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方法对饲料中钙测定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别采用EDTA和高锰酸钾(KMnO4)法依次滴定干法分解的配合饲料分解液和新型催化剂法(双氧水催化法)分解的配合饲料分解液的钙含量,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EDTA滴定干法分解的饲料分解液的钙含量低于国标法,EDTA滴定的新型催化剂法分解的饲料分解液的钙含量低于国标法,国标法测的钙含量低于高锰酸钾滴定新型催化剂法分解的饲料分解液。ED-TA滴定的新型催化剂法分解的饲料分解液的方法与国标法的相关系数达99%,可以替代国标法。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草地凋落物层广泛存在着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为探究其混合分解对草地养分循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野外凋落物分解袋法,对晋北半干旱草地3种乡土植物本氏针茅、艾蒿和铁杆蒿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进行单独[新鲜凋落物(LFresh)、半分解凋落物(LAged)]或混合分解[新鲜凋落物与半分解凋落物1:1混合凋落物(LMix)],研究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对分解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物的干重剩余率随分解时间增加而降低。在分解335 d后,其交互作用强度最大,具体表现为:针茅混合凋落物和铁杆蒿混合凋落物的干重剩余率实测值分别比期望值低5.12%、4.68%,表现为协同效应,而艾蒿混合凋落物表现为加和效应。此外,针茅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可以促进N释放,抑制纤维素分解;铁杆蒿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可以促进C释放和木质素分解。研究表明,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可以改变分解速率,促进养分释放,从而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免耕及覆盖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定西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埋片法和平板表面涂抹法测定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研究不同覆盖及耕作制度下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次序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影响不大,免耕结合秸秆覆盖的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比传统耕作提高39.7%-95.2%,免耕结合地膜覆盖比传统耕作高出11.9%-79.0%,而纤维素分解强度在个别土层虽然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但是处理之间效果不显著。纤维素分解菌主要集中在表层,随着土层的加深纤维素分解菌数逐渐减少,纤维素分解强度由于水热条件、气候等因素的限制,在0-5 cm表层土中最小,总体表现出纤维素分解菌多的土壤表层,纤维素分解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4.
苜蓿青贮过程中蛋白的分解及抑制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郭旭生  周禾  刘桂霞 《草业科学》2005,22(11):46-50
苜蓿Medicago sativa在青贮过程中由于自身蛋白酶的作用使蛋白分解产生非蛋白氮(NPN)而造成的蛋白损失非常严重.介绍了苜蓿青贮时蛋白的分解机理、影响蛋白分解的因素和青贮时各种添加剂对蛋白分解的影响以及目前抑制苜蓿在青贮过程中蛋白分解的研究动态,并提出了今后研究苜蓿青贮时抑制蛋白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植物根系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分解是固定于植物体内的物质返回土壤和大气环境的重要过程,受生物和非生物等多重因子影响。其中:生物因素方面,根系化学特征是影响根分解的主要因素,根系寿命、直径、菌根及物种差异等生物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根系化学性质产生作用,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等主要通过改变分解者的数量和活性影响根系分解。非生物因素方面,水热因子是影响根分解的关键。另外,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气氮沉降、CO2浓度增加等因素也对植物根系分解产生影响。本文从植物根系分解过程和影响根分解的因素两方面,综述了植物根系分解过程中物质释放规律,总结和归纳了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根系分解的影响机理,并对根系分解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无芒隐子草和冷蒿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设置自然降雨(CK)、增雨30%(W)和减雨30%(R)3个水分处理以及0(N0)、30kg/hm~2·a(N30)、50kg/hm~2·a(N50)、100kg/hm~2·a(N100)4个氮素(NH_4NO_3)水平,开展水氮交互试验。结果表明:在21个月的分解过程中,无芒隐子草分解速率快于冷蒿。