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苜蓿切叶蜂在呼和浩特市地区为苜蓿授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苜蓿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1997年,我们从黑龙江省林甸县引进苜蓿切叶蜂在呼和浩特市地区于苜蓿花期进行了授粉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切叶蜂在29~30℃、相对湿度60%~70%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孵化最为适宜;放蜂后第7d出现封孔现象,封孔高峰出现在开始封孔的第8d,雌蜂做巢集中在放蜂后的15d内;放蜂田种子产量比对照田增产57.2%,种子产量与苜蓿至蜂箱的距离呈负相关性.异花授粉在种子结实率、千粒重、每荚籽粒数、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方面均高于自花授粉.  相似文献   

2.
苜蓿切叶蜂在呼和和浩特市地区为苜蓿授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量有效的昆虫。1997年,我们对黑龙江省林甸县引进苜蓿切叶蜂在呼和浩特市地区于苜蓿花期进行了授粉研究。结果表明,苜蓿切叶蜂在29 ̄30℃、相对湿度60% ̄70%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孵化最为适宜;放蜂后第7d出现封孔现象,封孔高峰出现在开始封孔的第8d,雌蜂做巢集中在放蜂后的15d内;放蜂田种子产量比对照田增产57.2%,种子产量与苜蓿至蜂箱的距离呈负相关性。异花授粉在种子结实率  相似文献   

3.
在林甸县进行的黑龙江省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建设草原合作项目》中,采用了加拿大专家的建议,引进了苜蓿切叶蜂,并在放养和繁殖上取得成功。苜蓿切叶蜂专门用于紫花苜蓿、大豆等植物的授粉使用使苜蓿种子产量成倍增长,增长幅度在2~8倍之间。  相似文献   

4.
苜蓿切叶蜂一年异地两次为苜蓿授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合明  马福田 《草地学报》1995,3(4):289-296
苜蓿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利用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苜蓿开花期不同的特点,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在北京苜蓿开花期间放第一次蜂,回收后立即运往吉林白城地区于6月下旬至7月初放第二次蜂,为当地苜蓿授粉,8月中下旬收回。经过三年共六次的释放试验表明,这种一年异地两次放蜂的方法是可行的,取得了蜂产量增长2~3倍,苜蓿种子增产2~4倍的良好结果。评价了蜂茧的产量、质量及苜蓿种子增产的效益。还对该蜂的羽化、筑巢的动态以及一些生态要求等进行观察与分析。为在我国开发和利用苜蓿切叶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切叶蜂为紫苜蓿授粉能使种子大量增产。在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已经大面积利用切叶蜂为苜蓿授粉,成  相似文献   

6.
切叶蜂为苜蓿种子授粉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切叶蜂 (MegachilerotundataF)属蜜蜂总科切叶蜂科 ,原产西亚和欧洲 ,现已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苜蓿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 ,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 ,应用切叶蜂为苜蓿授粉已成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我们于 1998年初从林甸县引入苜蓿切叶蜂 ,并在大庆市草原饲料试验基地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切叶蜂为苜蓿种子授粉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试验地为沙壤土 ,面积为 5hm2 ,地势平坦 ,具灌溉条件。试验材料为种植第 2年的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培育的龙牧80 1、80 3号苜蓿 ,行距 …  相似文献   

