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一熟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97年在田间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系R93-4在一熟种植方式下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及其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棉造桥虫(Anomis flava)有良好的抗性,发生高期百株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中12,但转基因棉田仍需防治第3和第4代棉铃虫。和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棉自然控制田和综合防治田的棉苗蚜(Aphis gossypii)分别增  相似文献   

2.
20 0 0~ 2 0 0 1年 ,在新疆棉区系统地研究了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发生高峰期百株落卵量和百株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常规对照 ,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棉蚜和棉盲蝽发生数量则显著高于常规棉对照田。在天敌方面 ,转Bt自控田和转Bt化防田较常规棉对照田 ,丽草蛉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而小花蝽和黑食蚜盲蝽等 5种捕食性和几种寄生性天敌数量都有所下降。转Bt基因棉田棉蚜和棉盲蝽等刺吸性害虫发生数量加重而多种天敌数量减少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鉴于新疆地区棉铃虫发生数量较低目前无需专门防治的特点 ,作者建议 :可以考虑推广农艺性状较好的常规棉品种并保护天敌 ,以达到控制害虫、丰产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系统调查柑橘粉虱在每百棵柑橘不同氮肥量N1(对照),N2(施氮肥0.25kg),N3(施氮肥0.50kg),N4(施氮肥0.75kg)条件下的自然种群,以作用因子组建在不同氮肥条件下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柑橘树对柑橘粉虱的自然种群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N3处理下的各作用因子作用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较高的水平,其种群趋势指数为29.8,和施氮水平N2下的28.5很接近,明显低于施氮水平N4下的39.2,比N4水平下造成爆发成灾的可能性小,说明通过调节施氮量可控制柑橘粉虱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4.
南疆棉田十一星瓢虫对棉蚜的生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疆尉犁县两处棉田,4个品种十一星瓢虫的种群动态、人工诱集和棉蚜防治效果测试观察,发现:在南疆不同品种的棉田中,十一星瓢虫是棉田棉蚜的主要天敌,约占棉田瓢虫总数的80%左右;十一星瓢虫与棉蚜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跟随关系,发生期比棉蚜滞后1周左右。人工诱集十一星瓢虫的数量与诱集箱放置的位置和箱内的诱集物有关。放置在棉田周围林带中的诱集箱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其次是棉田埂箱,棉田内诱集的数量最少;诱集箱放入蜂蜜和花粉蜜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多,放入花粉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次之,不放任何诱集物诱集的十一星瓢虫数量最少。越冬后的十一星瓢虫早期释放到棉田中心蚜株上可以有效防治蚜虫危害,中心蚜株株高比未释放瓢虫处理的增高59.5%,果枝数增加20.3%、蕾数增加100%、铃数增加81.4%,单株产量增加81.1%。  相似文献   

5.
新疆南部转基因棉区棉铃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在新疆南部推广已超过10 a,为探索Bt棉大面积种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动态的影响,于1999-2010年使用诱虫灯监测了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麦盖提)和非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阿瓦提)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棉铃虫害较重,2000-2004年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Bt棉大面积推广以后,Bt棉区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棉铃虫种群数量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下降(P<0.05);]随着Bt棉大面积推广年数的增加,Bt棉区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第二代种群数量和高峰期蛾量下降速率均较越冬代和第一代快,且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相对丰富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新疆地区Bt棉的大面积种植能较好地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而且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棉大卷叶螟的年生活史与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年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绘制了江淮棉区棉大卷叶螟年生活史图。调查结果显示,该棉区棉大卷叶螟年发生5~6代,主要以第5代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棉田幼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但发生量少,进入7月中下旬后虫量开始上升,8~9月上旬达到高峰。近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该棉区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发生大,其中常规棉田3年百株平均虫量达1 656~2 324头,并对棉花造成了较大损失。转基因棉田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受到明显抑制,3年百株虫量为619~1 358头。  相似文献   

