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西赣江是我国长江鲥鱼目前最大的产卵场。继1964年我所在赣江进行了鲥鱼生物学测定及产卵场的初步调查之后,我们于1973-1975年又对该江鲥鱼产卵场进行了复查。本文根据这次调查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2.
长江鲥鱼繁殖生态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1986年6~9月在江西省赣江峡江江段及鄱阳湖北部地区对长江鲥鱼繁殖生态的调查结果。峡江鲥鱼产卵场范围因进入产卵场亲鱼数量的减少而缩小,鄱阳湖松门山一带索饵场的幼鲥鱼已绝迹,新池、湖口一带的幼鲥鱼致量也大幅度下降,幼鲥鱼出湖高峰期的数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长江鲥鱼资源现状和衰退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长江鲥鱼产卵场的试捕和幼鲥鱼的监测,表明从1987年开始长江鲥鱼产卵场和索饵场对鲥鱼亲体和幼鱼实行保护措施后,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控制,原有赣江峡江鲥鱼产卵场的产卵规模已不复存在,分析了危及长江鲥鱼资源衰退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鲥鱼(Macrura reeuesii)是我国名贵的经济鱼类之一,每年春夏之交进入西江、钱塘江、长江作生殖洄游,仅长江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300万斤。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及水利工程的兴建,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亲鲥鱼的捕捞过度,幼鱼的滥捕,造成了鲥鱼资源日渐衰退。这一问题已引起水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保护鲥鱼资源,开展鲥鱼人工繁殖的研究日趋迫切。早在1958~1963年,陆桂等在钱塘江进行了鲥鱼人工授精,孵化及仔鲥的培育研究。197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在调查赣江鲥鱼产卵场时也进行了鲥鱼人工授精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鲥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在江西省峡江县赣江鲥鱼产卵场人工授精后鲥鱼卵的胚胎发育及仔稚鱼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报导江西省赣江鲥鱼产卵场江段鲥鱼生殖群体生物学的测定和解剖,并描述其形态特征和性腺发育成熟等情况。鲥鱼[Macrura reevsii(Richardson)]属鲱形目、鲱科、鲥属、为溯河性鱼类,每年一度由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在长江形成渔讯。长江鲥鱼产量1974年曾达157.5万公斤,由于近十多年来工业排污和水利设施以及围湖造田、酷渔滥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鲥鱼产量每况愈下,到1986年止,长江鲥鱼捕获量只有1万公斤。赣江鲥鱼产量也由历史上最高产量12328公斤降到1986年的249.5公斤。关于鲥鱼生物学方面的调查测定,前人巳有过研究,见参考文献(1)、(2)、(3)、(4),但上述的测定与描述仅在生态因子,自然繁殖及人工繁殖方面的探索,而在生物学方面的测定尚无完整的描述和统计。到1971年以后鲥鱼攻关小组的方向还在人工繁殖及养殖试验方面的研究,由于受财力、人力、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有关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得较少,所以至今仍在探索之中。1986年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根据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下达的课题精神,在进行鲥鱼人工繁殖试验的同时,有目的地对亲鲥生殖群体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整理。这次共测定试验材料192尾,旨在取得更有代表性的数据,以便对鲥鱼有一个较全面、完整的描述。同时,本文还对赣江鲥鱼产卵场亲鲥的生长发育历年来的变化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素享盛名的鲥鱼资源已经严重衰退。1984年产量仅11.4万斤,只相当于最高年份1974年315万斤的3.6%,鲥鱼最大产卵场赣江的峡江江段1985年仅产一千斤、折合400尾鱼,产量急剧下降,资源濒危。近年来,有关水产  相似文献   

8.
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7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215粒,仔鱼12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 粒,鱼苗径流量2.82×10^8 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 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 粒,鱼苗径流量0.04×10^8 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 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argentea)、鳊(Parabramis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新调查到一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长江鲥鱼、中华绒螯蟹的资源逐年衰退,为了加强长江鲥鱼、中华绒螯蟹的保护,作者从4月份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获悉: (一)从1987年起,对入江上溯的鲥鱼亲鱼禁捕三年,江西省新干到吉安江段的鲥鱼主要产卵场,每年6月1日至7月31日禁捕。每年秋季,在江西鄱阳湖湖口,幼鲥鱼出湖下江高峰期实行禁渔,禁渔不得少于10天。同时还要调整作业、改革网具,划  相似文献   

10.
长江鲥鱼禁捕(1987—1989)效果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7~1989年禁捕期间长江鲥鱼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鲥鱼资源下降的趋势出现缓和,三年鲥鱼禁捕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长江鲥鱼资源濒临枯竭的现状仍无改变,建议渔政部门加强对降海洄游幼鲥鱼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峡江位于江西省中部,土地面积1287.43平方公里,人口17.62万,其中农业人口13.21万,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共有水域面积8295.53公顷,其中赣江、沂江河等捕捞水面5728.87公顷。赣江峡江段是我县重要的淡水渔业捕捞场所和我国四大家鱼、鳡、鲥鱼等鱼类的主要产卵场所。赣江峡江段沿江地带地势低洼,水域辽阔,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据考察,  相似文献   

