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保护性耕作是现代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丘陵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传统耕作为主,保护性耕作为辅(1949~1977年);第二阶段: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并重(1978~2000年);第三阶段:保...  相似文献   

2.
马超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7):143-147
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养分高,是全球最优质的土壤资源之一,更是国家的宝贵战略资源。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黑土区土壤肥沃,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是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造成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层变薄等相关问题,需要全面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方法。运用数据分析法,参考文献法等方法,对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农户对黑土地保护耕作方式认知程度偏低、技术运用不规范、技术种类和机具数量偏少、缺少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现实问题。因此,提议从提高农户认知程度、建立大面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提升政府扶持力度、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和装备供给提供专项资金、建立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等方面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保护性农业、可持续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保护性耕作是保护性农业、可持续农业中的“关键技术”、“骨干技术”、“支撑技术”。稻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场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中担负着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西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大力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模式已成为新世纪、新阶段江西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对确保江西粮食安全和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作者近些年来对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效益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对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12种常见模式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可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稻田保护性耕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研究现状及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括总结了近70年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特性、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的研究动态,评述了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的保护性耕作研究应该重视机具配套、适地适法、杂草防除,并深入研究不同地区应用保护性耕作后土壤特性的变化和产量效应,建立适合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面对传统土壤耕翻引发的水土资源与生物质耗损、农田生产力退化问题,讨论了保护性土壤耕作的研究目标,提出了以少动土、少作物、少收获为关键技术的土壤保护耕作创新方向,以及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兼顾的新型土壤保护性农作制建立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中国南亚热带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这一地带的多熟耕作制的若干主要类型是:(1)以水稻为主的多熟制;(2)稻田旱作物多熟制;(3)农牧渔相结合的复合多熟制;(4)旱地耕作制。另外,还探讨了南亚热带多熟制的资源利用及其综合评价。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作物布局中,为了兼(?)经济、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传统耕作措施和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大的影响,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全生育期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其中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在作物播种期可以显著增加播种期表层土壤含水量;免耕秸秆覆盖对总生物量和玉米产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上实施免耕加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既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分析城市公园绿地健康促进效应和相关评价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健康视阈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进行探索。(1)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公园绿地健康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准则层、15个要素层和和40个指标因子。(2)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准则层中健康功效感知(0.2663)和大众审美(0.2470)列前2位;要素层中排名靠前的评价指标为生理健康(0.1332)、植物景观(0.0988)、空气质量(0.0926)和游憩空间(0.0871)。(3)借助场地使用者问卷调查评分,对杭州城北体育公园绿地的健康休闲游憩适宜性进行实证评价,评价整体得分为4.1996,属于优良水平,但水体景观、基础服务设施等存在问题。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5个方面的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0-214
本研究采用移动式风洞仪对北京市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六种地块下土壤风蚀量以裸露翻旋地最高,种植越冬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不同免耕播种机和秸秆处理方式下,风蚀量区别主要在于播种机,以迪尔风蚀量最低,农哈哈机型最高;四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量以旋耕地最高,翻耕地比旋耕地降低80.81%,重耙和免耕地风蚀量分别比旋耕地降低95.35%和97.71%;冬小麦五种不同播期下土壤风蚀量随着播期的推后逐渐增大。(2)四种作物中小麦田的覆盖率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和小黑麦,油菜覆盖率最低;四种耕作方式下耙耕小麦田覆盖率最高为84.00%,旋耕最低为55.33%;五个播期下9月27日播种的小麦田覆盖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10月7日和10月12日最低。(3)将土壤风蚀量作为依变量,覆盖率、作物株高和土壤容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73.186-0.449x1-0.485x2-72.699x3。  相似文献   

10.
稻田玉米复种方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出南方稻田适宜的玉米复种方式,通过推广,可解决南方饲粮短缺的矛盾。于1998年至200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实验田,连续7年对稻田玉米不同复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复种方式的产量、能流、物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处理F(紫云英—玉米‖大豆—晚稻)的综合效益最佳,综合效益指数为0.9416。可在南方双季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SPOT-NDVI的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的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深入了解水稻各生育期生长状态差别,利用2001—2010年SPOT NDVI的旬合成资料序列,分析了川西平原水稻生育期长势与NDVI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期与NDVI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稻返青期植被指数在0.5~0.6之间;分蘖—拔节期水稻NDVI指数达到峰值,在0.7~0.8之间;抽穗扬花期水稻NDVI指数有所下降,在0.6左右;进入乳熟成熟期后,水稻植被指数迅速降低到0.4以下。由此得出,SPOT NDVI资料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川西平原稻区的水稻生育期和不同生育期水稻的长势情况,该资料可以用来作为监测川西平原农区水稻长势情况的重要数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系统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稻鸭共作技术作为一项环保型的生态农业技术,现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和其他许多亚洲国家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稻鸭共作系统中具有很多的生态学效应。对该系统中鸭子活动对水稻植株产量性状、群体结构、稻田杂草、水稻病虫害与天敌、稻田土壤、稻田水体、稻米品质、稻田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今后应加强对上述生态学效应的内在机理与生态学过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六种稻田土壤冬季种植黑麦草功能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取我国亚热带地区6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黑麦草产量、碳氮环境效应和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6种稻田土壤冬季均适合生长黑麦草,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产量,在河沙泥田表现最好,分别为11 324.8 kg hm-2和8 227.3 kg hm-2。6种稻田土壤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碳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在河沙泥田最高,为4 495.3 kg hm-2;根系碳蓄积量在河沙泥田和麻沙泥田表现最好,分别为2 799.6 kg hm-2和2 711.8 kg hm-2;黄泥田最低,为1 852.9 kg hm-2。而黑麦草氮蓄积量,在河沙泥田最高,地上氮蓄积量为238.1 kg hm-2,地下氮蓄积量为60.1 kg hm-2。6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种草区和冬闲田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除灰泥田外种草区均大于冬闲田,冬季种植黑麦草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商。  相似文献   

