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塔拉的植物学特性、塔拉豆的研究与加工利用、塔拉单宁的化学组成、塔拉单宁的提取利用、塔拉没食子酸的加工利用、塔拉没食子活性基团的功能性产物制备与利用、塔拉焦性没食子酸及其活性基团的功能性产物制备与利用、塔拉单宁的纯化、鞣革利用、塔拉粉末提取、固液分离、泡沫浮选技术及其塔拉单宁加工组合、耦合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总结了...  相似文献   

2.
中压柱层析法分离白藜芦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中的白藜芦醇进行了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液浓度、浸提时间和次数、料液比等5个因素对白藜芦醇提取的影响,确立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为95%,浸提温度60℃,料液比11:1,回流提取3次,每次60min。采用中压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白藜芦醇,产物经重结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含量达99.28%。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制备及分离纯化工艺可用于白藜芦醇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王春晴  李蕾  刘强 《林业科技》2011,36(1):30-33
采用GC—MS技术,比较木麻黄凋落物、根和根际土壤3种浸提液的成分差异和含量差异的结果表明:3种浸提液(凋落物、根系和根际土壤乙醚浸提液)中的有机化舍物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别,凋落物和根际土壤的乙醚浸提液中特有成分分别为维生素E和苯酚;3种浸提液中都含有的成分是羽扇烯酮和羽扇豆醇;羽扇烯酮在浸提液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凋落物(7.39%),根际土壤(2.65%),根(2.28%);羽扇豆醇在浸提液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凋落物(3.22%),根际土壤(2.65%),根(2.0%)。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茶氨酸联合分离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绿茶为原料,先采用ZJL大孔离子交换树脂从茶叶的浸提液中提取茶氨酸和脱除咖啡因,再用ZJX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茶多酚.通过对树脂的静态、动态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确定了茶多酚、茶氨酸联合分离提取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很好地脱除咖啡因,提取的茶氨酸纯度达85.43%,提取率为0.94%;提取的茶多酚纯度达95.62%,提取率为12.35%,且茶多酚中的咖啡因含量低于0.8%.  相似文献   

5.
乙酸乙酯法分离板栗壳木质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乙酸乙酯水溶液质量分数(ω)、液固比(m/m)、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板栗壳木质素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板栗壳经粉碎、苯醇浸提后作为反应原料,乙酸乙酯(ω)60%,液固比(m/m)为8:1,在高压釜内于180℃保温1h;提取液经减压蒸发回收溶剂,浓缩液在80℃真空干燥,得到棕褐色的粗木质素,然后用1,4-二氧六环溶剂提纯;得到提纯木质素。同时,测定木质素的溶解性能,并对其进行红外与紫外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人心果幼嫩叶片组织为材料,研究了酶液组合、酶解时间、酶液中甘露醇含量、pH值、温度等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纤维素酶R-10+0.4%果胶酶Y-23为混合酶液,0.6 mol.L-1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pH 5.6的酶液组合,在28℃的黑暗条件下振荡,酶解时间2 h,分离出的原生质体产量最佳,可达到12.4×106个.g-1。  相似文献   

7.
以塔拉粉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溶剂对塔拉单宁提取的影响,并对塔拉单宁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采用甲醇为提取剂,采用间歇法提取塔拉单宁,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每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3次,每次1h,液固比依次为4.5∶1(mL∶g,下同)、4∶1、4∶1,塔拉单宁粗提物得率67.2% ~68.4%,相对误差1.77%,单宁纯度66.0%~67.5%,相对误差2.25%,单宁提取率91.5%.  相似文献   

8.
万寿菊花中叶黄素提取及分离提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利用正己烷和乙醇混合溶剂,或石油醚溶剂,从万寿菊花粉提取、分离、提纯叶黄素的方法.最适工艺参数:正己烷(为提取剂)和95%乙醇(体积比3:2),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h,提取次数5~6次,液料比15:1(mL:g);皂化温度55~60℃,皂化时间6h.按本工艺条件操作,万寿菊花中叶黄素得率为7.5%~7.9%.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贝尔曼漏斗法分离镜检松材线虫实践经验,通过调高分离起始水温、室内气温和减少镜检液量、改变热杀死方式等措施,将常规分离镜检线虫时间从12h以上缩短到约6h.  相似文献   

