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专项旅游,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已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热点。河北太行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但是由于沿袭了传统的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现象仍比较普遍。在对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因地制宜提出了山区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区域合作开发模式以及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等,并探讨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相应保证措施,以期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旅游地的价值较高,生态旅游业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融资途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经营者和管理者、生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还可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是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发展战略,但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也存在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自然保护区及生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类型多样的草原和绚丽多姿的蒙古族民族文化是内蒙古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近年来 ,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但同时 ,在开发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指导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 ,以及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生态旅游作为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旅游方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推崇。本文讨论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测度指标,对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论述,提出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开发原则与目标,探讨了其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喀纳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对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景区进行了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了喀纳斯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及旅游形象,并对如何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以层次分析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引入了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这一新发展理念。然后分析了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本文认为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新范式,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社区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有利于增强保护区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阶段。在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利益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社区参与能力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社区参与能力,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基本理论与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优势。本文在提出生态旅游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旅游系统,划分生态旅游类型和层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规范要求及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趋势,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定量化的研究,综合自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经济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载力4个因素,对生态脆弱区阿斯哈图景区的承载力进行了动态测评。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1806~2113人·d-1。文中将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合起来,对于指导生态脆弱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综合平衡具有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游客、当地居民、政府、保护区管理部门、景区经营者、景区工作人员、周边其他景区等,他们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中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界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括横向组成结构、纵向发展阶段、现状动态特征和综合协调能力四个维度16个方向5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让多主体参与到每个指标的评价,然后再综合各方评价意见,获得每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再由指标-方向-维度-总体逐级综合,获得最终总体评价结果。通过白石砬子、海棠山、医巫闾山三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白石砬子与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健康度为"亚健康",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海棠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不健康",亟需改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文中构建的多维度多主体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度评价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统计标准,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本文针对以上现状,在对我国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进行逐一统计和了解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应包括的主要类型,目的在于统一标准,便于研究。同时,通过分析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今后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与保护,走牧民参与型的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挖掘保护区科研潜力,做好资料库的建设;探索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RDVI的尉犁绿洲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植被覆盖度是绿洲生态环境变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尉犁地区地形图数字数据和土地利用图数字数据的基础上 ,通过遥感技术 ,使用不同年份同一季相的 TM图像数据为基础底料编制重规一化植被指数图 ( RDVI) ,根据尉犁绿洲的生态环境特征 ,并结合实地调查分析的结果 ,研究植被指数灰度级与盖度级的对应函数关系 ,将其转换成植被覆盖度图。最终利用植被覆盖度度度图像所提供的各盖度级的数量和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图像所包括时段 ,即 1 991年至 2 0 0 0年期间植被环境质量的变化 ,并阐明原因 ,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调查普氏野马野放区的社区牧民对保护区的认识、保护野放普氏野马意识以及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等。结果表明:① 野放区4个乡镇社区牧民对调查涉及的保护区及普氏野马的认识有显著的差异,但对保护普氏野马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 野放普氏野马和家畜争夺草场的矛盾,与各乡镇到野放核心区的距离具有相关性;③ 随着到野放核心区距离的增加,社区牧民保护野放普氏野马的意识逐渐减弱;④ 社区牧民对野放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普遍了解较少。根据调查情况及卡拉麦里山保护区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逐步理顺社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以策勒研究区 1 990年的 LANDSAT TM图像和 1 998年的SPOT- HRV图像为基础底料编制规一化植被指数图 (NDVI) ,并根据极端干旱区绿洲特有的生态特征和已有的研究成就 ,找出植被指数灰度级与盖度级的对应关系并把规一化植被指数 (NDVI)转换成植被盖度图 ,最终利用植被盖度数字图像所提供的各盖度级的数量和空间分配状况来评价 90年至 98年期间植被环境质量的变化 ,并指出该区域环境开发和综合治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值理论的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内蒙古生态经济系统1990-2005年间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90年的873.43下降到2005年的11.88,同期人均能值使用量在快速增长,分别由1.13×1016sej上升到2.54×1016sej,环境负载率也由0.58上升到4.21,能值自给率都高达98%以上。这说明内蒙古的经济还处在欠发达阶段,并且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对本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和高强度利用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说内蒙古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有鉴于此,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大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能值受益率;(3)抓好煤炭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4)加强高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松嫩盐碱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作用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对维持自然界自然生态过程和平衡以及减缓地区、区域的环境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响应。本文从湿地对洪涝和干旱的缓冲作用、湿地对周边环境的净化作用、湿地充当着CO2的源和汇,湿地植物的生态效应以及湿地对植物对盐分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等方面论述了松嫩平原盐碱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作用,指出对生态脆弱带的盐碱湿地进行保护和优化管理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喀纳斯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喀纳斯是我国唯一一处位于四国交界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及旅游开发价值,被认为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通过对喀纳斯与俄罗斯"金山阿尔泰"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地质地貌成因、水文、垂直自然带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喀纳斯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第Ⅲ、Ⅳ条标准.提出将其加入俄罗斯"金山阿尔泰"世界遗产地的建议,从而为喀纳斯申报世界遗产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退化草地植被演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致使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地的退化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三种草地类型的植被退化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加大,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逐渐丧失,草层高度、植被盖度、株丛密度、地上部生物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单一,数量逐渐减少,物种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未退化草地以禾本科植物占主导地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退化指示类的菊科植物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中度退化阶段蔷薇科植物不断增加,并占据优势地位,重度退化阶段,多以耐践踏的蔷薇科植物和小型禾草为优势种,其中重度沙化草地,多年生植物几乎全部消失,而被一年生植物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