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病毒病、大豆紫斑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菌核病。 一、大豆孢囊线虫病 1、症状:大豆孢囊线虫从大豆根部侵入后,地上部叶片发黄,中外缘和业内部分失绿,植株矮小,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干枯。以致全株枯死。受害植株发育缓慢,中后期分支少,结荚少,瘪夹增多。  相似文献   

2.
据海关统计,中国1996年进口大豆110多万吨,之后大豆进口数量逐年猛增;2009年,大豆进口数量达到4255万吨。13年来,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增加了38倍多,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大豆严重冲击国产大豆市场,而且进口大豆中转基因大豆占很高比例。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中国古称菽,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中国是大豆的故,主产地东北是世界上最适宜种大豆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大豆种植的黄金地带。大豆的病虫害较多,对大豆的正常生长危害很大,严重时减产损失率达30%以上。现将在昌图县大豆上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大豆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又称大豆黄萎病、火龙秧子,是大豆生产中流行性、毁灭性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寄生于大豆根上,直接危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大豆生产大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大豆消费大国。我省大豆以粒大、圆、质香、低胆固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大豆制品更是传统食品。按大豆品种种皮的颜色和粒形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褐大豆、大粒豆及小粒豆类,以黄大豆比较常见。特色大豆与大豆营养成分基本相同,但有其自己的特点。1、特色大豆的基本营养成分:1、1有利的营养成分:特色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达35%~45%,是植物中蛋白质质量和数量最佳的作物之一。特色大豆的脂肪含量为15%~20%。特色大豆含25%~30%的碳水化合物。特色大豆中各种B族维生素都比较高,例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含量是面粉的2倍以上。但是,干大豆中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全国种植大豆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玉米和水稻,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严重下滑。针对当前大豆的紧张局面,通过选用合适的品种,配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大豆产量、降低成本,维持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势在必行。文中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大豆贸易月度数据,采用季节调整、单位根检验等方法,研究美国大豆加工量(主要指压榨量)、出口量及其库存量与我国大豆进口量的关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当月净出口量与我国大豆当月进口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主要因为美国大豆净出口行为与我国大豆进口行为存在一定的时滞,滞后2期的美国大豆净出口量增加1 t,可导致2个月后我国大豆进口量增加0.24 t;美国大豆压榨量与我国大豆进口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因为各国大豆压榨需求存在一定的同步性,且其对我国大豆进口也存在一定时滞性。美国大豆及其豆制品的库存量会限制美国大豆出口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大豆进口。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大豆的发源地,有5000年栽培历史,国产大豆品种占世界大豆品种的97%以上。国产大豆是全世界最好的大豆,与转基因大豆相比,没有任何安全隐患。然而,国产大豆的种植量和产量逐渐减少的尴尬正困扰着大豆产业。与此同时,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却在中国市场上风生水起。保护民族大豆产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行动,收复中国大豆失地之战已经打响。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滑。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专用大豆品种,研究和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调整大豆加工产业结构,建立动态大豆补贴政策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必须发展规模化种植,稳定大豆面积,实现大豆可持续发展。这是大豆业内专家在4月23日第一届中国一国际可持续大豆发展研讨会上提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针对目前中国大豆产业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作为大豆发源地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七台河地区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全国种植大豆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玉米和水稻,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严重下滑。针对当前大豆的紧张局面,通过选用适宜的品种,配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大豆产量、降低成本,维持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势在必行。文中主要从良种选择、精耕细作、综合防控、大豆收获等方面对七台河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腐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虎林市大豆种植面积为40万亩。大豆根腐病是虎林市大豆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制约着我市的大豆生产,不仅可导致大豆减产,常年可使我市大豆减产13.7%左右,而且还造成大豆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大豆原产国,我国栽培大豆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大豆曾经享誉世界,可以说,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大豆市场遭遇剧烈波动,进口大豆的数量迅速增加,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与此同时,前不久农业部批准3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国外大豆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大豆市场,国产大豆究竟能否守住最后的壁垒?我国的大豆产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大豆出口基地,然而近年来,大豆病虫害有明显的加重趋势,大豆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如果不进行综合防治,就会影响我国大豆的稳产稳收。因此,本文主要从大豆病虫害的为害症状、防治方法着手,对我国常见的大豆病虫害进行分析。一、我国常见的大豆虫害我国常见的大豆虫害有30余种,如:大豆潜根蝇、大豆蚜虫、蓟马、大豆二条叶甲、大豆四星叶甲、圆跳虫、苜蓿夜蛾、烟夜蛾、尺蠖蛾类、灯蛾类、毒蛾类、草地螟、卷叶螟、大  相似文献   

15.
大豆作为我国北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北方大豆的产量,而且种植技术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大豆种植技术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大豆的产量。因此,要加强对大豆种植技术的重视,提高大豆的产量。为此,本文主要从大豆生产的意义,影响大豆产量、质量的因素,北方大豆种植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为大豆种植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油料及饲用等多用途作物,但是由于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生产加工比较落后及受国外大豆的冲击,影响了大豆种植户的积极性,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因此,调整大豆种植结构、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发展大豆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和虫害主要是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容易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在每年的大豆种植中,尤其是重迎茬大豆地块必须做好上述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大豆重迎茬现状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适于发展高油大豆,也是我国高油大豆优势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东北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辽宁大豆产业的发展,大豆面积逐年增加,使大豆重迎茬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重迎茬问题已成为影响辽宁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大豆重迎茬原因的分析,找出其对大豆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的影响因素,提出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控制技术,使重茬大豆少减产或不减产,使迎茬大豆不减产或增产。  相似文献   

19.
大豆作为黑龙江省的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受到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大豆生产面积逐年缩减。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推广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可以显著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5—70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综合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赵寅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5):150-151,159
大豆作为重要的作物和工业原料,市场需求较大,其中非转基因大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着诸多问题,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结合富裕县大豆产业生产现状,分析了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大豆种植面积逐渐下滑、收益逐年下降,提出了今后发展富裕县大豆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以满足大豆食品的需求,为促进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