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地上的草群在整个生长季内各种营养物质的组合形式,叫草地营养类型。草地营养类型不但能较好地反映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也从营养学方面指明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对草地营养类型的划分尚无一个统一的方法。本世纪初,德国的K.Nehring首先提出了营养比的概念:营养比=碳物质/氮物质。到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依据K. Nehring的营养比将草地划分为氮型、氮碳型、碳氮型和碳型等四个基本类型,并对内蒙古草地进行了营养类型的划分,制定了分类原则。赵和平在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天然草地牧草混合草群营养成分分析,总结了青海天然草地的几个营养类型。结果表明,青海天然草地主要营养类型为氮碳型草地面积最大,其次是氮碳一灰分型草地。两营养类型草地面积为3902.60×10^4hm2,占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3.10%。从而构成了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摸清盐池县退化草地恢复演替中牧草营养价值的变化情况,试验选择盐池县8个具有代表性的草地群落类型,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草地类型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并依据全国天然草地营养类型划分标准进行了草地营养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这些草地可分为2个营养型,分别是碳氮型和氮碳型;同时根据群落组成结构、数量特征提出了合理的草地改良利用方向和途径,以便有效指导草地生产。  相似文献   

4.
昆仑山西段北坡天然草地营养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昆仑山天然草地实地考察,采集混合草群样品分析其化学成分,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和方法对昆仑山天然草地进行了营养类型划分。结果表明,昆仑山西段的天然草地可分为4个营养型,分布于低山带的草地是碳氮-灰分型,在中低山分布面积较广的是氮碳-灰分型,在海拔3200~3600m的亚高山草地的营养型为碳氮型,在海拔3600~4000m的高山区为氮碳型。这是由于不同的生境生长着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在特定的物候期就具有不同的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5.
温性灌草丛类建群种--白羊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优良牧草及水土保持植物———白羊草的种群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白羊草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划分、群落组成、种群植物量动态,营养动态,放牧利用,特别是牛在采食时的草地植物营养特性与草地生产性能,不同氮源、不同施氮量对草地生产性能影响等作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广泛分布的藏嵩草Kobresia tibetica沼泽化草甸在禁牧封育和自由放牧利用状态下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的季节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禁牧封育草甸和放牧草甸从8月-翌年4月地上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其自然损失率分别为46.2%和49.6%。封育草甸的生产力1-4月、4-5月的自然损失率分别为5.1%和5.9%;草甸进入放牧利用后,放牧草甸牧草相对于封育草甸牧草的实际利用量约占4月草地地上现存量的48.4%,约占8月草地地上生物量的24.4%。放牧草甸牧草营养成分从8月到翌年1月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增加。该草甸在夏季属“氮碳”(NC)营养型,在冬季属“碳”(C)营养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亚高山草甸季节草场的合理利用,以牧草产量为基础,用线性规划模型计算结果划分了季节草场合理占比面积;并用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标准和线性规划模型分别计算了全年、春季、暖季、冷季放牧草地合理承载量。结果表明,线性规划在季节草场的合理利用上更加有优势;线性规划模型主要应用在定点放牧上,对中等数量牲畜和中等面积以下的放牧方式进行规划;定点放牧方式牲畜不需要长途远徙消耗大量体能,饲料不足可人工补充饲草料。线性规划模型为放牧草地面积的季节性分配和合理利用以及为以草定畜的放牧试验设计和放牧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宁夏滩羊放牧系统草群数量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10月在宁夏盐池荒漠草地类型进行滩羊放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草群植物密度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程度不同,且以放牧季初期、末期最为强烈,雨水较多的夏季较弱.(2)放牧强度与草群盖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且随放牧强度增大,草群盖度的"谷值"、"峰值"出现时间有提前趋势;(3)整个放牧季,草地植物盖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不同放牧强度下草群盖度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可统一表示为:Y=a-b1X+b2X2-b3X3;放牧扰动使草群结构简单化,草群盖度动态拟合更容易;(4)在整个放牧季,草地牧草现存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且草地牧草现存量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5)宁夏盐池荒漠草地类型滩羊适宜放牧强度为0.450只/hm2.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效果的影响,在祁连山北坡选取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喷施臭草利宁后,分别以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方式进行利用,8a后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轮牧草地甘肃臭草消失,自由放牧草地甘肃臭草再生,但与对照相比重要值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和自由放牧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0~30cm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是,自由放牧草地0~30cm土壤pH无显著变化,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0~20cm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臭草利宁对甘肃臭草斑块的扩张具有明显遏制作用,化学灭除甘肃臭草与轮牧方式相结合,既能增加可食牧草比例,又有利于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提高,是治理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甘肃臭草入侵对亚高山草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型退化草地是祁连山北坡常见的一种毒杂草草地退化类型。以臭草型退化草地和其周边未遭受臭草入侵的未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臭草入侵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和草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结果表明,臭草入侵导致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甘肃臭草代替针茅成为草地群落优势物种。土壤含水量、容重、pH、电导率等土壤指标在两样地间也存在差异。臭草入侵并形成杂草群落后,增加了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但与未退化草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臭草型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氮储量(0~30 cm)显著高于未退化草地(P0.05)。说明甘肃臭草的侵入只改变了亚高山草地的植被群落结构,没有导致草地固碳、固氮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11.
格姆滩"黑土型"退化草地生物量及营养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格姆滩"黑土滩"退化草地一年的禁牧封育,测定了地上生物量及营养成分季节动态,结果表明:"黑土型"退化草地群落优势种为阈叶型杂类草.从2006年8月~10月、10月~翌年的4月、8月~翌年的4月封育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损失了44.8%、34.5%、63.8%,植被盖度分别下降了25.1%、18.18.7%,放牧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别损失了44.8%、82.8%、90.2%,植被盖度分别下降了25.1%、61.3%、71.0%.草地的实际利用率为26.3%.从8月~翌年的4月封育草地粗蛋白、粗脂肪、磷均呈下降趋势,粗灰分、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均呈上升趋势;在夏季属氮碳营养型(NC),冬季属碳氮营养型(CN).  相似文献   

