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碱土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据统计,我国大约100多个城市建在盐碱地带.华北地区盐碱土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内陆盐碱土以山东省德州市较为典型.近几年建设节约型园林,倡导群落化的复合种植模式,即乔、灌、花、草的立体有机结合成为城市绿地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以德州为例,介绍了盐碱地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如何选择耐盐碱地被植物进行应用. 德州市位于山东西北部,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壤pH值为6.8 ~ 8.2,平均含盐量0.3% ~ 0.5%,地下水矿物化度达4.3g/L,土壤盐碱重.春秋两季干旱少雨风大,土壤蒸发量大,表层植物生长受到盐碱危害存活困难.  相似文献   

2.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氮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荒漠草原土壤氮素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由放牧(CG)、禁牧(BG)、休牧40天(DG1)、休牧50天(DG2)和休牧60天(DG3)试验处理,于2008年8月对各处理区内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进行同一土层间的分布差异和处理区内的垂直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G区土壤全氮含量最低,其各层含量均值为0.76 g/kg;速效氮含量相对其他处理区在0~10 cm和10~20 cm层含量较高,其含量分别为87.41 mg/kg和131 mg/kg。BG区速效氮含量在20~30 cm和30~40 cm层较低,含量分别为56.82 mg/kg和51.59 mg/kg。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全氮在0~10 cm和30~40 cm层含量较高,平均含量分别为1.33 g/kg和1.09 g/kg;土壤速效氮含量在10~20 cm层含量较高,各处理区平均为91.86 mg/kg。休牧相对于自由放牧有利于草地土壤氮素的保持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干旱的荒漠,贫瘠的盐碱地,大多数植物都在此绝迹,而四翅滨藜却能一枝独秀,是不是有点奇?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属藜科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和气候范围很广,它高度耐旱、耐盐碱,既是垦荒、退化牧场改良、恢复工矿区废墟地带、含盐量高的荒漠地带治理的先锋树种,亦是优良的饲料植物(其营养含量优于苜蓿),四翅滨藜优异的表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在澳大利亚、南非、北非、以色列和北美地区,四翅滨藜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饲料灌木。  相似文献   

4.
苏北海岸带互花米草盐沼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在江苏盐城新洋港海岸带盐沼碱蓬带、米草带、光滩带等3个地带采集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进行微生物分离计数,结果表明苏北盐沼地不同地带的微生物优势群落不同,且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细菌的种类最为丰富,主要有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金杆菌属、色杆菌属、球杆菌属、固氮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其中总体数量上芽孢杆菌占最大优势。米草带细菌种类最为繁多,碱蓬带次之。真菌种类较少,主要为曲霉属、青霉属、辐枝霉属、毛霉属、木霉属以及酵母等。米草带真菌含量略高于碱蓬带,光滩带最少。放线菌主要以链霉菌属为主,土壤中放线菌的类群在米草跟碱蓬两个地带并无显著的差异,相对光滩,在数量上具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芳草湖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的开阔荒漠地带,风沙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不同放牧方式对中蒙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放牧方式下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特征与表层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下建群种和多年生杂草类植被群落高度、盖度、重要值比较结果为:游牧区>定居放牧区。一年生杂草类植物高度、盖度比较结果为:定居放牧区>游牧区;游牧区表层土壤砂土含量、pH值显著低于定居放牧区(P<0.05),中壤土含量显著高于定居放牧区(P<0.05);游牧区的土壤全氮、速效钾均有极显著高于定居放牧区(P<0.01),游牧区全氮含量高于定居区近3倍。表层土壤全钾比较结果为:定居放牧区>游牧区。  相似文献   

7.
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小麦单产的增加,除了品种改良的作用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肥的利用.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在我国目前的粮食生产中普遍存在重视化肥,轻视有机肥的现象,从而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透气性变差,进而影响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该文拟在探讨施化肥(N、P)量固定的情况下增施一定数量的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为合理配方施肥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有大面积缺磷土壤,合理施用磷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有效磷含量虽然能反映土壤供磷能力,但不能作为土壤需磷量的指标。因为施入土壤的磷素有很大部分被上壤吸付、固定。而不同土壤吸付、固定磷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固磷能力不同的土壤,需磷量显然不一样。因此,土壤吸付、固定磷素的能力,是确定土壤需磷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索根据土壤吸磷特性确定磷肥需要量的问题,我们对贵州省几种不同母质发育的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新疆南疆荒漠绿州棉田皮棉产量1991kg·hm2水平下,2月15日至11月15日内,0~100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时空分布,0~40cm土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布特征趋势一致,由2月中旬-6月中旬逐渐升高,到5月中旬-6月中旬时达最大值,进入7月份后,均呈陡然下降特点,9月份开始回升;40cm以下各层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变化波动较小;土壤速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4月和5月,0~60cm土壤中的速效磷呈匀速上升,7月中旬达高峰,但20~60cm土层速效磷含量开始急速下降,9月中旬降至最低点。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在27.1~34.3mg·kg1波动变化,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荒漠草原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生态状况,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家庭牧场为尺度,研究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地上生物量呈现出冬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的趋势且高中低经济水平处理区的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机械组成中,0~30 cm土层砂粒(1~0.05 mm)含量均呈现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冬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土壤粘粒(<0.001 mm)含量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呈现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冬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呈现冬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不同经济处理区之间无差异(P>0.05),速效氮含量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最高;土壤全磷含量冬草场最高,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最低,速效磷含量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最低;土壤全钾含量呈现出冬草场>高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低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中经济水平牧户草场,但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冬草场最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内陆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开发水盐调控决策系统,为内陆盐碱土壤水盐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软件。通过对浅层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和土壤水分盐分含量、离子组成等进行多年多点监测和分析,系统研究了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构建了内陆盐碱土水盐调控技术体系,形成了相应的决策系统。结果表明:内陆盐碱土水盐运动主要表现为:积盐、脱盐和相对稳定3种形式的运移和转换,水盐调控的关键是控制和降低积盐高峰期的土壤含盐量。在新疆内陆盐碱区应用后表明,本研究的水盐调控方案有效实现了时空避盐,降低了改良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本研究采用信息技术开展了内陆盐碱地水盐规律的探索和应用,促进了水盐调控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胶东半岛蓝莓主产区土壤理化性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蓝莓土壤的肥力状况,采用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对青岛沃林农业公司蓝莓生产基地60个土样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样本中,仅有20%的土壤pH处于最适蓝莓生长的范围内;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仅为13.649g/kg,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土壤样品仅占20%左右。此外,不同种植基地间土壤的养分含量差异很大,变异系数很高,尤其是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效硼的含量,样本间的变异系数均大于50%,说明基地间的养分含量不平衡,波动幅度很大。以上分析认为,对蓝莓主产区的土壤pH有必要进行调节,同时如何提高种植基地的有机质含量及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咨询服务     
<正>植物的科学生存方式科学总有例外!而"例外"往往别有"洞天"。在荒漠地带,大多数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鳞片状,像红柳、沙拐枣等。科学的解释是,这样可有效降低蒸发作用。但胡杨等例外,有一种叫矮大黄的荒漠植物,叶子大得出奇,照样在荒漠中花枝招展。研究发现,矮大黄另辟蹊径,叶表皮下生长有储水组织。如何在干旱环境中保  相似文献   