7.
Bt棉对主要棉虫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对河南新乡棉区种植的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虫情进行了定点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两种棉田棉花上的落卵量无明显差别,而幼虫存量差异显著,Bt棉棉花上幼虫存量显著降低;Bt棉对棉蚜的发生无明显的影响,而Bt棉上棉红蜘蛛的发生比常规棉略重,同时初步研究制定出种植Bt棉后的棉虫综防对策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邯郸市 ,1 997年引进、示范种植美国岱子棉公司与孟山都公司合育成的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近 1 30 0hm2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比常规棉处理增加了 2 1 6~ 2 74粒 ,增幅为 30 %~ 38%。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 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0头以上 ,仍需进行药剂防治。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  相似文献   

9.
棉田插种玉米对天敌虫口的影响及其控制害虫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渭南地区棉虫的主要天敌有4大类:蜘蛛、瓢虫、食虫蝽和草蛉,以蜘蛛类为最重要。在棉田按每亩120~150株插种玉米,天敌虫口大量增加。插种玉米的棉田天敌数较对照纯棉田增加了62.8~115.7%。对棉铃虫、伏蚜、盲蝽和红铃虫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棉田插种玉米可以诱捕棉铃虫成虫,从而减少第二代该虫产卵,减轻棉花被害。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年经过对抗虫棉田和非抗虫棉田多种病虫、多代次的对比调查,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病虫发生有明显差异。抗虫棉棉花蚜虫、棉叶螨、大灰象甲及棉花苗病、枯萎病、黄萎病等,发生均高于非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的抗性较强,一般不需要用化学农药防治;对三代棉铃虫的抗性降低,需用化学农药防治2次,比非抗虫棉减少用药1~2次;对四代棉铃虫的抗性极低,防治与非抗虫棉相同,要防治4次。另据资料,抗虫棉对棉铃虫低龄幼虫的致死能力较强,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致死能力降低。据此,抗虫棉田的病虫害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1)以防蚜、防病为重点,抓好播前与播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幼虫取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小地老虎Agrotisipsilon、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4种鳞翅目害虫卵和棉蚜Aphis gossypii共5种食物时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发育历期最长(12.95 d)、蛹期最短(9.69 d),取食棉蚜时发育历期最短(10.28 d)、蛹期最长(10.39 d);幼虫食物对蛹重、成虫羽化率、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寿命均无显著影响(P〉0.05)。飞行能力测试中,幼虫食物显著影响成虫的累计飞行时间和平均飞行速度,而对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则无显著影响;幼虫取食棉铃虫卵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长(13.5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占60%,平均飞行速度最小(0.49 km h 1)、所有个体飞行速度均小于1.0 km h 1;取食棉蚜时成虫累计飞行时间最短(9.38 h)、飞行超过10 h的个体仅占36.85%,平均飞行速度最大(0.75 km h 1)、21.05%个体飞行速度大于1.0 km h 1。结果说明,幼虫食物是影响日本通草蛉个体发育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红壤旱地不同棉田种植模式对病虫草害的影响,为选择合理棉田种植模式,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间套作种植模式相对单作能有效地减缓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减轻苗蚜和小地老虎的为害,但是会加重伏蚜、棉叶螨和棉盲蝽的发生,而对四代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影响不大,能减少杂草发生的种类、杂草的盖度和杂草发生的优势种类。其中棉花间作豇豆较优于其他种植模式,适于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A microencapsulated formulation that gives a burst release of piperonyl butoxide (PBO) several hours before a burst release of a conventional pyrethroid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metabolic resistance in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Aphis gossypii Glover and Myzus persicae Sulzer. This increase in efficacy against resistant pests was reflected in a field trial against B. tabaci on cotton,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two treatments. The ratio between the active insecticide and the synergist was found to be crucial in reducing resistance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用点滴法测定了 13种杀虫剂对中华草蛉 (Chrysopa sinia (Jieder) )幼虫的毒力 ,按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为 :久效磷、氯氟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辛硫磷 >氧乐果、甲基对硫磷、甲基毒死蜱 >硫丙磷 >抑太保 >氰戊菊酯 >阿维菌素及硫丹。同时测定了多种药剂对棉铃虫 (H elicoverp a armigera Hübner)、棉蚜 (Aphis gossyp ii Glover)的毒力 ,证明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及灭多威为非选择性药剂 ;具有选择性的药剂中 ,硫丹选择性最高 ,其次为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对中华草蛉与棉铃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但对中华草蛉与棉蚜则表现为非选择性 ;随棉蚜抗药性提高 ,各药剂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丁建朋  韩英  韩旭  尚娇  姚永生 《植物保护》2020,46(6):270-275
本文采用浸叶生测法和田间活性试验测定了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酰胺?吡蚜酮的敏感性?结果显示:阿拉尔?阿瓦提?图木舒克三地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低于棉长管蚜, 棉蚜和棉长管蚜对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在田间试验中, 施用吡虫啉后三地棉长管蚜的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棉蚜, 施用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1 d后三地棉长管蚜和棉蚜的虫口减退率存在显著差异, 3 d和7 d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虫口减退率均分别达到80%以上和9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防治棉花蚜虫合理施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昆  王兴亚 《昆虫天敌》1998,20(2):56-63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测定以及Iwar‘sM-x线性回归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和Taylor’s幂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棉蚜,小枕异绒螨幼螨及其寄生棉蚜的个体间均相互吸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的系个体群,在低密度下,个体群均呈普通聚集格局,聚集速率均随种群密度的提高而下降,顺序为小枕异绒螨幼螨〉棉蚜〉被寄生棉蚜,但在一切条件下,其聚集强度均随种群密度的提高而加强,顺序为棉蚜〉小枕异绒螨幼螨〉被寄生棉蚜,本文末  相似文献   