7.
<正>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紫花苜蓿的种子生产却受到自身花器结构的限制,导致种子产量低、品质差,无法满足日趋增加的市场需求。苜蓿切叶蜂(Melitte leporina panzer)在采集花粉的同时能够打开苜蓿的花器,完成异花授粉过程,明显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和品质。这一现象自被发现之日起便被广泛研究利用。目前,利用苜蓿切叶蜂授粉已成为许多国家生产苜蓿种子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牧草种子基地经过几年的试验及生产实践,在利用苜蓿切叶蜂为紫花苜蓿授粉进行种子生产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掌握了苜蓿切叶蜂的养殖技术及其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苜蓿是奶牛生产中最重要的优质饲草。发展苜蓿草产业的核心是苜蓿良种。人工繁育放养苜蓿切叶蜂是大幅度增加制种产量、提高苜蓿制种水平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苜蓿切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苜蓿授粉情况,对苜蓿切叶蜂在国内的授粉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灌溉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游客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量对苜蓿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幅最小,土壤平均含水量较高,可以满足苜蓿正常生长发育;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产生不同影响,其中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最高,达127.82cm。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高度最低,为105.58 cm。在苜蓿的各生育时期,盛花期刈割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其中,1 988 m3/hm2灌溉量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比2485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1.21%,比1 491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24.48%;种子产量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加,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的种子千粒质量最大,为2.172 g,种子产量最高,为764.03 kg/hm2,种子发芽率也最高,为85.27%。因此,可根据生产目的不同,调节灌水量,促进苜蓿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在北京大兴县一块面积为809米~2的头茬苜蓿田内释放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3,752头,回收蜂茧16,240头。放蜂田种子亩产21公斤,比对照田增产69.4%。对不同规格蜂箱的诱蜂效果进行了比较。国产蜂箱 (巢孔直径0.7厘米,孔深14.5厘米)每个巢孔内峰的产卵平均数8.4枚,多出加拿大蜂箱 (巢孔直径0.55厘米,孔深9.75厘米)0.8枚,但后代的性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育成熟的紫花苜蓿的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千粒重、硬实率、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时数、降雨量等均会对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呼和浩特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花发育成熟的种子在产量及质量性状上均表现优异;在栽培管理种子田的过程中,于花期追施氮肥、复合肥、放养切叶蜂等均会有效地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2.
孟季蒙  李卫军 《草业学报》2012,21(1):291-295
为了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盐分布、苜蓿生长特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W1)水量下,湿润体的体积最大,水平最大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最大湿润半径为20 cm。水分能够到达40 cm×80 cm宽窄行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W1处理所得根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25.09 g,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处理(P<0.01),根重顺序为W1>CK>W2>W3。并且,W1处理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环境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质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不同环境下发育成熟的紫花苜蓿的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千粒重、硬实率、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对照、降雨量等均会对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呼和浩特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开花发育成熟的种了在产量及质量性状上均表现优异;在栽培管理种子田的过程中,于花期追施氮肥、复合肥、放养切叶蜂等均会有效地提高苜蓿种子的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14.
苜蓿 (Medicagosativa)是一种高蛋白的豆科牧草 ,在种子生产中 ,由于其花器的特殊性 ,一般的授粉昆虫 ,包括家蜂都难以打开苜蓿的花器 ,很难起到传粉作用 ,致使靠异花授粉的苜蓿种子产量低、品质差。在本世纪 70年代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现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Fabricius)可以为苜蓿授粉并使苜蓿种子产量大幅度增加 ,现已应用于生产中 ,成为苜蓿种子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应用苜蓿切叶蜂对苜蓿授粉制种在种子生产中还是一项空白。中国农业大学 1 989年首先从加拿大引进苜…  相似文献   

15.
孟季蒙  李卫军 《草地学报》2010,18(6):907-910
本试验为提高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分布和种子产量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为65%~80%(W1)时,湿润体的体积最大,表层(0~10 cm)和第4层(30~40 cm)的湿润半径均为40 cm,第2层(10~20 cm)和第3层(20~30 cm)的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方向,湿润峰向上可运动到地表(0 cm),向下达地面以下40 cm。水分能够到达宽行80 cm,窄行40 cm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并且,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的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差异极显著。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磷、钾、硼肥料配施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苜蓿良种繁育技术滞后、种子产量低、质量差等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施肥时期与磷、钾、硼肥不同处理组合对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筛选出较优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开花期各施肥组合处理的苜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均高于现蕾期、分枝期各施肥组合,其中二铵60kg/hm^2,氯化钾90kg/hm^2与硼砂2kg/hm^2施肥组合是最佳组合,其苜蓿种子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1.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的在大庆地区推广苜蓿种植业,本文通过对引进的2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生长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单从株高上来说,418Q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材料;干草产量龙牧806达1.87kg和龙牧803为1.76kg显著高于其他苜蓿材料,其次为敖汉1.43kg和驯鹿1.42kg,干草产量最低的为甘农3号0.71kg,其他苜蓿材料的干草产量介于0.75~1.34kg之间,可见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大庆地区的生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只有单一性状不能准确的评价苜蓿品种在种植地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筛选苜蓿青贮最佳处理,为苜蓿青贮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影响苜蓿青贮饲用品质的切短长度、含水量和密度3个因素,设计L9(33)正交试验,共9组处理组,对不同处理组的苜蓿青贮饲料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处理下苜蓿青贮饲料氨态氮/总氮比值。结果表明:第5组青贮饲料营养成分保存最好,感官得分最高,为16分,其p H 4.92,氨态氮/总氮比值6.71%,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根据极差分析结果可知:3个因子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含水量切短长度密度。正交试验所得最佳处理组合为苜蓿切短长度3~4 cm、含水量60~70%和密度550~600 kg/m3。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株距处理对苜蓿种子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株距对苜蓿种子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通过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5—70cm的8个处理间,株距40cm和50cm处理种子产量为最高,平均产种子219.0kg/hm^2和211.7kg/hm^2,显著高于其他6个处理,前者好于后者。苜蓿单株分枝数、小花数、结荚数和千粒重随着株距加大而有增加趋势。但以株距40cm处理综合比较表现为优。  相似文献   

20.
对11个国产苜蓿品种连续多年(2007~2011年)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1个苜蓿在川西北地区种植,产量差异较大。YL-601年度产量最高,其干草产量比草原2号年度干草产量增产111.75%。公农一号次之,草原2号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