12.
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资源濒危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在安徽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江段进行了为期25 d的调查捕捞,共作业124船次,累计捕捞时间462 h,跟随刀鱼渔船出江捕捞310次,未捕到鲥鱼(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2年共走访资深渔民230人次,结果表明,自1994年以来,安徽江段未曾有捕到鲥鱼的音讯.资料显示,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组织渔民在峡江产卵场内进行试捕,共作业21 d,累计捕捞时间414.5 h,总作业93船次,结果未能捕捞鲥鱼.长江鲥鱼资源已成濒危状态,原因主要是鲥鱼亲体捕捞过度、鲥鱼幼体受到损害、水域环境污染、水文条件的影响,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渔政专家通过调查研究,最近详细分析了长江鲥鱼资源衰退原因和提出保护对策。七十年代以前,长江鲥鱼平均生产量在30~50万kg,1974年曾高达157.5万kg,七十年代后期鲥鱼资源急剧衰退,到了1986年其产量仅为1.2万 kg。  相似文献   

14.
周辉明  方春林  傅培峰 《水产科技情报》2015,42(3):140-141, 145
为了解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现实情况,于2014年5~7月,通过实地走访渔民、现场GPS定位并查询历史资料,对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利用ArcMap软件绘制和计算了刀鲚产卵场的分布和面积,建立了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动态数据库,旨在为鄱阳湖名贵鱼类资源保护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首次报道长江云鲥(Macrurailisha),并对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性和摄食器官、年龄及生长作了描述。对云鲥亲鱼的溯河产卵季节,幼云鲥降河入海原因及幼轮与第一年轮的区别作了讨论。标本存放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我国许多科研单位曾对长江水系的鲥鱼生物学及部分产卵场进行了调查,历来记载只有鲥(Macrura reevesii),而对溯入长江产卵的云鲥(Macrura ilisha)却未曾有过文献记载。1979年7月中下旬,我所在江西湖口县凰村公社新沟一带用聚乙烯网布(1时20目)  相似文献   

16.
国外简讯     
日本鳗鲡的产卵场被确认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中由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冢本胜巳副教授领导的日本鳗鲡产卵场调查小组,于1991年6~7月间在菲律宾东部太平洋上捕到不少10mm大小的柳叶鳗,他们确认日本鳗鲡的产卵场在14~16°N137°E。东京大学自7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调查。前四次调查均在1986年以前,共捕到77尾体长为40~50mm的柳叶鳗,推测这样大小的柳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99年9月24,28日对呼玛河中游至下游的大麻哈鱼产卵场水化学,浮游生物,鱼类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水产学报》1981,5(4):361-367
三十年来,淮河流域兴建了大批水库和闸坝,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水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报道了对变化后淮河青、草、鲢、鳙、鳊、秦鱼类产卵场所进行的调查;对鱼卵、鱼苗的流量和成色,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及变迁情况,产卵场的环境和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作了介绍。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淮河径流调节后家鱼产卵场依然存在而且分布广泛,特别是蚌埠闸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对淮河、洪泽湖及运河以西各个湖泊经济鱼类的资源补充起了一定作用。为了保护资源,本文提出应对蚌埠闸、老铁桥下和信家湾——王咀子三处的产卵场规定禁渔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第二次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82年我们经调查证实了葛洲坝下有中华鲟产卵繁殖。但自然产卵对坝下中华鲟(下简称鲟鱼)资源有多大影响,尚未得到肯定性结论。为了正确评论坝下产卵场的效果,需弄清坝下鲟鱼成熟比例、产卵亲鲟群体大小、产卵量、产卵场范围、敌害鱼类危害程度等情况,并与大坝截流前天然产卵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认识坝下产卵场的  相似文献   

20.
鲥鱼肉质细嫩,含脂量高,据测为18%~21.7%,加上体型优美(长椭圆形),通体被闪闪银色圆鳞,堪称鱼中“极品”。鲥鱼在我国有三个分布区,一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二为珠江(西江)分布区,三为钱塘江分布区。但以长江中下游分布区的群体数量为最大。每年的5月上旬至6、7月份,是长江鲥鱼的汛期,由于它定时而来,故称鲥(时)鱼。在珠江流域农历三月鲥鱼就会出现了,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三来”。原中央水产部长江水产研究所(南京)在1962年对长江鲥鱼作第一次大规模调查,笔者参加了此次活动。那时鲥鱼产量还是很高的,如江苏省1960年的鲥鱼产量为35.4万千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