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青海省大通牛场培育的野牦牛为父本,甘肃省肃南县天然放牧饲养的肃南牦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肃南牦牛导入野牦牛杂交改良,其后代体重、体格和产肉性能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  相似文献   

2.
刘发军 《当代畜牧》2013,(24):34-36
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自培育成功以来,对改良提高家牦牛的生产速度、体重、产肉、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遏止牦牛的退化,增加牦牛的抗逆性及生活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笔者结合目前牦牛生产现状,就大力推广大通牦牛进行家牦牛改良复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效果,于2012年11月对天峻县龙门乡18月龄野血牦牛、高原型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比较。结果 1/2野血牦牛屠宰前体重比同等饲管条件下家牦牛重18.84kg,胴体重前者较后者重17.51kg,龙门乡1/2野血牦牛的体重和胴体重均大于龙门乡高原型牦牛、大通牦牛、青藏高原型牦牛、羌塘型牦牛,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野牦牛是复壮家牦牛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肃南牦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揭示其遗传特性,选取12头(公母各半)4岁放牧肃南牦牛进行屠宰试验和肉品质分析,并与文献中已报道的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雪多牦牛、环湖牦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肃南牦牛的活重和胴体重均高于环湖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屠宰率高于查乌拉牦牛和环湖牦牛,净肉率高于甘南牦牛和环湖牦牛,熟肉率高...  相似文献   

5.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6.
大通牦牛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培育成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本文通过全面综述大通牦牛的种质特点及其资源推广利用情况,客观的评价了大通牦牛对牦牛改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4个牦牛品种的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麦洼、九龙、大通和天祝白牦牛等4个牦牛品种共124头牦牛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每个RAPD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在18~33个,且所有品种均表现多态,标记多态频率平均为38.63%,检测片断大小在0.25~5 kb之间;②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牦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0),结果显示九龙、麦洼、大通、天祝白牦牛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11、0.262、0.252和0.216;③采用Rogers遗传距离公式分析4个牦牛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R)结果:天祝白牦牛与九龙牦牛遗传距离最大(0.0414),与大通牦牛的距离最小(0.0383);④根据DR值,将4个牦牛品种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与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  相似文献   

8.
牦牛品种的AFLP分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AFLP引物组合共获得156个片段,其中98个为多态性标记,标记多态频率为34.8%~54.65%,平均每对引物可获得17.57条带。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大通牦牛、天祝白牦牛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68、0.251、0.160、0.130,九龙牦牛最大,麦洼牦牛次之,天祝白牦牛最小。用Rogers遗传距离公式分析得到4个牦牛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R,天祝白牦牛与九龙牦牛遗传距离最大(0.028 2),天祝白牦牛与大通牦牛的距离最小(0.025 3)。根据DR值,将4个牦牛品种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高寒牧区优势畜种--牦牛的种质特性,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为试验基点,探讨了在完全放牧条件下,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实际称重,采集循环血样,分析了血液17种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在分子标记层次,以欧洲15个普通牛品种的有关资料为参照,比较研究了大通牦牛群体、甘南牦牛群体和3头野牦牛的13种微卫星座位的变异,揭示了大通牦牛群体遗传结构,为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四)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微卫星变异的比较研究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动物遗传学会(ISAG-FAO)推荐的13种普通牛种的微卫星标记、以已分型的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的相应资料作参照,研究了大通牦牛(青海环湖型)、甘南牦牛(青藏高原型)和3头野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牦牛的全部13种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或多或少与普通牛相应座位的等位基因分布发生重叠,说明两牛种在上述座位的侧翼碱基序列是较为保守的.