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德军  李骏 《农技服务》2011,28(12):1710-1711
利用micaps3.1常规资料、物理量场和地面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降雨资料,对镇远县2011年5月10日20:00至12日20:00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镇远县受偏北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共同影响,出现大范围的雷雨天气,局部出现暴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2.
2018年5月25日晨间,虹桥机场发生了2次非典型性雷雨天气过程,但对其预测难度极大。本文利用当日各种实况资料及数值预报数据,对该次过程及当日天气服务情况进行了回溯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5月24日20:00(北京时间)上海地区中低空水汽条件充沛,数值预报产品显示上海地区K指数值较高,斜温图显示上海地区抬升机制不明显,但后期上海地区地面风辐合,说明后期抬升明显。因此,在预报过程中,要密切监视各种天气资料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瑞金市2011年3月19日和2011年5月3日2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的主要暴雨区都分布在瑞金市东北部,与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武夷山沿线也是暴雨多发地带。影响系统的不同决定降水性质的区别,3月19日受低层切变以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出现稳定的层状云降水;数值预报的解释应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连钰  朱莉  闵颖  李华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0):191-196
针对2017年6月19日云南中部易门局地大暴雨过程,使用ERA5 0.25°×0.25°再分析资料、国家站和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和FY-2G卫星资料,分析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导致易门局地大暴雨的发生;地面辐合线在滇中长时间维持,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发展。卫星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移动过程中与多个对流系统合并,使之不断发展增强。对流云团云顶亮温等温线密集区处于易门上空时,对应地面强降水的发生。雷达图上,19日21:00—22:00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旺盛并滞留在易门上空,降水形式以积云性降水为主;20日01:00—02:00多个对流系统合并增强后东移到达易门,对流回波高度较前一日21:00—22:00低,降水形式为层云和积云混合性降水。  相似文献   

5.
陈习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58-11460,11500
利用望谟县区域自动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望谟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11年5月10日20:00—11日20:00发生在望谟县境内的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向县境内暴雨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能量和垂直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6.
利用望谟县冰雹观察资料( 1967年~2017年),对望谟县近51年冰雹的变化特征、持续时间、入侵路径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即近51年望谟县冰雹发生总计35 次,冰雹主要发生在4~5 月;冰雹出现时间主要在14:00 时至18:00 时,出现的次数为12次,次之在18:00时至20:00 时,出现的次数为9次;冰雹持续时间多数在1分钟左右,平均时间低于8分钟;入侵路径主要有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南、自西向东北三条路径。建议每年2月~5月的每日14:00~22:00时段,加强冰雹预防,在冰雹入侵路径上布设防治冰雹的防雹站。  相似文献   