10.
对吉林地区野生地榆根低聚原花青素(OPC)进行了提取分离工艺研究.考察了溶剂体积分数、原料粒度、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等6个因素对地榆根提取低聚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确立了较佳提取条件为:以体积分数60 %乙醇水溶液为提取剂、原料粒度为O.25~0.42 mm、料液比1:12(g:mL)、浸提温度50 ℃、浸提4次、每次1 h.浸提浓缩液加入一定量饱和NaCl溶液,低温离心过滤后,用2倍体积乙酸乙酯萃取3次,得到纯化后提取物中OPC质量分数达到56.86%,OPC得率为绝干原料的3.42%.  相似文献   

11.
采取调查问卷法,以自拟的调查问卷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50名在校学生的家长,就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及分类标准的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分析发现,被调查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比例不高,对于我国常用的几种垃圾分类标准认可度也不高;其原因主要在于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合理,市民不知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如何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和溶剂萃取法与柱层析法相结合分离生物油的研究进展情况,总结了应用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主要目的,提出了柱层析法分离生物油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柱层析法在生物油分离方面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分离制备高纯度纤维低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可分离制备纤维低聚糖.在其它分离条件相同、洗脱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完成一次分离需要的洗脱剂用量是不变的,洗脱剂用量对低聚糖的分离没有影响.采用一次分离技术可得到纯度分别为96.67%、68.76%和82.00%的纤维五糖、四糖和三糖组分,纤维低聚糖混合物的回收率为81.38%.将多次分离得到的各低聚糖组分在相同的分离条件下进行二次分离,五糖、四糖和三糖的纯度分别提高到98.45%、98.65%和98.12%,回收率分别为90.91%、47.42%和68.68%.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聚氰胺包合法从混合脂肪酸中分离不饱和脂肪酸(UFAs),探讨了三聚氰胺/脂肪酸质量比、晶化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NMR)对三聚氰胺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可以在低温下被三聚氰胺包合;当脂肪酸20 g,96 mL 95%乙醇溶液,三聚氰胺/脂肪酸(M/F)质量比为0.9∶1,在75℃条件下溶解,并在9℃下晶化包合7 h,脂肪酸得率60.83%、不饱和脂肪酸纯度为93.75%、包合率为87.23%。采用气相色谱(GC)分析发现:与尿素包合法相比,经三聚氰胺包合后分离获得的不饱和脂肪酸纯度、包合率均较高,且可将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分离。结构分析表明:与三聚氰胺晶体相比,饱和脂肪酸的三聚氰胺包合物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饱和脂肪酸能够进入三聚氰胺晶体片层之间形成稳定的结晶包合物,且三聚氰胺包合后可回收再利用,其分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纯度仍可达86.28%。  相似文献   

15.
以K2S2O8-Na2S2O3复合体系引发碱木质素和丙烯酸钠接枝共聚,研究了碱木质素接枝丙烯酸钠共聚物的分离方法.结果表明,采用酸析离心工艺能有效地分离接枝共聚物,而且在中和度105%~115%、转速6000 r/min下,离心9 min即可达到均聚物与共聚物的良好分离,红外光谱证实分离产物为接枝共聚物.  相似文献   

16.
王殿文 《森林工程》2005,21(4):38-39
哈东路立交桥是哈尔滨三环路快速路与哈东路立交,其功能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使该立交交通功能强及经济合理,从交通量分析、立交设计构思等方面提出3个方案,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电子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和机械回收利用的一些方法,介绍了国内外电子废弃物机械处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黄炳辉 《绿色科技》2013,(7):215-217
通过一个实例,分析介绍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分选处理的一种工艺。实践证明:综合利用破碎、筛分、磁力分选、跳汰分选、摇床分选等固废处理技术,对炉渣进行分选预处理,可有效回收利用Fe、Cu、Al等废旧金属,有效分离收集未燃尽的剩余垃圾,并妥善处理,从而使炉渣的性质满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要求,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证明,用桦木制浆很有潜力,研究桦木制浆的纤维分离点,对造纸企业得到最佳经济效益,具有指导意义。树种相同,但工艺不同,纤维分离点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分类,探讨了国内外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