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河套’蜜瓜果实为试材,通过内源检测和外源温育方法,研究果实发育期间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以及脱落酸对果实成熟的影响。结果显示:果实发育前期生长素和玉米素含量较高;进入缓慢生长期后赤霉素含量逐渐升高;脱落酸含量则在果实成熟期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进一步研究脱落酸对果实成熟期间糖分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脱落酸温育处理后果实圆片蔗糖合成酶活性大幅提高,转化酶活性被显著抑制,相应地果实圆片蔗糖含量增加,葡萄糖含量下降。综合分析认为,生长素、玉米素和赤霉素与果实发育前期细胞分裂、膨大有关;脱落酸对启动果实成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调节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来调节果实蔗糖积累,并促进果实向成熟品质转化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冠果落果与内源脱落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冠果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出现两次落果高潮,脱落果实大约分别为雌花的75%和15%.本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了两次落果期间不同状态果实的内源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幼果期,脱落幼果脱落酸含量为不脱落幼果的2—9倍;果实膨大期停止生长的果实脱落酸含量为正常生长果实的1.1—1.8倍.可见,果实中高的内源脱落酸含量是引起文冠果脱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越冬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性和春性基因型小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脱落酸水平在抗寒性较强的冬性品种中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品种,赤霉素则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中含量较高;抗寒性强的品种的生长素在冬前较高;春性品种中的细胞分裂素水平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认为上述4种植物内源激素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抗寒能力有关。此外,植物内源激素的活跃变化反应了小麦在越冬期间仍保持较强的生理代谢能力,并未因低温而停止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下中华芦荟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测定了干旱条件下中华芦荟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 s)和脱落酸(ABA)等3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研究了这些内源激素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中华芦荟叶片和根内ZR s和GA3的含量降低,ABA含量升高;干旱越严重,ZR s和GA3的含量就越低,ABA含量则越高。  相似文献   

5.
绣球丁香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绣球丁香嫩枝扦插生根机理,建立高效的扦插繁殖技术体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生根过程中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玉米素(ZT) 4种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插穗生根过程中,IAA、ZT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而后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ABA含量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在愈伤组织形成期和不定根表达期达到最低值;GA3含量在整个生根过程中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仅在不定根表达期出现小幅度上升;相反,IAA/ABA比值基本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可见,较高含量的IAA、ZT及较高的IAA/ABA比值与扦插生根成正相关,而ABA和GA3与扦插生根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外源IAA、GA3和ABA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的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农15和山农8355为材料,研究外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对小麦分蘖发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外源IAA和GA3可抑制分蘖的发生,而外源ABA则仅减缓了分蘖发生速率。进一步分析外源激素对分蘖芽生长动态及分蘖节中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发现外源IAA和GA3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明显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外源IAA提高分蘖节中IAA含量和IAA/ZT比,抑制ZT含量的提高;外源GA3提高分蘖节中IAA含量、IAA/ZT比和ABA/ZT比,抑制ZT含量的提高;外源ABA提高分蘖节中ABA/ZT比,减缓了ZT含量的升高速率。相关性分析显示,分蘖芽的生长与ZT呈显著正相关,与IAA、IAA/ZT比和ABA/ZT比呈显著负相关,与GA3和ABA呈不显著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IAA和ZT在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外源激素主要通过影响内源IAA、ZT含量以及IAA/ZT比和ABA/ZT比来影响分蘖芽的生长,进而调控小麦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茶树赤霉素受体基因CsGID1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ID1作为赤霉素信号转导的受体,在赤霉素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在茶树中克隆到赤霉素受体基因GID1的cDNA全长,命名为CsGID1a (GenBank登录号为JX235369)。该基因全长1411 bp,开放阅读框1 023 bp,编码34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GID1a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38.53 kD,理论等电点为5.62;无信号肽位点,是非分泌性蛋白,具有1个跨膜区,基因被定位于细胞核内;CsGID1a氨基酸序列具有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家族蛋白的HGG、GXSXG功能域以及羧酸酯酶典型的三级结构;与其他物种的GID1相似性均在60%以上,与葡萄的相似性最大达87%、进化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浓度(1.0×10–5 mol L–1)GA3能够下调CsGID1a的表达,5 h内的表达呈下降趋势;随着越冬茶芽萌动进程,CsGID1a表达量逐渐降低,特别在3月初萌发以后变化较大,推测赤霉素及其受体基因可能与茶树越冬芽解休眠相关。  相似文献   

8.
杧果短截结果母枝蔗糖含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蔗糖在杧果花芽分化进程各阶段中的含量及作用,对正在进行花芽分化的杧果剪口叶、附近韧皮部及芽的蔗糖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剪口叶和附近韧皮部内蔗糖含量于短截当日最高,分别为43.16、45.89μg/g,剪口芽于3月2日达到最高(47.92μg/g);叶片、韧皮部和剪口芽分别于3月12日、3月7日和2月25日降至最低,分别为38.47、38.27、38.94μg/g;各检测部位平均含量分别为40.72、41.34、42.93μg/g。剪口叶、附近韧皮部和剪口芽内蔗糖未向此时的生长中心(花芽分化的剪口芽)输送,无明确的库-源流向性,表明杧果花芽分化与蔗糖相关性不强,或碳水化合物的物质运输主要形式不是蔗糖。剪口芽芽眼中心颜色于2月20日出现蜡黄迹象,25日向芽体四周扩散;3月2—7日,芽体逐渐膨大,蜡黄色加深、芽眼呈半透明状;3月7日后绿色逐渐增加,半透明状消失。  相似文献   