12.
曲靖市拥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是云南省重要的肉用牛、羊生产基地.本文结合曲靖市朗目山畜牧科技示范园建设,总结了放牧型人工草地建设中的建前除草清园、草种组合、草地施肥及后期管护等适用技术,研究探讨畜种组合及其采食行为与草地四季生产能力和载畜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调整畜种结构,是合理利用放牧人工草地的关键,按季节供需预算,牛羊互补,顺序放牧,可达到草畜季节平衡,草地利用率和载畜量分别提高近1倍,系统产出率提高1.5~3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1999~2001年在大兴安岭进行了草地资源品质测定及开发利用研究,测定了草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地上生物量、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大兴安岭草地共划分为3类9组9个类型,小叶章占优势地位;地上生物量随年度和降水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小叶章在抽穗期营养品质最佳,野豌豆在盛开花期营养品质最佳,五花草甸杂类草在初花期营养品质最佳.由此确立大兴安岭草地在品质最佳期前是良好的放牧地和割草地.  相似文献   

14.
正草原管理的目的是为家畜生产、生态保护以及自然景观等方面提供物质保证和先进技术,是将植物、土壤、水以及动物生产有机结合,按照系统管理、综合管理的理论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划区轮牧是在季节放牧地的基础上,通过围栏把每一季节放牧地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采食,轮回利用的一种放牧制度。1划区轮牧制度的几种放牧方式(1)一般的划区轮牧:把一个季节放牧地或全年放牧地  相似文献   

15.
西藏主要作物与牧草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日喀则和山南地区家畜主要粗饲料作物秸秆(青稞、油菜、土豆、小麦、玉米和燕麦)、精饲料作物籽粒,以及57种天然草地、栽培牧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秸秆营养类型均为粗蛋白、灰分含量低,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高的碳型和碳氮型,营养价值较低。精饲料中,油菜饼和豌豆营养价值高于青稞。禾本科和豆科牧草营养类型以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氮型和氮碳型为主。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有13 个品种,耐酸草粗蛋白含量高达30.72%;豆科牧草9 种,其中鹰嘴豆粗蛋白含量高达27.46%,粗纤维只有18.91%,灰分含量为9.30%;藜科1种,法国菠菜营养类型属于较少见的灰分氮型,粗蛋白含量为20.17%,灰分20.15%,而纤维只有12.67%。同时这22个牧草粗纤维含量低于30%,灰分含量在6.24% ~10.43%。  相似文献   