同一分解时间同水分处理,氮沉降促进两种凋落物的分解,CK-N和R-N处理,随施氮水平的增加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于N50水平分解最快,分解50%所需时间为2.15a、2.45a和2.37a、2.69a,分解95%需要9.99a、11.37a和10.75a、12.24a;W-N处理,促进作用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强,于N100水平分解最快,分解50%所需时间为1.87a和2.23a,分解95%需要8.84a和10.30a。同一分解时间同氮素水平,增雨促进凋落物分解。相关分析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初始全碳、纤维素、C/N、木质素、木质素/N和纤维素/N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温度是凋落物分解的关键影响因子。为探究增温对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场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使用开顶式生长箱(OTCs)研究模拟增温对分解袋法处理的凋落物样品的影响,以阐明增温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优势物种凋落物:禾本科的披碱草、发草,杂草类的野茴香、鹅绒委陵菜、蒙古蒿、星状雪兔子、长毛凤毛菊等群落混合地上凋落物和群落地下根系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增温并未显著改变混合地上凋落物的分解周期,但是显著提高了根系凋落物的分解效率,地上、地下凋落物的分解周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2)尽管不同种类植物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自然分解条件相比,模拟增温条件下单种植物地上凋落物的分解效率并未发生明显改变,模拟增温对单种植物地上凋落物的分解释放过程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地上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对模拟增温响应不显著,而模拟增温显著影响地下凋落物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寒湿地植物残体降解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尼龙网袋法测定了高寒湿地植物残体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立枯体和草根的分解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失重发生在样品埋放初期和植物生长季节,非生长季节和样品埋放后期分解作用很弱.不同月份植物残体的分解率呈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立枯体埋放的第1个月,沼泽草甸的分解率略高于矮嵩草草甸,以后两草甸的分解率趋于相当;矮嵩草草根在沼泽草甸的分解率显著高于在矮嵩草草甸的分解率.相关分析表明植物残体的降解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温度、水分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植物残体的化学品质也是影响分解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 采用浓度为30%的市售双氧水,在高温下与浓硫酸组成混合型消化分解剂,把粗蛋白质、磷和钙测定的预处理部分融洽为一体的消化分解体系之中,可大大缩短各自的测定过程。这种新型消化分解催化剂不仅有较高的消化分解效果,而且在所得的消化分解液中不留干扰物质影响粗蛋白质、磷  相似文献   

10.
4 鸡肉的ATP分解速度 鸡肉中的供能物质ATP在分解为ADP、AMP的过程中释放能量,以后分解物经ATP再合成系统在瞬间内合成为ATP。但在鸡体死亡的同时,ATP再合成系统机能终止,ATP的分解途径向ATP→IMP→HxR、Hx这一方向转化。而其中HxR和Hx的量与鸡肉的鲜度有很高的相关性。 图3为鸡胸部肌肉在0℃时,ATP分解过程的数据。保存零天时,ATP、ADP、AMP总量为50%,大约一半分解为IMP而活体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与矮嵩草草甸枯枝落叶的分解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启兰  姜文波 《草地学报》2001,9(2):128-132
研究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和矮嵩草草甸两种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分解作用强度及其随着埋放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植被的枯枝落叶在埋放的前3个月均显示出明显的分解效果.其总分解率分别达到20.31%和30.4%,随后分解率逐渐降低,埋放后个月的总分解率仅为前3个月的37.60%和39.33%.矮嵩草草甸枯枝落叶的分解率显著高于金露梅灌丛.土壤温度、微生物数量和枯枝落叶本身的化学成分是影响分解率的主要因素.与其相比,动物粪便的分解率很低.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基于张量分解的噪声推断算法中对于数据本身特征信息考虑不足使得分解速度不够快的问题,提出一种引入平滑约束的上下文感知张量分解方法—基于快速上下文感知张量分解的噪声推断算法(F-CATD)。该方法为了加快分解过程将平滑约束与上下文感知张量分解方法相结合,在张量分解成低维矩阵过程中做近似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基于上下文感知张量分解的噪声推断算法(CATD)相比,推断填补噪声张量模型中缺失数据的均方根误差几乎相同,运行时间减小了近4倍。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噪声推断。  相似文献   

13.
