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能够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目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也是重要的脱贫模式之一。在对蚕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了解蚕桑产业推动扶贫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蚕桑产业更好的推动扶贫,满足基本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1产业发展及产业扶贫情况扶贫工作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兴文县自2014年以来,结合实施宜宾市20万亩蚕桑循环产业带建设,在周家镇、九丝城镇、共乐镇、五星镇等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蚕桑产业扶贫,按照"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模式,因户设计、因人施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蚕桑产业已覆盖全县精准扶贫村22个,占57个精准扶贫村的38.6%,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通过参与产业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出"四结合"的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精准脱贫与产业升级发展相得益彰。结合产业的创新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不仅帮助贫困户迅速增收,而且也很好地推进了蚕桑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为乐至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路子,也为贫困户持续增收、不再返贫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蚕桑产业是宜宾市“6+3”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丘陵山区助农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宜宾在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实践中,围绕“拉长一根丝、做优一粒茧、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富裕一方人”的发展思路,以产业精准扶贫为契机,探索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5.
《四川蚕业》2017,(2):3-4
<正>宜宾现代蚕桑产业发展以优质茧基地建设为抓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龙头企业+专合社+共育户+蚕农"的产业经营模式,以产业村为单元拓展成片高效基地规模,实现了产业聚集、高效基地、科技质量、综合开发、特色兴村"五大提升",以蚕桑产业扶贫为契机,"一人两亩桑,脱贫奔小康"模式精准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效果明显。2016年发种43万张,  相似文献   

6.
陈蓓 《北方蚕业》2020,(1):53-54,60
蚕桑产业作为汉阴县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在汉阴县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汉阴县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做法,提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蚕桑生产和蚕桑合作社生产规范化运营的建议,以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相似文献   

7.
《北方蚕业》2018,(3):47-51
介绍了陕西省蚕桑生产概况和特点,分析了石泉县、勉县、镇巴县、镇安县、洛南县蚕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用好产业脱贫扶持政策、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抓好产业技术服务"110"体系建设和拓宽蚕桑产业增收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伦  曾义 《四川蚕业》2018,(1):21-22
正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乌蒙山东北麓,面积1373km~2,人口48.34万人,是四川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优势、因地制宜,将蚕桑作为脱贫主导产业,创新实施"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模式,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发展致富产业,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全县57个精准贫困村,2016年有18个村1777户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人均养蚕收入2036元,当年有  相似文献   

9.
英德市有省级相对贫困村78条,贫困户17284户,贫困人口44021人。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特点,收入稳健长效,造血扶贫效果明显,英德市203户贫困户2017年养蚕单张收入2200元左右,平均卖茧收入2.3万元左右,增收近万元。文章旨在介绍英德市发展蚕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些实践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地处乌蒙山区的兴文县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论述,在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贫困村选择蚕桑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在发展业态上,打破栽桑只养蚕的传统方式,实现多元开发,增加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在关键支撑上,注重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实现节本增效。在产业主体上,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行"返租倒包",龙头企业与蚕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探索出了"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1.
《北方蚕业》2018,(3):52-55
花垣县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花垣县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论述了发展蚕桑产业对该县精准脱贫、石漠化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中的作用,提出了用好产业扶贫政策,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报酬、入股入社得分红、承包基地得盈利等方式,让农村贫困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受益脱贫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精准扶贫的众多措施中,产业扶贫是良性且可持续的重要扶贫措施,但所选择的扶贫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兼顾当地的生态环境,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基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和蚕桑产业发展的特征,阐述了蚕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机理,即蚕桑产业兼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蚕桑产业能够快速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兼顾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循序渐进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分析总结了云南省陆良县、四川省兴文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发展蚕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成效与经验;提出了选择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应该做好蚕桑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蚕茧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生产经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产村融合发展的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要点,可为其他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脱贫致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距离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公里"还有一年多的时间,黑龙江省通过产业扶贫,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畜牧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的特色产业其发展具有地域优势,为了分析畜牧产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和如何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笔者分析了黑龙江省畜牧产业的模式和成效,并指出畜牧产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畜牧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提高贫困人口参与畜牧产业发展的能力等措施来完善黑龙江省畜牧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陕西省丹凤县以脱贫攻坚总览工作全局,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依托肉鸡全产业链"订单"优势,探索形成"产业链上就业扶、资金入股分红扶、发展基地精准扶"等产业扶贫模式,实现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精准脱贫、贫困户脱贫增收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牛肉消费量呈现稳步增长势头。肉牛产业是我国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肉牛产业是推进畜牧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肉牛产业扶贫的模式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将肉牛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以政府引导为基础、以贫困户参与为核心、以市场化运作为助力,可以加快产业扶贫进程、增强产业扶贫实效、提高产业扶贫绩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临洮县立足县情,探索出一套"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协会+贫困户"的"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鼓励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牛业,树立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助推临洮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走上快车道。本文就临洮县"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西已经成为我国蚕桑产业实现"东桑西移"战略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域,因此有条件依托具有区域和规模优势的蚕桑产业实施精准扶贫。在对广西贫困地区利用蚕桑产业扶贫的发展运行机制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对广西主要贫困地区共30个贫困县以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进行量化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桑蚕产业扶贫的意愿仍然不是十分强烈,发展蚕桑产业的意愿在不同贫困县之间的差异显著,并且在蚕桑产业的规模层次差异明显、技术水平落后、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等基础条件下,规模化生产潜力、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组织化程度、内生发展需求4个主要因素分别对发展蚕桑产业扶贫存在着负向、负向、正向、正向的显著性影响。据此从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突破、内生需求与外生拉动、产业发展共时性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广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蚕桑产业精准扶贫的愿景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正田阳县在扶贫攻坚战中狠抓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积极创新养殖扶贫模式,以"三养一种"发展战略为产业扶持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线,以点带面,突出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养殖企业+贫困户"生态养殖模式,2016年,在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及带动养殖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我作为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服务的参与者,对田阳县养殖产业扶贫及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情况有了全面了解,感受深刻。现浅淡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四川省兴文县是乌蒙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建卡贫困户14577户,涉及人口50721人,确定精准扶贫村57个,其中蚕桑产业扶贫村18个。2015年9月,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在兴文县就乌蒙山区扶贫开发进行调研,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分析比较,要求兴文县在贫困山区突出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蚕桑基地,提出了"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以来,江西省修水县蚕桑产业紧紧围绕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为目标,全力推行桑园标准化、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蚕茧优质化、帮扶融合化的"五化"产业发展模式,取得蚕桑产业稳定、扶贫效果凸显的成效.2020年,全县共有桑园面积6200 hm2,饲养蚕种9万张,生产鲜茧4050 t,蚕茧产值达到1.6亿元.蚕桑生产已覆盖全县28个乡镇,从事种桑养蚕建档立卡贫困户3500余户,成为修水县脱贫攻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现将"五化"发展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