16.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碳、氮固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退化的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在土壤理化性质,碳、氮变化以及固碳效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本研究通过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阿鲁科尔沁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天然草地、放牧人工草地以及刈割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区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土壤养分的测定。通过NDVI值代表3种类型草地的生长状况,整体上看,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的生长状况为:刈割人工草地>放牧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在0~20 cm从高到低为: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天然草地,且差异均表现为显著(P<0.05);放牧人工草地的全碳全氮含量均为最高,在10~30 cm放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全碳含量显著高于刈割人工草地(P<0.05),放牧人工草地0~1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为(0.88±0.11) g·kg-1,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P<0.05);3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大小表现为: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天然草地,且在0~10 cm 放牧人工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28.45±8.30) mg·kg-1,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P<0.05);此外3种草地类型的土壤碳、氮贮量表现为:天然草地>放牧人工草地>刈割人工草地,在10~30 cm放牧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碳、氮贮量均显著高于刈割人工草地(P<0.05),放牧人工草地表现为碳、氮固持,而刈割人工草地均表现为碳、氮流失,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天然草地和刈割人工草地的碳、氮贮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人工草地的建立以及对草地实施播种、灌溉等合理的人为干预将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和草地生长状况,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碳、氮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17.
简易轮流分段放饲法公社将整个放牧地区,根据它的季节适用性和畜群的组成,分配给各生产大队(分场),然后在生产大队的范围内再搞季节划分放牧地,并把它分配给生产小队。小队再按照饲料蕴藏量和水源情况,在放牧地段上配置畜群,并按季节转换牧场。在划给一群或两三群羊的季节放牧地段上,由老牧工领导,组织和进行轮流分段放牧。简易的轮流分段放牧制包括:1)停留处的选择、布置和更换;2)停留处四周放牧地利用的顺序和放牧办法。停留处的选择、布置和更换,在内蒙古  相似文献   

18.
对河南县天然草地高寒草甸类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地型、光莩鹅观草草地型、线叶嵩草·珠芽蓼草地型、高山嵩草草地型、垂穗披碱草草地型、藏嵩草草地型、金露梅·珠芽蓼草地型等7个草地型可食混合牧草的能值、消化能、代谢能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草地型营养成分具有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和粗纤维含量低的特点。能值计算结果与生产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草地月适宜载畜量的计算,能够有效反映草地季节性草畜矛盾,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放牧策略。本研究提出一种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的月牧草产量遥感经验模型与牧草产量月动态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估算月草地适宜载畜量,并在青海省河南县荷日恒村的季节牧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各月适宜载畜量动态,使年内放牧地载畜平衡状况更明晰。荷日恒村放牧地在7月末草地产量达到最高,8月开始逐渐减少,除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综合目前荷日恒村放牧地现实载畜情况和对补饲量的评估,本研究认为应以8月末适宜载畜量作为该村合理放牧量。本研究提出的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合理放牧数量的确定和草畜平衡状况的评估,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杜凯  康宇坤  张德罡  苏军虎 《草地学报》2020,28(5):1412-1420
为明晰不同放牧方式对祁连山高寒草甸有机碳、氮库的影响,本试验以祁连山东缘全年连续放牧(Continuous grazing,CG)、冷季重度放牧(Heavily grazing in cold season,HG)、冷季轻度放牧(Lightly grazing in cold season,LG)、划区轮牧(Rotational grazing,RG)和全年禁牧(Non-grazing,NG)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地上植物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和根系层有机碳、氮库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HG,LG,RG和NG较CG均能显著(P<0.05)提高地上植物层、凋落物层、根系层和土壤层有机碳、氮储量,但土-草系统总有机碳、氮储量均在RG样地最高,其次是NG样地,再次是LG样地,在CG样地最低。RG较CG样地土-草系统有机碳储量提高了8 748 g C·m-2,氮储量提高了785 g N·m-2。可见,通过改变放牧方式能够有效提高高寒草甸土-草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实现碳、氮增汇的目的。综合考虑草地土-草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及草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方式为划区轮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