与普通牛相比,两个牦牛群体的所有座位同样显示了高度多态性.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的范围为4~8个,平均5.462个,略低于普通牛平均数6.515个,可能与对普通牛微卫星的选择有关.在两个牦牛群体间,等位基因片段范围、高频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等非常相似.两个牦牛群体的观察基因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39和0.665,与其无偏期望基因杂合度平均值0.676和0.651相近.除HEL5(2个群体类型)和BM1824(环湖型)座位外,其余座位皆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两个牦牛群体的Nei's标准遗传距离Ds等于0.032 4,这一数值甚至比15个欧洲普通牛品种中最小的两个品种的标准遗传距离Ds(0.0662)还小一半.在检测的13个座位中,3头野牦牛共发现42个等位基因,野牦牛的等位基因在大通牦牛群体中平均有92.1%的分布,在甘南牦牛群体中有84.7%的分布.上述结果表明,核基因组微卫星层次的遗传变异比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更丰富.牦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反映了现在的家牦牛,依然是一个培育程度很低的"自然群体",牦牛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遗传变异较为保守,频繁的基因交流、较大的畜群规模和随机交配方式,能使群体产生遗传差异的漂变作用难以发挥,是导致牦牛群体间遗传结构较为相近,遗传距离较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3个微卫星座位的研究分析,足以揭示出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牦牛是玛沁县东倾沟乡最主要的畜种之一,在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选育和生产管理方式的落后,加之草原退化,牦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有所降低。为遏制牦牛退化,探索在现有条件下牦牛改良的有效方法,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组1992—1993年在东倾沟乡用野血牦牛冻精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两年共繁育1/2野血牦牛37头,其中公20头,母17头。所繁育的野血后代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深受牧民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1.
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1999年对青海果洛家牦牛产乳性能、带犊、不带犊对母牛生长发育的影响、初生和1岁牦牛产肉性能及生长发育规律等生产性能综合研究,证实了导入野血公牦牛与当地家牦牛交配,可充分发挥野血牦牛耐粗饲、耐寒、生长发育快的优势,是一条在现行畜牧业体制下复壮家牦牛的简便措施。通过该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现状的评估,将为牦牛杂交改良、本品种选育、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科学利用野牦牛资源,通过给家牦牛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培育出了“青海大通牦牛”这一牦牛新品种,为我国牦牛杂交育种和改良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物技术在牦牛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在牦牛杂交改良( 利用黑白花牛冻精冷配家牦牛) 、野牦牛驯化及人工采精、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牦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阐述了动物生物技术在牦牛的人工授精、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体外受精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这些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牦牛的生产性能大为提高,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培育成的新品种牦牛,其父本是青藏高原上的纯种野牦公牛,母系是大通种牛场的适龄家牦母牛经杂交而成的,因而得名“大通牦牛”,大通牦牛继承了父本的剽悍高大,母系的健壮、结实。现存栏大通牦牛两万多头,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产肉性能高,肉品质、繁育性能好,遗传稳定,外貌体型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5.
柴荣 《兽医导刊》2020,(2):188-188
牦牛肉品质高,市场消费潜力大,备受消费者喜爱.当前,牦牛养殖数量逐年攀升,但是品种改良跟进不到位,而影响到本地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由此而展开论述,以"大通牦牛品种的选育及改良"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牦牛品种改良思路,阐述其改良过程注意的事项,希望为进一步做好大通牦牛品种的选育及改良,实现预期的养殖高经济收益回报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高原地区4个不同地方牦牛品种IGF-1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采用PCR-SSCP分析了牦牛IGF-1基因在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及培育品种大通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IGF-1基因的第1外显子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第2外显子在4个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A等位基因为4个牦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布较高。