14.
荒漠地区由于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常伴有土壤盐渍化,其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群主要由旱生灌木、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等灌木类木本植物组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种子逐渐形成与恶劣环境相适应的萌发对策,从而确保其在特定的荒漠环境中生存和繁衍。本文就单一盐胁迫和干旱与盐胁迫交互作用对荒漠木本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种子形态结构、环境诱导种子休眠和种子萌发行为等三个方面对种子萌发的盐适应特性进行了综述。鉴于荒漠地区干旱、土壤盐渍化常常并发,应加强干旱和盐胁迫双因子及多因子对荒漠植物的影响及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为今后筛选和挖掘有耐盐潜力的荒漠木本植物种质,以及荒漠植被重建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谢家沟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地群落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侵染特征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采样,分析了4种典型草地(山地草甸、草甸草原、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与AM真菌的侵染状况和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草地类型典型植物均能被AM真菌侵染,草原化荒漠、草甸草环与草原换位置、山地草甸的平均菌根侵染率分别为79.90%、89.04%、85.93%和68.66%,草甸草原是侵染状况最好的草地类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AM真菌侵染呈正相关关系,盐分和p H与AM真菌侵染为负相关关系,但土壤总盐含量在2.1 g/kg左右时侵染率、侵染强度最高。自然条件下土壤因子与菌根的侵染及发育状况密切相关,土壤养分的高低制约着AM真菌侵染强弱,有机质和盐分是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速效氮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塔里木河上游流域三源交汇区荒漠河岸林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通过采集测定研究区内不同层次土壤样品的速效氮,并利用GIS、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内土壤速效氮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荒漠河岸林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变异系数均属于中等变异,变异系数的大小与土壤深度有关,20~40 cm、40~60 cm土壤的变异系数大于0~ 20 cm土层;采样数量从精确性、经济性、采样效率3个方面分析,确定了合理的采样数量为0~20 cm土层的采样数为15个,20~40 cm土层的采样数为24个,40~60 cm土层的采样数为24个;0~2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主要由随机因素与结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具有弱空间相关性,主要是随机因素作用的结果;林区土壤速效氮的空间分布表现为0~ 20 cm土层中部含量相对较高,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特点,土壤速效氮含量在20~ 40 cm土层由南至北依次呈现由高到低,空间范围内呈现出一致性的块状分布;土壤速效氮含量在40~ 60 cm在空间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依次呈现由高到低的斜条状分布;此研究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分别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区附近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规律,为了解溶解性有机碳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探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及培肥措施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很大差异,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菜地>荒地。这说明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肥力有关,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疆“沙漠绿洲灌溉农业”这一典型特点,灌区建设在北疆地区农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灌区土壤条件作为灌区立足的根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正确地对灌区土壤成因及土壤肥力做出评价,才能保证灌区土壤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克达拉灌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灌区土壤现状的调查、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及室内化验分析,分析研究了灌区内土壤形成因素、分布以及不同类型土壤的特征特性。研究表明,灌区内土壤形成条件主要是自然因素中的冰冻作用、风力作用和温差变化作用,灌区主要分布有荒漠淡棕钙土和风沙土。风砂土质地为含土粉砂砾层-粉细质沙土,成土母质为运距离搬运的风沙为主;荒漠淡棕钙土质地为中细砂,且中细砂含量从坡上部至下部具有规律性,成土母质系为三系砂质、泥岩风化后被洪水携带或原地残留,且近代以来该区域沙化趋严重。研究成果为阿克达拉灌区和北疆类似灌区进一步开发区域内水土资源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测定了5个不同土壤类型白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在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和一些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5个不同土壤类型白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比较结果是:褐土>荒漠土>黄棕壤>棕钙土>黄绵土;种子在吸水萌发的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但是还原糖含量一直在增加;在48h前,不同土壤类型的白榆种子淀粉酶总活力、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在萌发的过程中均呈上升趋势,β-淀粉酶活性在48 h后开始急剧下降,总淀粉酶活性在56 h时达到最高值,其中种子活性最高的是褐土,最低的是黄绵土,之后都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