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7,(1):18-24
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播种的种薯(块)数来表示。然而,马铃薯不同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种薯(块)上有多个芽眼,可以长出多个主茎。每个主茎有自己的根、匍匐茎、块茎、叶和花序。因此,把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作为马铃薯种植密度更为合理。试验在大垄(90 cm)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下,明确马铃薯‘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通过种薯切块大小和切块种植密度的不同获得单位面积有差异的主茎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种薯切块大小被安排在主区,分别设30,50和70 g共3个处理;株距被安排在副区,分别设10,15,20,25,30,35和40 cm共7个处理。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越多,单位面积的总块茎数就越多,但平均块茎重却越小。然而,主茎数与总产、商品薯产量、商品薯个数关系却不是直线的,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其之间的关系。对总产量来说,Y总产=903.278 2+63.570 9X-0.914 9X2(R2=0.759 7,P0.000 1),当X(主茎数)在35时,Y总产有极大值2 008,即:当主茎数=35个/m2,总产量=2 008 kg/667m2。该研究结果可为‘荷兰15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和2015年分别以‘尤金’和‘克新13号’原种为供试材料,‘尤金’设置6,9和12穴/m~2播种密度及1或3个主茎/穴,‘克新13号’设置6,8和10穴/m~2播种密度及1或2个主茎/穴处理,研究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每穴主茎数相同时,播种密度由6穴/m~2增加到10穴/m~2(‘克新13号’)或12穴/m~2(‘尤金’)时: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显著增加,比叶重(Specific leaf area,SLA)显著降低(P 0.05);单位面积播种穴数的增加仅显著增加了‘克新13号’单主茎处理的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P 0.05)。播种穴数相同时,‘克新13号’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2个,6和8穴/m~2处理的株高显著增加,8穴/m~2的SLA显著降低(P 0.05);不同播种密度下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均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尤金’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3个时,各处理株高均显著增加,茎粗显著降低(P 0.05);且6穴/m~2处理和12穴/m~2处理LAI显著增加,SLA显著降低(P 0.05),9和12穴/m~2的总产量及12穴/m~2的商品薯产量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在试验条件下,6~8穴/m~2,2主茎/穴适于‘克新13号’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6穴/m~2,3主茎/穴适于‘尤金’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铃薯栽种块茎重量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和种薯产量的影响,已有大量资料。已发现单穴茎数与播前块茎芽眼数呈线性相关。我们的目的在于研究数量形态生物学性状与马铃薯产量的关系,因为这些性状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马铃薯产量的提高。方法研究试材是白俄罗斯马铃薯和果树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群体对寒地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对黑龙江2个主栽品种的分蘖、10株主茎干重、成穗率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平方米穴数的减少,主栽品种的分蘖数增加;不同密度群体对10株主茎干重前期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密度越稀的群体,后期每穴或每株主茎干物质积累越多,对空育131影响较垦稻12号大,成穗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群体下,空育131产量差异显著,垦稻12号差异不显著,空育131适宜密植。  相似文献   

5.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是影响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主栽品种 Mira 和783-1各3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播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主茎数及块茎数目均增加,而块茎的平均重量及大中薯率则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光能截获量与植株干重、块茎干重和块茎的平均重量均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Mira 和783-1的光能转化系数分别为1.444克干重/兆焦和1.106克干重/兆焦。分配到块茎的干物质比率随着块茎的生长而增加,最终两品种的干物质转化率均为85%左右。而密度对各品种的光能转化率及块茎干重分配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对单位面积上块茎数量的控制来影响块茎所获得的屯合产物的数量及块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试管苗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3个种植密度,即每平方米130株、225株及400株。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总块茎数和总产量逐渐上升。每平方米400株是3种密度中的最佳栽培密度,获得块茎数多,产量最高,且中大薯、中小薯和小薯块茎数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78个、475个及394个。  相似文献   

8.
群体密度控制以及打顶对脱毒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马铃薯主茎数量以及打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以丽薯7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人工控制主茎数量以及打顶的物理方法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每穴3茎是较好的群体密度调控,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打顶有利于控制马铃薯株型,削弱其顶端优势,减少地上部茎叶对地下块茎的抑制,增加了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9.