9.
抗冷与不抗冷水稻在低温期间叶片ABA与GA1水平变化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抗冷性强的东乡野生稻(东野)和对低温敏感的6225两个籼稻品种。发现稻苗的抗冷性与低温期间内源脱落酸(ABA)含量上升及赤霉素(GA1)含量下降均有密切关系。东野的抗冷性比6225强,可能是因为其内涵ABA、GA1水平对低温的响应比6225迅速,东野的ABA/GA1比值在低温24h时就已达到最大值,而6225直到低温120h才上升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H_2O_2对‘西伯利亚’百合小鳞茎生根发芽的影响和对内源激素含量的调节,分别用0、0.5%、3%、5%、10%5种不同浓度梯度的双氧水(H_2O_2水溶液)及0.5 mmol/L DMTU(外源H_2O_2抑制剂)处理百合鳞片生小鳞茎,种植30天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浓度梯度H_2O_2处理下的百合小鳞茎生根发芽效果最好;0.5 mmol/L DMTU(外源H_2O_2抑制剂)处理效果最不理想;在百合小鳞茎生根发芽过程中内源激素脱落酸(AB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对照明显,适宜浓度的外源H_2O_2对百合小鳞茎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乙酸、乙酸铜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500mg/L浓度的乙酸对黄瓜种子萌发安全,无不良影响。而-4000mg/L的乙酸铜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黄瓜种子发芽,且表现出一定的毒害。  相似文献   

12.
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脂CLA合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LA是一组18碳二烯酸结构和位置异构体的总称,反刍动物产品(尤其乳制品)中CLA含量丰富,是人类天然食物中CLA主要来源,是唯一具有抗癌作用的动物源脂肪酸,已成为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在此,从日粮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脂CLA的生物合成的影响及调节机理方面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大豆籽粒不同部位中的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子叶的脂肪酸成分与种子相似,胚中的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与种子和子叶的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含量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胚中的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子叶,胚中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低于子叶。  相似文献   

14.
巨大型蒲公英绿原酸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巨大型蒲公英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提法从蒲公英中提取绿原酸,以绿原酸的含量为指标,对提取工艺中的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乙醇浓度等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绿原酸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17,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60 ℃,提取时间1.5 h。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自主设计的集萃取、过滤和转移功能为一体的样品萃取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烟草中的吲哚乙酸和吲哚丙酸的分析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2.1×50 mm, 1.7 m)色谱柱,流动相为30%乙腈(0.01 mol/L的乙酸水溶液),样品经80%的甲醇高速匀浆萃取、MCI-GEL CHP 20 P反向树脂净化和过滤后,通过UPLC-FL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自主设计的样品萃取瓶可缩短前处理时间,吲哚乙酸在1.0~210 ng/m L、吲哚丙酸在1.0~240 ng/m L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吲哚乙酸、吲哚丙酸的检出限分别为0.20 ng/mL与0.25 ng/m L;在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90.5%~103.8%之间,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3.8%,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该方法能够满足烟草中吲哚乙酸和吲哚丙酸的快速、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利用固体平板和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三种有机酸和丙氨酸、酪氨酸、精氨酸三种氨基酸在不同浓度下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定各处理组的菌丝菌落直径、胞外蛋白含量、菌丝干重、胞内多糖、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还原糖含量等生长参数,结果表明,外源加入0.04%的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和精氨酸能够促进双孢蘑菇的生长,其中琥珀酸组的菌丝干重最高,比对照组增加了131%;精氨酸组的胞外蛋白含量最高,比对照组增加了151%;柠檬酸组的胞内多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值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1%和146%。但过高浓度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则抑制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水杨酸和脱落酸对低温下寒地冬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单独及组合处理对寒地冬小麦种子进行浸种,在低温(4℃)下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萌发指标,种子芽长和根长,芽和根鲜重及干重以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SA和ABA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一定浓度的SA和ABA浸种处理冬小麦的种子,可显著促进种子的萌发,并且,SA的抗寒效果比ABA更明显,二者配比组合(10-4 mol/L SA和10-5 mol/L ABA)具有最显著的缓解低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丁香酸和阿魏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黄13”大豆为材料,研究处理液浓度分别为100,200,300,500 mg/L的阿魏酸和丁香酸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化感物质不同浓度处理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能够产生显著的化感效应.4种浓度的阿魏酸处理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浓度为500mg/L的阿魏酸抑制效果最为显著.较低浓度(100,200,300mg/L)的丁香酸处理液对大豆种子发芽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却推迟了种子萌发,显著降低了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浓度为500mg/L的丁香酸显著抑制了大豆种子萌发.阿魏酸和丁香酸对大豆幼苗鲜重、根长、株高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4种处理浓度的阿魏酸和丁香酸均使大豆幼苗中的MDA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大豆幼苗下表皮气孔长度减小,打开的气孔个数减少,气孔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19.
苯甲酸、肉桂酸对西瓜幼根生长、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毒作用是导致西瓜连作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是利用已知的西瓜主要自毒物质—苯甲酸和肉桂酸,研究其对西瓜幼根的生长、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用苯甲酸、肉桂酸处理萌发的西瓜种子能显著影响西瓜幼根的生长。随着苯甲酸、肉桂酸处理浓度的增大,胚根长度变短。观察根尖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发现:苯甲酸、肉桂酸处理可导致根尖细胞的细胞核变形,核仁异常,细胞质稀疏,液泡增多、变大。苯甲酸对液泡的影响比肉桂酸大,而对核仁的影响,肉桂酸比苯甲酸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中国酸雨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了30多年来有关中国酸雨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成果。对中国酸雨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大气降水酸度分布和离子浓度特征。酸雨对农业生产影响方面主要包括酸雨对主要农作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酸雨的成因,探讨了减少酸雨危害的措施,指出了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