7.
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西南急流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且后半夜(02:00~08:00)居多;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分别位于洪湖、咸宁、黄冈一线,鹤峰以及潜江、仙桃至蔡甸一线,3小时雨量≥100 mm区域主要出现在荆州南部、潜江附近和咸宁南部;4次暴雨过程均有低空西南急流相配合,急流核主要位于江西和湖南,当急流核中心位置偏东时(江西省内),有利于湖北省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29—30日朝阳地区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的天气过程,引发局部暴雨灾害。此次过程以混合性降水为主,出现多个降水峰值,其中29日18:00—22:00的降水峰值由冷锋过境造成;30日02:00—20:00的多个降水峰值由脱离锢囚中心的逗点云系尾部与北上的地面倒槽云系结合造成。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物理量场,对2010年5月4—5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一次大范围的大雨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及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充沛的水汽,为大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良好动力和水汽条件;高空冷槽、低空急流、地面低压是此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NL资料等,对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1日10:00~20:00,呈现对流性降水的特点,第2阶段为21日20:00~22日04:00,以锋面降水为主;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主要有500 hPa低槽、低空低涡、地面倒槽、冷锋;7月21日北京全天整个对流层水汽含量充沛;水汽来源主要有2支:一支来自副高外围海上暖湿东南气流和南风气流的输送,一支来自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其中后一支水汽输送在此次暴雨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北京地区低空有非常强烈的水汽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25-26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对流天气是呼伦贝尔市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中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最为常见。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5日8:00时至26日8:00时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发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南北向的低空急流将日本海和东海的暖湿空气带入该市,其次低空急流左侧强烈的风速和风向切边,有低压生成发展,并在流场上形成辐合,从而造成急流轴左侧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再次西风槽带来的干冷西北气流与之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极有利的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26日傍晚到28日凌晨,沈阳全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资料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过程属于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2.此次大雾具有雾区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到冷的地面上时,辐射冷却作用在近地层造成了一个薄的饱和逆温层,形成了大雾天气;4.雾的形成过程要求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达到饱和状态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增湿,一种是冷却;5.在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到达时,地面高压带来的下沉冷空气破坏了近地面的逆温层,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26日傍晚到28日凌晨,沈阳全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资料对此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雾过程属于平流雾,是在稳定的大尺度天气背景下形成的;2.此次大雾具有雾区范围大、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3.高空槽前暖湿气流平流到冷的地面上时,辐射冷却作用在近地层造成了一个薄的饱和逆温层,形成了大雾天气;4.雾的形成过程要求水汽达到饱和状态产生凝结,达到饱和状态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增湿,一种是冷却;5.在高空槽携带的冷空气到达时,地面高压带来的下沉冷空气破坏了近地面的逆温层,大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NCAR逐6 h的850 hPa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双线性插值法(BI)计算出朝阳、北票、叶柏寿、凌源、喀左5个观测站的2:00、8:00、14:00、20:00 4个时次850 h Pa的温度值,与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实况日最低气温建立相关性,并对地面观测资料按照相关分析和相关检验原理对预报方程进行因子初选,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分县、分月的预报方程,并使用数值预报产品T639的850 h Pa温度和中央气象台指导产品的气象要素资料对预报方程进行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分月建立的朝阳地区温度预报多元回归方程对于日最高、最低温度的预报有一定指导意义,预报准确率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5.
2016年5月11日20:00至12日20:00,辽宁省朝阳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此次降水过程由于地面华北气旋东北上,加之朝阳市处于500 hPa高空槽前、低空切变线以南、低空急流以北,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对流性降水转稳定性降水过程,降水量分布比较均匀.水汽、动力条件配合得很好,为朝阳市带来了一场透雨,对大田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基于此,通过对降水过程期间的地面图、高空图、卫星云图等实况图进行分析,总结此次大到暴雨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受西北气流和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2022年5月12日14:00至13日8:00地处青藏高原边坡地带的甘南州出现分散性强对流天气,多站出现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重点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探空特征、物理量特征、强对流过程对流单的体演变及模式检验。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低涡后部冷空气东移南下造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鞍型场发展使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维持并缓慢东移;低层有暖平流,高层有冷平流,大气层结不稳定;中层700hPa~600hPa附近有逆温层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堆积,午后近地面层增温,导致对流不稳定进一步增大;CMA-GFS和ECMWF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对低层中尺度切变移速预报偏快,对物理量场的预报ECMWF模式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和数值预告产品对2010年1月18—20日和2011年1月1—3日发生在新疆博州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天气均是前期温度明显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从环流背景、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及源地分析找到了2次过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结合数值预告产品的解释运用,得到博州地区冬季寒潮预报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18.
根据淇县本站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1971—2010年淇县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淇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4 d,属多雷区;全县初雷日最早都在2月23日,初雷日最晚为6月23日,终雷日最早出现在8月15日,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1月16日;全年除了1月和12月其他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7月、8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双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5:00—20:00、1:00—2:00、3:00—8:00是雷暴活动的低谷。  相似文献   

19.
赣南4月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4月20日00:20—00:30赣州龙南县出现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发生的环境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地面冷空气、中低层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2此次冰雹的主要原因是有较大的不稳定能量累积、中低层有强风垂直切变,风向随高度顺转、中层有"干"西南急流发展、高cape值的释放使低层的水汽上升到足够的高度。3未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是中低层有强风垂直切变、cape值偏强和湿层不够厚。这些对发掘不同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出现冰雹、大风、强降水的主要预报着眼点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汪学军  祝卫华  王新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55-8657,8755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区域自动气象站探测资料,对九华山大雾天气气候概况及气象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华山大雾春季和冬季是多发季节,大雾分布地域性强,时空差异大;大雾日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大雾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最易生成大雾的时间段在04:00~06:00,占总数的36%,00:00~04:00次之,占总数的28%;大雾的消散时段一般在日出后至正午前,其中08:00~10:00占总数的64%。当气温为0~5℃、相对湿度90%、风速为0~3 m/s时,出现大雾的频率最高。有4种易出现大雾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