郭茹  李东旭 《中国马铃薯》2009,23(3):167-170
掰芽技术是根据马铃薯具有多个芽眼的特点,充分调动每个芽眼发出苗进行掰芽移栽,达到快速繁殖,节约种薯,提高繁殖系数的目的。通过马铃薯的掰芽快速繁育试验,在试验中对马铃薯块茎上的芽按照不同的分布部位进行掰芽移栽。根据不同部位芽生长动态及其在掰芽繁殖中的成活率得出以下结论:薯顶的成活率达到100%,薯中的达到95.00%,薯尾的则只有84.72%。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和种薯大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薯大小对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密度为主处理,种薯大小为副处理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供试材料为品种东农303。不同密度间,块茎数和总产有显著差异,两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善大小间,除净产量只达0.05显著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0.01显著水平。株高、主茎数/每穴、块茎数随种薯大小的增大星线性增长,而总产、商品薯块茎数、商品薯产量、净产量随种薯大小的变化规律则只能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采用新复极差法对各性状在不同密度及不同种薯大小下的表现作了多重比较。要想获得较高的商品薯产量及净产量,并考虑节约用种,提高繁殖倍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东农303的株行距应为30cm×70cm,种薯大小应为50~80g。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近缘栽培种种间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新型栽培种(A)、普通栽培种(T)和能产生2n花粉(FDR)的二倍体杂种(D)以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种并产生5个杂种群体(TA、TD、AD、AA及TT).这些群体的无性系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种植.对总产量等主要性状进行了研究.在5个群体中,TA群体在产量和单株块茎数上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其超过中亲值平均分别为15.18和26.51%.在群体平均产量上TA显著地高于TD、AD、TT和AA;在其它产量构成性状及经济性状上超过或与这4个群体无差异.种间杂种TD和AD的产量等性状在以中亲值为比较的杂种优势上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并与TA无差异甚至高于TA,但在实际群体产量上都低于其四倍体亲本的均值,甚至与种内品种间杂种TT和AA无显著差异.AD除在产量和平均块茎重的优势高于TD外,其它性状无差异.相同杂交组合其实生苗世代与无性一代在产量、淀粉含量和单株块茎数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实生薯利用中以组合为单位的群体选择是有效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马铃薯单株产量和平均块茎重在亲本选配中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同等重要的,而在单株块茎数和淀粉含量上以一般配合力为主.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是马铃薯生产中较常见的病毒之一,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是生产中保障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基础,收获后批量检测是进行种薯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研究针对‘56-2’‘Ivory Russet’‘Clearwater Russet‘’龙薯14号‘’龙薯3号‘’龙薯15号‘’龙育201401-70‘’龙薯7号‘’克新23号’和‘克新28号’马铃薯品种(系)休眠块茎样品,采用TRIzol法提取马铃薯休眠块茎顶端和茎端芽眼组织的总RNA,经qRT-PCR和RT-PCR检测分析,比较块茎的顶端与茎端芽眼组织PVY含量分布的情况。结果表明,上述供试材料的休眠块茎茎端芽眼组织PVY浓度均高于顶端芽眼组织,能够精准的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对‘Ivory Russet’品种的休眠块茎选取100个带病样品通过TRIzol法提取顶端与茎端的总RNA,采用4合1的方法合样后进行PVY RT-PCR检测,所有处理的顶端芽眼组织检测条带亮度低于茎端芽眼组织。可见,马铃薯休眠块茎茎端芽眼组织取样能够更加精准的检测出PVY。研究结果为马铃薯种薯收获后PVY的检测及合理取样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一种喜钾作物,但是增施钾肥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尚不明确。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钾肥水平下的植株生长及产量品质表现。增施钾肥可以延迟花期,促进植株早熟;降低主茎数及单株块茎数;增加单株块茎重,平均块茎重和商品薯率。增施钾肥‘尤金’产量提高17.17%,10个品质指标均有所提升。增施钾肥对‘中薯5号’‘费乌瑞它’和‘富金’的产量及品质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增产菌不同时期处理马铃薯可明显缩短出苗期,延长苗期和初花期,且室内根和芽条生长量、大田单株主茎数、主茎粗度、单株叶面积和鲜重干重明显优于对照,用增产菌拌种,并在现蕾期和初花期两次根外喷雾,2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较对照平均提高37.72%,块茎淀粉含量平均提高12.75%.  相似文献   

15.
