、结荚高度低于晚熟品种。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品种形态性状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可以增加二粒荚和三粒荚的比例,且中等施肥水平优于高施肥水平;始花期适量施尿素有利于增加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且早熟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晚熟品种。从综合性状来看,早熟品种沈农引48更具有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圣豆24、菏豆37和菏豆38为供试材料,分析单株和群体农艺性状、籽粒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 表明:4个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随密度增大均逐渐增大,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根干重、茎干重、豆荚干重及百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现减小趋势,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圣豆18和圣豆24群体根、茎、荚干重在种植密度为19.5万~22.5万株·hm-2时均较高;菏豆37和菏豆38群体根、茎、荚干重在种植密度为19.5万株·hm-时最高.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时,圣豆18产量最高,为3750.00 kg· hm-2;种植密度为19.5万株·hm-2时,圣豆24、菏豆37和菏豆38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458.65,2952.30和3625.70 kg·hm-2.  相似文献   

9.
周正卿  王力江 《大豆科学》1993,12(4):340-346
本试验研究了原产地不同的大豆品种在冀东夏播条件下,农艺性状,生育期结构,生育期比(R/V),生物学产量,器官平衡,经济系数等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夏大豆籽粒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碍粒重均呈正相关。冀东地区夏大豆要获得150-200公斤/亩籽粒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应达到:株高65厘米,主茎16节,分枝1-1.28个,在2.0-2.22万株/亩密度条件下,单株荚  相似文献   

10.
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上部,上4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7.7%;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上部,第11叶至第16叶上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3.1%;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中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39.6%,上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41.4%.由此可以看出,化学防治烟粉虱的重点部位是大豆植株的中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结荚习性大豆节位间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以无限结荚习性品种元宝金和金元1号,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吉农7号和吉林4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节位的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不同节位间的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存在差异。元宝金和金元1号的产量中部最高,蛋白质含量上部最高,脂肪含量下部最高;吉农7号和吉林45的产量、蛋白质含量均为上部最高,脂肪含量中部最高。金元1号上部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吉农7号下部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吉林45下部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大豆不同节位籽粒合理化利用以及产量与品质关系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淮豆4号是一个早熟、优质、高产的夏大豆品种,其全生育期103~106d,有限结荚习性,紫花,灰毛,分枝2~4个,株高55~75cm,主茎15节左右,株型直立,抗病抗倒。卵圆叶,淡褐色荚,单株结荚平均在35.6个,每荚实际粒数在2.01左右,子粒椭圆,淡褐色脐,  相似文献   

14.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 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 %,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为给缺铁地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研究不同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分析农艺性状与大豆植株磷、铁性状的关系,以及磷、铁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对不同磷/铁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R5期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茎干重、荚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8期籽粒铁/磷浓度比呈正相关关系;磷低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3期叶片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单株粒重均与R8期籽粒铁浓度有关,但R8期籽粒铁浓度对两种基因型的作用相反,表明R8期籽粒铁浓度是影响低铁条件下不同品种单株粒重差异的重要指标.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发现,磷/铁为1~10时,随着磷/铁比值的增大,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升高,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下降.综上,缺铁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磷低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豆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广西农科院经作所徐昌农业厅粮油处王智昭1、产量结构1.1春大豆亩收获株数2.5-3万株;夏大豆亩收获株数1-2万株。1.2春大豆单株结荚数15个以上;夏大豆单株结荚10-20个以上。1.3每荚平均位数1.8粒以上。1.4籽粒...  相似文献   

17.
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不同大豆品系(种)鼓粒期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系(种)的净光合速率、转化酶活性和籽粒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大豆籽粒产量与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668),而与叶片转化酶活性之间表现负相关,但不显著(r=-0.1733)。本研究筛选出两个高光效高产大豆品系9702和9208-5,它们的净光合速率比早熟18号高光效对照品种分别提高11.29%和19.2%,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3.49%和26.25%。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空间分布与结荚期的叶干重和鼓粒期叶面积分布均表现一致;与品种结荚习性类型有关,一般上层型品系多为有限型,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多为亚有限型;而结荚株高、结荚高度及主茎分枝数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种的产量空间分布特性,有相对较高产量的均匀型和中层型品系与上层型品系相比,具有显著高的株高和低的结荚高度和结荚节位。源库在空间的对应和相互协调是不同产量空间分布类型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贡春豆24为有限结荚习性,早熟、高蛋白春大豆新品种,具有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抗倒伏、籽粒较大、品质较好等特性;2012—2014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产量2 426.7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55.8%;2015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505.0公斤/公顷,较对照天隆一号增产55.9%。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大豆区试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河南省大豆区试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豆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粒数,其后依次为株高、百粒重、单株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品种选育中,对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优先考虑选择植株高大、籽粒大、结荚相对较多的单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