在4个品种中,天祝白牦牛AA基因型频率最高,达到0.8559,而大通牦牛、甘南牦牛和青海高原牦牛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8333、0.6970和0.5689。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甘南牦牛基因和基因型相近,其它牦牛群体之间基因和基因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试验旨在对肃南牦牛进行群体遗传结构、选择信号分析和连续纯合片段(ROH)检测,挖掘肃南牦牛的种质特性相关基因。【方法】选择肃南牦牛、巴州牦牛、斯布牦牛、九龙牦牛和天祝白牦牛5个牦牛品种共计48头牦牛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采用基因组变异检测流程(GATK)获得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进行下游分析;对5个牦牛品种的基因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祖先成分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以确定其群体结构;对5个牦牛群体进行ROH检测以及近交系数计算;采用综合单倍型评分(iHS)方法筛选共有高频ROH区域内受选择位点。【结果】5个牦牛品种共鉴定出15 092 883个SNPs,主要分布于内含子区域。亲缘关系计算结果显示,所有个体均不存在三代以内亲缘关系,满足后续分析要求。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牦牛品种可以显著地分为5个类群,其中肃南牦牛群体内遗传变异较小。群体结构分析显示,肃南牦牛包含其他4种牦牛祖先成分,其中天祝白牦牛祖先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大。ROH分析显示,5个牦牛品种共检测到8 426个ROHs片段,其中高频ROH区域421个。相比于其他4个牦牛品种,肃南牦牛的ROH片段总长度和数目最多,具有较高的连锁程度,其近交系数远大于其他牦牛群体。在肃南牦牛高频ROH区域上注释得到465个候选基因,主要富集到与机体发育、大脑形态形成、脂肪氧化相关的通路,包括胚胎骨骼系统形态发生、前后模式规范、甲状腺发育通路和Hippo通路,其中与胚胎发育及组织分化过程相关的基因有同源框A3(HOXA3)、HOXA5、HOXD3,与肉品质相关的基因有花生四烯酸12B (ALOX12B)、ALOX15BALOXE3,与中脑发育相关的基因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在7号染色体1个高频ROH区域中(Chr7:12 661 870-13 045 935)鉴定到3个共享基因(核内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K (HNRNPK)、驱动蛋白27(KIF27)、G激酶锚定蛋白1(GKAP1))与牦牛共有的高原适应性有关。对共有高频ROH区域内的位点进行iHS分析,鉴定到的受选择基因主要与抗病性、内质网分泌蛋白加工及细胞周期调节相关,包括N-α乙酰转移酶25(NAA25)、内质网分子伴侣29(ERP29)、跨膜蛋白16(TMEM116)、TRAF型锌指结构域蛋白1(TRAFD1)、HECT结构域E3泛素连接酶4(HECTD4)基因。【结论】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系统评估肃南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背景,鉴定了肃南牦牛ROH区域内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并重点挖掘了与其他牦牛品种共享高频ROH区域内的受选择基因,为肃南牦牛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牦牛改良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主要措施,大通牦牛是我国引入野牦牛血液培育的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一定的外血导入,可以有效防止目前牦牛近亲繁殖,生产性能下降的问题.[方法]用1/4野血大通牦牛种公牛与当地母牦牛进行本交,对其杂一代的生长发育,适应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种一代5月龄牦牛犊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同龄当地牦牛高4.28 kg、4.97 cm、5.93 cm、4.49 cm,差异显著(P<0.01).[结论]说明用1/4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后代适应性强,加快了牦牛后代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牦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起各方的注意,肃南牦牛作为珍贵的牦牛地方类群,也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畜牧部门的重视。分析肃南牦牛的放牧管理现状,有效解决肃南牦牛冬春乏弱死亡,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缓解草畜矛盾,不断提升生态、生产水平,就必须加大饲草料供给、建立草地放牧兼补饲制度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用科学的饲牧管理方式保护牧区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实现牧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野牦牛体格粗壮高大,体躯发育良好,具有比家牦牛更强的耐寒抗逆特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资源。由于野牦牛的这些优良生物学特性,目前正受到广泛重视。今年我县为了更新复壮家牦牛,提高群体牦牛体格,增加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于2005年9月从青海省大通县牛场引进15头1/4野血公牦牛投放到脑山、高寒地带,并与家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繁殖一定数量的含野牦牛血液的后裔,并培育作为今后的种用。1材料与方法从青海大通牛场选取2岁的1/4野血公牦牛15头,体格健壮并进行过五号苗、出败苗、炭疽苗等防疫注射。试验群来自我县的道帏(18头)、白庄(15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