在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和增长过程中 ,小薯不断地形成、退化或转化成大中薯 ,其中出苗2 8d以后的 2~ 3周是决定大中薯数的关键期。在不同密度及施肥处理下 ,马铃薯块茎体积及干重的增长均呈S型曲线变化。单株块茎体积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适量施用氮、磷、钾 ,可增加块茎体积、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数 ,其中磷钾肥可使结薯时间提前 ,过量氮肥则推迟结薯时间 ;随密度的增加 ,块茎日增重逐渐降低 ,适量增施磷、钾肥可提高库的充实度 ,增加产量。在本试验因素中量 (适量 )组合 ,底西芮品种单株块茎体积最大增长速率为 2 5 7392ml d ,块茎干重的最大增长速率为 10 6 82 6 g d ;种植密度 4 5 0 0株 6 6 7m2 时 ,单株结薯数为 13 5个 ,大中薯数平均为 10个 ,单产可达 30 0 0kg 6 6 7m2 以上  相似文献   

16.
刘华  杜珍 《中国马铃薯》2003,17(5):316-316
1 症 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可发生在植株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 ,表现出多种症状 ,主要危害地上茎、实生种子和块茎。被侵染的植株初期症状表现为分枝减少 ,叶片与主茎成锐角向上耸起 ,叶片变小 ,顶叶皱缩卷曲 ,有时顶部叶片呈紫红色 ,后来逐渐出现叶脉坏死 ,植株严重矮化。感染纺锤块茎类病毒的种子不饱满 ,比重轻 ,发芽慢 ,长出的苗子细弱 ,叶片耸立 ,上部叶片向上卷 ,植株矮 ,生长缓慢 ,叶片灰绿。感病严重者 ,块茎呈纺锤或梨型。染病的块茎症状是由圆变长呈纺锤型尖头状 ,芽眼变浅 ,芽眉实起 ,形态不规则 ,可能裂纹。2 病 原马铃薯纺锤形…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旱作栽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内蒙古呼盟与乌盟旱作马铃薯优化栽培下的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铃薯全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 ,干物质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块茎快速增长期 ,干物质积累百分率以块茎增长后期至淀粉积累期较高 ;马铃薯生育期间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中心依次为叶片、地上茎、块茎 ;两地区不同品种优化栽培下的各项栽培生理指标均优于一般生产田和不施肥处理 ,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和加拿大分别经过20多年群体改良的8个新型栽培种改良群体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对单株块茎重、单株块茎数、淀粉含量、薯形、芽眼深浅、薯皮色、薯肉色7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中、加两国的学者在新型栽培种资源改良与创新上采取显著不同的策略。中国突出块茎产量的选择,而加拿大重视块茎商品率的选择;中国追求群体的一致性,关注资源自身性状的表现,而加拿大则相对重视保留群体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在实生种子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比较了马铃薯实生种子选育中,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利用的6类不同组合方式产生的杂种实生种子在群体生产力和一致性上表现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组合方式形成的具有不同Neo-tubersum基因频率的实生种子,群体间生产力表现极显著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商品薯数量和小薯数量对构成群体产量均有极显著的作用;小薯数量的增加对提高群体的商品薯率有极显著的负作用,即块茎数量越多,块茎越小。后代商品薯率取决于S.tuberosum种质,而块茎数量主要由Neo-tuberosum决定,并找出其生产力表现的优先顺序。②S.tuberosum×Neo-tuberosum组合表现的一致性水平在株高、薯形、皮色和芽眼深浅等性状上与S.tuberosum自交群体相似,没有显著差异,是利用新型栽培种进行实生种子选育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各因素对单株产量构成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及相对重要性,本文在遗传、表现、环境相关分析基础上,进行通径分析。其结果表明:株高、穴茎数、主茎粗和单株块茎鲜重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复叶数、分枝数和单株产量虽为正相关,但均不显著。株高、分枝数两因素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主茎粗和穴茎数;复叶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