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穗型水稻行向与结实期群体受光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以直立穗型品种沈农265、沈农6014和弯曲穗型品种铁粳4、辽盐16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南北和东西行向对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用“感光胶片法”分析了不同穗型群体受光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穗型行向间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都没有显著差异,证明无论是直立穗型还是弯曲穗型,行向与产量都没有直接关系;结实中期直立穗型群体距地面20,40,60,80cm高度叶片受光量平均值分别比弯曲穗型相应高度高10.36%、12.88%、27.11%和10.79%,直立穗型的特点是生物产量提高而经济系数并无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同步提高,因此尽管穗数和千粒重较低,产量仍然高于弯曲穗型,证明群体中下部光照环境改善是直立穗型产量潜力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水稻直立穗型的遗传及其对籼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直立穗型品系G 83和弯曲穗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进行杂交、测交,获得F1、TC1和F2群体,研究穗型的遗传规律及穗型与茎叶形态性状、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直立穗型遗传受一对核主效基因控制,直立穗型相对弯曲穗型为显性;直立穗型植株较矮,剑叶短而宽,穗、穗颈节间较短,而弯曲穗型则相反;不同穗型植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直立穗型植株的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弯曲穗型植株,而千粒重、结实率、单株产量则极显著低于弯曲穗型植株。  相似文献   

4.
寒地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良寒地超高产水稻品质,以黑龙江省10个直立穗型和32个弯曲穗型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寒地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弯曲穗型,具有较高的穗粒数是其产量高于弯曲穗型品种的主要原因。直立穗型品种糙米率显著高于弯曲穗型,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弯曲穗型,其它品质指标与弯曲穗型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不同类型超级稻形态特征分析与品种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吉林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株型、根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超级稻片叶开张角度,弯穗型超级稻最大,半直立穗型超级稻次之,直立穗型超级稻最小。弯穗型超级稻出穗后剑叶对籽粒增重影响率最大,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和直立穗型超级稻。剑叶以下叶片对籽粒增重的影响率随着叶片下移,半直立穗、直立穗超级稻逐渐提高,而弯穗型超级稻逐渐下降。上部、中部穗籽粒增重速度大小表现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弯穗型;下部穗籽粒增重速度表现为:半直立穗型超级稻→弯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表现发根较慢,中期发根快,后期根壮;半直立穗型根系发育在全生育期表现比较平稳;弯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生长较直立穗型品种较快,中期和后期根系的长度、数量、根重方面明显不如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冠层光分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根据颈穗弯曲度将水稻划分为直立、半直立和弯曲三种穗型,并将弯曲穗型进一步分为穗弯曲型和颈穗弯曲型。穗型主要影响群体中上部的光分布。直立穗型群体中上部光照条件好,光的分布比较均匀;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群体穗位以下的光照条件远不如直立穗型群体。不同穗型群体下部光分布的差异不大。弯曲穗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穗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有利于上层叶片的光合作用,因而可能优于半直立穗型。穗型也是影响消光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比较不同穗型品种的冠层特征时,以消光系数作为综合指标有一定局限性。此外,还讨论了株形与光能利用的关系和直立穗型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吉林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株型、根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超级稻片叶开张角度,弯穗型超级稻最大,半直立穗型超级稻次之,直立穗型超级稻最小.弯穗型超级稻出穗后剑叶对籽粒增重影响率最大,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和直立穗型超级稻.剑叶以下叶片对籽粒增重的影响率随着叶片下移,半直立穗、直立穗超级稻逐渐提高,而弯穗型超级稻逐渐下降.上部、中部穗籽粒增重速度大小表现为:半直立穗型→直立穗→弯穗型;下部穗籽粒增重速度表现为:半直立穗型超级稻→弯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直立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表现发根较慢,中期发根快,后期根壮;半直立穗型根系发育在全生育期表现比较平稳;弯穗型超级稻根系在前期生长较直立穗型品种较快,中期和后期根系的长度、数量、根重方面明显不如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采用2017年湖北省中稻区试汇总报告中74个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稻米品质等数据。首先以穗重进行聚类分析,并参考前人的分类标准,确定出穗重的穗型划分标准。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探究穗重与产量的关系,最后进行穗型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4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穗重、有效穗、结实率、穗长;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参考前人的划分标准,74个品种按照穗重分为3类,穗重大于4.25 g的为重穗型,穗重小于3.60 g的为轻穗型,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穗型;重穗型的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重与轻穗型和中穗型差异显著;产量随着穗重的增大而增大,呈极显著线性相关(F=11.28);重穗型的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蒸煮品质(胶稠度、碱消值)优于轻穗型和中穗型。因此,为了保证选育的新品种高产且优质,需尽可能的提高穗重。  相似文献   

9.
以大穗型和一般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试验,完成两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比较的田间试验。针对多穗型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高,而大穗型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略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穗倾角为分类依据,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平均产量依次降低,成粒率和千粒重较高是直立穗型高产的主要原因;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和表观输出率较高,直立穗型品种较低;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直立穗型品种上三叶短而宽、上中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较平展,半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窄、叶片较平展,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宽、上部叶片平展而中下部叶片较直立;抽穗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丙二醛含量上升较慢;直立穗型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的农业科技及其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组织,其总的研究发展方向由加拿大政府掌握.把科技政策、研究发展方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自上而下提出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王有俊 《农业与技术》2003,23(4):176-179
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分析认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是工作人员缺乏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障人身安全,战胜灾害(包括煤矿灾害).  相似文献   

15.
16.
17.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网络文化的兴起,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而各高校要对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当地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mall temperate lakes (<20 square kilometers) indicates that the mixing depth or epilimn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light penetration measured as Secchi depth. Clearer lakes have deeper mixing depths. This relation is the result of greater penetration of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in lakes and enclosures with high water clarity. Data show that light penetration is largely a function of size distribution and biomass of algae as indicated by a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ex of plankton size distribution (slope) and Secchi depth. Larger or steeper slopes (indicative of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small plankton) are associated with shallower Secchi depth. In lakes with high abundances of planktivorous fish, water clarity or light penetration is reduced because large zooplankton, which feed on small algae, are reduced by fish predation. The net effect is a shallower mixing depth, lower metalimnetic temperature and lower heat content in the water column. Consequently, the biomass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plankton can change the thermal structure and heat content of small lakes by modifying light pene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