17.
高效氯氰菊酯对龟纹瓢虫幼虫-棉蚜的综合作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对龟纹瓢虫幼虫-棉蚜综合作用效应的研究,在高效氯氰菊酯对棉蚜、龟纹瓢虫幼虫毒力测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药剂直接处理后的龟纹瓢虫幼虫、取食不同药剂处理棉蚜的龟纹瓢虫及药剂综合作用后龟纹瓢虫幼虫的死亡率、捕食量及残虫化蛹率变化.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对棉蚜和龟纹瓢虫幼虫的毒杀作用强,LC50分别为7.369mg/L和0.912mg/L.药剂处理后的龟纹瓢虫幼虫3天捕食量下降15.6%~25.0%,而饲食带药棉蚜的龟纹瓢虫幼虫3天捕食量下降28.7%~51.6%,捕食量与药剂浓度呈反相关.同时,随着药剂浓度的升高,龟纹瓢虫残虫化蛹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苏云金芽孢杆菌HBF-1菌株的芽孢对初孵棉铃虫幼虫无明显杀伤作用,但可以直接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幼虫前期体重增加;而后期发育迟缓,历期延长,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用含有HBF-1芽孢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幼虫中肠肠壁细胞遭到破坏;随着虫龄的增大,微绒毛逐渐脱落,有的部位细胞壁破裂。酶活的测定结果表明:初孵棉铃虫幼虫取食含有HBF-1芽孢(100μg/g)的饲料后,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室内变温条件对棉蚜(Aphis gossypii)存活影响研究和田间种群数量及关键气象要素调查,探讨波动性高温与棉蚜繁盛期种群崩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30 ℃,34 ℃,38 ℃和42 ℃)、每日高温持续时数(2 h和6 h),高温持续天数(1~5 d)及其交互作用,对棉蚜死亡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高温强度大于30 ℃时,相同处理时间条件下棉蚜死亡率随高温强度增大而上升;相同高温条件下,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每天高温持续时间为2 h时,低于38 ℃高温对棉蚜存活无显著影响;当年田间棉蚜种群崩溃日期与田间高温出现时间吻合(7月31日至8月4日),田间高温期间昼夜波动性高温模式与室内实验,导致棉蚜死亡率上升的变温胁迫处理模式一致,为24 ℃ 18 h /34 ℃ 6 h持续4 d和24 ℃ 18 h /38 ℃ 6 h持续3 d。以上结果初步明确了波动性高温在棉蚜种群崩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蚜虫种群崩溃多发生于高温时节的现象,但其内在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廖为财  何万存 《江西植保》2010,33(3):124-126
棉蚜是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棉花蕾铃期的伏蚜为害加重,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了解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可以为防治棉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进行了棉田棉蚜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法测定。结果表明,棉蚜在棉田的空间分布是聚集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