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2004年秋季北部冬麦区的夏玉米成熟偏晚.致使冬小麦比常年迟播4~5天.部分麦田个体生长较差。表现为主茎叶片小、单株分蘖和次生根少.不易形成冬前壮苗。然而,也存在有利情况:土壤墒情适宜、氮磷搭配且底肥足、机耕机播面积大、播种质量好:大部分麦田灌了冬水;  相似文献   

2.
一、冬前麦田管理中的几个问题(一)部分地块墒情不足小麦播种期有效降水量普遍偏少,多数小麦要浇底墒水或出苗水。若种麦后仍以晴好天气为主,旱情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部分未浇水的小麦地块墒情会严重不足。(二)部分地块有缺苗断垄现象由于麦播期无有效降水或有效降水量偏少,部分地块会出现墒情较差、缺苗断垄现象。(三)部分地块苗情较弱由于现在小麦秸秆还田面积较大,加之部分旋耕地块耙压不实、土壤暄松,小麦播种偏深,出苗后中茎较长。  相似文献   

3.
<正>春季是小麦生长发育和苗情转化的重要时期,春季田间管理好坏会直接影响夏粮生产。笔者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肥城市春季小麦管理关键技术,供种植户参考。2022年秋种,全市小麦足墒播种面积大,播种质量高,当前苗情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10月上旬肥城市降水偏多,有些地块土壤过湿,前茬作物腾茬较慢,小麦播种偏晚;二是部分地块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整地质量较差,田间坷垃较多,出苗质量差,有缺苗断垄现象;三是个别地块播种偏早,播量偏大,有旺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1998年秋季干旱较重,尤其是北部冬麦区,所以,在种麦前一般都浇了底墒水,或种麦后浇"蒙头水",出苗齐全.但出苗后,阴天多,日照少,加之气温偏高,造成旺长现象.10月10日以前播种的小麦,一般都带蘖过冬,以致分蘖过多,群体过大.因此,加强麦田早春管理,严防小麦遭受冻害和倒伏,是夺取今年小麦丰产的关键.根据目前苗情和气候特点,提供以下几点麦田管理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 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2004年冬小麦秋种期间气温较高,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麦苗生长发育,大部分小麦基本带蘖越冬,群体较为适宜。另有部分麦田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是播种偏早麦田出现旺长现象,且群体偏大;二是播种偏晚的土里捂麦田。因此,小麦春季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合理调控群体,矮化防倒,主攻穗粒重,提高小麦品质。根据不同麦田,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的主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甘薯、棉花、夏大豆等晚熟作物的茬口播种小麦,是扩大小麦面积,提高小麦总产的一条成熟经验.但由于这部分麦田错过了播种适期,晚播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积温不足;加之这些晚茬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大.致使这部分麦田的小麦前期生长发育不良,成穗率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低产田".多年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表明,晚茬小麦只要过好种植这一关,仍能达到667米2产500~600千克的产量.总结各地的经验,种好晚茬小麦的关键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麦春季管理是夺取夏粮丰收的关键。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呢?总的原则是:根据苗情,分类管理。一、小麦生长存在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2004年秋季墒情好,多数农民播种小麦时间在适播期的上限,甚至更早,如有的农民在9月底10月5号前麦播结束,加之入冬后到冬至前,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因而造成小麦旺长,尤其是播种密度大的小麦,旺长现象更为突出;而部分晚茬小麦,播期在10月底,这部分小麦长势偏弱,形成两个极端现象。二、小麦春季管理建议1、及时中耕除草,增温保墒(1)旺长麦田的中耕旺长麦田,指的是播种过早、播量又大、造成群体过大(667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红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的虫害,其虫体小,隐蔽性强,普查难度大,整个危害过程不易被人们发现,致使小麦收获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自1986年在我市开始发生以来,面积逐年扩大,受害面积达10万亩以上。据300多块麦田调查,有40%的地块不同程度地受到麦红吸浆虫的危害、受害麦田平均虫穗率为3%~10%。受害轻的地块每穗有虫量2.1头,重的地块每穗就达20头以上,严重影响着农民利益。1994年全市小麦因麦红吸浆虫  相似文献   

9.
《河北农业》2006,(12):4-4
入秋以来,我省持续干旱少雨,主产麦区基本无有效降水,致使全省1000多万亩抢墒播种的麦田受旱严重,需及时抢浇补墒水;有140多万亩麦田因旱出苗不全,需查苗补苗;部分造墒播种麦田也开始出现旱情。同时,进入10月份以来,我省气温持续偏高,部分麦田出现旺长趋势,对小麦安全越冬和夺取明年丰收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绝大多数麦田出苗整齐、苗全、苗匀,麦苗长势正常。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块播量仍偏大,基本苗较多。二是有些地方农民急于外出务工,抢墒播种,播期偏早。三是少部分麦田因整地质量差,欠墒播种,出苗率低,有缺苗断垄现象。四是部分晚播麦田的麦苗还是单根独苗,无法形成壮苗,不利于安全越冬。11~12月小麦处于分蘖期,是形成壮苗的重要阶段。根据目前小麦苗情特点,要科学  相似文献   