14.
稻虾生态种养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小龙虾产量达到177.25万t,养殖面积110.53万hm2。稻虾生态种养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减虫减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效应。不仅可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小龙虾,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稻虾生态种养的产量、面积和主要技术模式现状,从稻虾生态种养对土壤、稻田水体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稻田病虫草害影响方面综述其生态效应,从成本、收益和投产比等方面综述其经济效应,从增收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综述其社会效应,为我国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稻虾生态种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田土壤和稻米镉(Cd)污染严重,摸清稻田土壤与水稻各器官中Cd积累的关系,可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以潜育水稻土和潴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点对点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比较了潜育水稻土与潴育水稻土生长水稻Cd积累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似的土壤Cd污染水平下,生长于潜育水稻土上的水稻各器官镉积累明显低于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上生长水稻的茎叶、糙米镉平均含量只有生长于潴育水稻土上的55.53%和56.10%,表明潜育水稻土上生长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量明显低于潴育水稻土上生长的水稻。土壤全Cd含量均是影响两类土壤水稻各器官Cd积累的主要因素,但其他土壤因素对水稻各器官中Cd积累的影响在两类农田中有较大的区别;潜育水稻土上影响水稻Cd积累的因素还有交换性亚铁和粘粒含量,而潴育水稻土中则为CEC。结果还表明,在潜育水稻土中,采用新鲜土样测定的土壤有效Cd比风干土测定的土壤有效Cd更能有效预测水稻各器官中Cd的积累。故,土壤潜育化可降低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减免糙米Cd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试验处理为:CK(不施任何肥);NK(施氮钾肥);NPK(施氮磷钾肥);NK+PM(施氮钾肥+猪粪);NPK+RS(施氮磷钾肥+稻草)。结果表明:红壤性水稻土中的活性有机质以中活性有机质为主,施肥对活性有机质组分影响明显。连续种植25年水稻后,CK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降低,CMI(碳库管理指数)下降。施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各组份的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MI以NPK+RS处理上升最大,NK处理最小,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活性有机质组分影响较单施化肥更明显。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和CMI的增幅大于土壤总有机质的增幅,水稻产量与CMI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CMI是评价施肥制度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田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农田土壤有机肥使用量急剧减少、耕作管理制度的差异以及农牧民对耕地保养力度的减小导致农田土壤养分退化严重,有76%的耕地有效养分含量缺乏,且肥力因素严重失衡。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一半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至2.0%,仅1990—2001年间,西藏主要农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26.7%~52.0%,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急剧减少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土壤通透性及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应开展西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全面普查、对农田土壤有机质转换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增加农田有机肥使用量、种植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18.
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研究目的】研究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7-2008年在连续两年双季稻免耕抛栽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翻耕抛栽处理为对照,探讨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连续免耕两年以后,免耕水稻产量低于翻耕处理,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随着稻田免耕时间的延长,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免耕稻田的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提高翻耕处理土壤养分的效果更明显;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施用有机肥后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结论】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性,缓解长期免耕导致的土壤板结,有利于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改善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王蕴霏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141-147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其辐射增温效应是CO2的20~30倍。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之一。稻田CH4的排放是稻田CH4产生、氧化和传输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稻田CH4释放的因素众多。本研究从水稻的农耕制度角度总结近年来关于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系统地归纳了水稻生物学特性、品种栽种方式、水肥管理等方面对CH4气体排放影响,同时从耕作角度提出了稻田CH4减排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微团聚体分形特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结构会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从而影响土壤肥力,而耕作方式会通过影响土壤团聚体状况来影响土壤结构,因此,为研究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及土壤质量、结构的定量化描述,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于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应用微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来探讨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等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LM、XM、LF和SH耕作方式下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而DP处理下各土层的微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2~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等土壤养分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0.05~0.01 mm和0.01~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都与这几种土壤养分呈显著或者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养分主要富含在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其各粒级含量极显著相关,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以及(< 0.005 mm)/(> 0.005 mm)粒级微团聚体含量比值都可以定量地表征紫色水稻土的结构性状;在0~70 cm土壤深度,LM、XM和LF处理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均极显著低于DP处理,表明垄作或免耕均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