1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包括细菌、原虫和真菌,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饲料并通过自身的繁殖,生成大量便于奶牛利用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并合成多种维生素。瘤胃内纤维的分解是以细菌和真菌为主,而淀粉和脂肪的分解则以细菌和原虫为主,水溶性蛋白是主要靠细菌分解,而不溶性蛋白质的分解以原虫和真菌为主。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4年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的放牧控制试验平台,在对照区和重度放牧区进行18个月的短花针茅根系分解试验,探讨重度放牧及其环境变化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和分解时间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均有显著影响,在分解前期(第1个月和第5个月)对照区的分解速率高于放牧区(P0.05)。Olson负指数衰退模型在该地区有很好的适用性,对照区和放牧区短花针茅根系的半分解时间分别为2.15a和2.41a。对于气象指标而言,累计空气温度(r~2=0.790,P0.0001)和累计降水量(r~2=0.796,P0.0001)对根系分解都有很好的预测性;对于土壤环境指标而言,累计土壤含水量(对照:r~2=0.856,P0.0001,放牧:r~2=0.783,P0.0001)和累计土壤温度(对照:r~2=0.823,P0.0001,放牧:r~2=0.751,P0.0001)对短花针茅根系分解的预测性均很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探讨有机物分解菌在堆肥过程中对有机物分解效果的影响,试验在堆肥中添加石灰氮分解产物单氰胺(cyanamide)或双氰胺(cicyandiamide),研究对粪便中有机物分解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鲜牛粪堆肥中添加3%单氰胺或双氰胺对牛粪中细菌、放线菌和有机物分解菌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影响了堆肥中有机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研究区多年降水特征,设置高频低量、中频中量和低频高量3种降水格局,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科尔沁沙地3种常见一年生草本植物一个生长季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分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格局和凋落物埋深均是影响分解率的关键因素。其中地表凋落物的分解率显著低于地下凋落物,随埋深增加地下凋落物的分解率有增加的趋势,10~20 cm层狗尾草地下凋落物分解率显著高于0~10 cm层(P<0.01)。低频高量降水状况下地上凋落物的分解率显著降低(P<0.01)。降水格局与凋落物埋深存在显著的耦合关系(F=3.60, P=0.008),随土壤深度增加,降水格局对凋落物分解率的影响减少,且物种间存在差异性,不同降水格局下狗尾草和黄蒿地上凋落物和0~10 cm埋深地下凋落物分解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而尖头叶藜仅地上凋落物在不同降水格局下的分解率表现出显著差异性(F=48.42, P<0.001)。  相似文献   

17.
羊草草原主要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羊草草原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以及在不同网孔网袋中的分解速率存在差异,不同凋落物以虎尾草分解速率最快, 在4和2 mm网袋中分解速率明显快于0.01 mm网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以革螨亚目,辐螨亚目和甲螨亚目为优势类群;长蝽科、啮虫科、土蝽科、山跳虫科、驼蝽科、等节跳虫科和管尾亚目为常见类群。 土壤动物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不同类型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贡献不同,中小型土壤动物起到最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凋落物重量损失率同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羊草草原凋落物的重量损失率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凋落物重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其他特征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云南马龙县山地封育草地凋落物分解与氮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云南马龙县退化山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封育2年草地的凋落物、土壤水分、凋落物含水率,以及氮素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草地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高于未封育草地凋落物分解速率(P<0.05),封育区凋落物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即可以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同时也减少冬季低温对山地草地的伤害;草地凋落物的干物质分解速率与土壤含水率、凋落物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r=0.949,P<0.05),封育增加了土壤的含水率,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总氮的含量与凋落物分解速率成正相关(r=0.995,P<0.05).氨素是调节草地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凋落物分解是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过程,其分解与初始化学组成(内因)和土壤环境(外因)等因素有关。氮(N)、磷(P)作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影响生命活动的很多过程,是凋落物分解中内因和外因的重要调控因素。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糙隐子草和披针叶黄华3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网袋分解法,研究氮磷养分添加在内因和外因方面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凋落物分解过程受物种内在因素和土壤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上,养分添加在外因方面作用大于内因方面;2)外因方面,氮磷养分添加显著促进3种凋落物分解;内因方面,对糙隐子草和披针叶黄华有促进作用,而对羊草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元素的释放与凋落物初始N、P含量和土壤中N、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氮磷养分差异是影响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主导因素,今后研究应更多关注外在因素变化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物凋落叶片的分解及养分释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凋落物的分解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刺槐、油松和柠条是豫西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时普遍采用的树种,高羊茅是该区分布广泛的建种草本植物。采用分解网袋法,对该区4种植物叶片凋落物一年内的分解特征及营养元素的释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柠条叶的分解率分别比刺槐叶、油松和高羊茅高8.86%、19.87%和13.18%,分解规律符合Olson指数模型,分解速率为柠条叶刺槐叶高羊茅叶油松叶。2)分解过程中4种凋落叶片的C/N、P含量持续降低,木质素含量缓慢增加,纤维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凋落叶片分解过程中全C和全N含量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4种凋落叶片的C、P元素属于直接释放模式,N元素属于富集—释放模式。3)凋落叶片的分解速率与总C含量、木质素含量和C/N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该地区凋落叶片的总C、木质素含量和C/N可以作为预测该地区凋落物分解的指标,凋落物叶片功能特征(比叶面积、厚度、硬度等)可能是影响其分解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