11.
1春小麦播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棉花播种面积持续扩大,为了保证粮食播种面积必须对部分棉花地块进行倒茬播种春麦。但是,播种春小麦的地块中,基本能保证冬灌的面积约占70%,未冬灌面积占30%;其中冬灌地块中有30%整好待播,大约70%没有整地,这将直接影响到春小麦适时播种。  相似文献   

12.
<正>1小麦播种特点2014年衡水市计划播种小麦面积400万亩左右,截止到目前,全市播种已基本结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小麦播期不集中。由于今年夏玉米生育时期差异较大,收获时间不一,加之部分地块造墒影响,自10月7日陆续进入小麦播种期,目前已基本结束,小麦播期不集中,日播种进度缓慢,大部分地块播期比去年晚5~7d。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和小麦良种的频繁调运,以及农民防病意识淡薄、带病种子自留互换等原因,造成小麦全蚀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日趋加重。2008年大名县个别地块发生较严重,特别是大名镇升斗铺村,面积达500亩以上,一般每亩减产3成,严重地块达6成以上。2008年秋季播种时该村采用禾菌拌种及土壤处理等措施,2009年小麦生长后期与上年度比较,发生程度严重的地块明显减轻,发生时间向后推迟,防效达90%以上,实践证明禾菌是防治全蚀病有效药剂。小麦即将播种,望广大群众在防治上要早动手。  相似文献   

14.
随着阿瓦提县林果面积的增加,果麦间作面积逐年增多,由于田间肥水间作管理的因素,致使麦田杂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比较严重。在防治中一般采取春季防治,但有人提出秋季防控效果好,为进一步验证麦田杂草春季和秋季防除效果,在2011-2013年,开展了春季及秋季防治对比试验,主要开展了以防除播娘蒿、灰藜、刺儿菜、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或混合发生的田块试验;以稗草、看麦娘、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或混生的田块试验:以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田块试验,为我县今后开展小麦杂草防除提供技术依托。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豫西南地区小麦在天气较为有利的条件下,于10月下旬大面积播种结束,属于适时偏早播种。小麦即将进入越冬期,为切实做好冬前麦田管理工作,确保小麦实现大面积壮苗安全越冬,为争取明年夏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特提出以下管理技术意见。1麦田苗情1.1今年小麦在适期偏早播种,墒情充足条件下,加之入冬以来天气较暖,麦田苗情总体生长偏旺。按经验分析,冻前麦田苗情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明显偏  相似文献   

16.
近年稻田套播种麦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晚粳地区更有逐渐取代其它种麦方式的趋势.1992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推广套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因此套播麦将得到更快发展.然而套播麦这—种植方式有利也有弊,只有正确掌握才能获得好的效果.为此,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及部分研究结果提出与大家共同讨论.一、套播种麦的优点1.解决了晚粳地区养老稻与适期种麦的农时矛盾.稻麦两熟地区晚粳收获与种麦适期基本重叠,生产上很难做到水稻早停水早收割.而套播种麦既能保证小麦适期播种,又不影响养老稻,可以达到两全其美.  相似文献   

17.
晋中地区小麦黑穗病近年有流行趋势,个别地块发病率达37.6%,严重威胁小麦生产。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和带菌种子;复播麦田增加,小麦播期不断推后。主要防治对策是培育多抗品种,留种田和大田都要进行种子处理,以减少发病,对复播小麦的前茬作物采取措施,提早成熟,以保证小麦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山西、陕西和河南豫西等地的调查,2004年7~9月降雨量较多,旱地土壤底墒好,大部分小麦适期播种,加之12月下旬和进入2月份以来,几次降雨降雪过程,旱地小麦苗情长势普遍好于往年,尤其是地膜覆盖麦田。目前一、二类苗情面积占到旱地麦田的80%以上,麦田群体合理,生长健壮。但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冬前气温偏高持续到12月中旬,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由于冬春季气候干旱,没有有效降水,沧州市及黑龙港流域有些管理跟不上的冬小麦田,返青前出现了死苗现象,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地块达50%以上。2011年3月20日,我们对不同类型的麦田进行调查,结果是整地播种质量好的地块,无论是否浇过冻水,根系都生长良好,没有死苗现象;而整地播种质量较差且没有浇过冻水的的麦田,地上叶片大部分干枯死亡,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南阳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由于遭遇灾害天气造成秋作物晚收、晚茬(红薯、棉花等)秋作物收获较晚以及播种期出现干旱、雨涝等不利情况等原因,致使每年南阳市都有一定面积的晚播小麦。为了探索晚播小麦在南阳市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形成特点,研究救灾应对措施,2011~2012、2012~2013年南阳市连续两年安排进行了弱春性品种为主的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晚播试验,从试验结果情况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麦晚播只要技术措施和管理跟得上,在不影响南阳市下茬秋作物在适期内播种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不错产量。因此,2013~2014年在前两年开展小麦品种晚播试验经验的基础上,组装出晚播小麦综合配套技术,继续开展了小麦晚播试验,现将今年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