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是帮助农民在最短时间内使用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对农民进行科学的培训,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引导和市场化的指导;第二加强对农业技术产业化的指导,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产业化所带来的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对农民示范户的扶持和培养;第四努力拓宽新技术新品种的销售市场,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2.
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需求与推广方法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天津市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的需求,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渠道,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以及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因素,农民对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与评价等,并对天津市农业推广模式的构建和推广方法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梁红 《农业与技术》2003,23(4):5-11
中国入世一年多来,农业大体上仍保持稳定,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但中国农业在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增收、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营销等方面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的国内支持政策和绿色壁垒也将使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农业应对入世后挑战和威胁的主要对策包括:改进国内农业支持和保护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农产品贸易体制,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今后我国农业发展应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进步为基本目标,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等途径,开僻农民增收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近年来,金堂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方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要实现小康,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率,而要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扩散率和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率,必须认真研究我国农民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推广方法。因此,进行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三者关系的研究,对当地政府和社会化服务部门,尤其是农技推广部门做好支农服务,  相似文献   

6.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承担单位: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十五”期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和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建立了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试点。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应用,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进和孵化了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截至2004年底,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入园企业总数已达2245家;园区自主开发项目975项,引进新技术1606项、新品种7959个,推广新技术2232项、新品种2775个。在2002--2004年,3年共吸纳农业劳动力150余万人次,分别带动周边地区300余万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07,(16):F0004-F0004
包河区农技推广中心围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创新农技服务机制”为抓手,认真贯彻执行农业两法,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规划和技术标准,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拽导组长镇农技站、群众性科技组织及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8.
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阶段架起科研、企业与农民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这是爱辉区农村的现状决定的。如何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架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与新型农民培训是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本职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逐步形成了集农业新技术培训、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的多学科、多专业紧密联系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我区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代农业》2009,(9):1-1
随着江苏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依靠惠农政策、新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农民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农技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农业科技入户是联结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科技示范户和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平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是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实际需要,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高效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技术推广的迫切需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长春市绿园区科协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和绿色农业,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稿约     
《宁波农业科技》2007,(3):32-32
《宁波农业科技》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办,宁波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每年刊出四期。刊物坚持为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服务的方针,宣传国家、省、市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法规,传播农业科技的新成果、新技术,交流农业科技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努力做到学术性和科普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作为推广活动的主体之一,了解农民认知的复杂心理有利于达成较好的农业推广教育的效果,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以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论述了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行为特点,分析了其采用新技术的行为规律,并提出了促进农民行为改变、接受新技术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机化新技术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和推广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对于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应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节约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金权 《新农村》2005,(2):32-32
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总人口7.58万,其中农业人口6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近几年来,双林镇成校充分利用培训的主阵地,以“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抓手,帮助农民掌握实用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产品由传统型向效益型转变,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该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面对“大农业、大市场、大信息、大科技”的现代农业,如何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天水这样一个农业基础脆弱的地区来说,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搭建起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技术、展示新成果,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升级的平台,用看得见、用得着的科技成果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朝着向科技要效益的方向发展,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农业,以提升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既是新形势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元谋县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依托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力量,走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业科技对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科研实力不够和科技人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农业科技需求者与提供者对接的不足。因此,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状况,并引导社员农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对于提高农民学习、采纳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农民在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的劳动主力军作用,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农民组织化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农村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农业还面临着自然资源质量曰趋下降的严峻局势,如耕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唯有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下,农民才能够在自然允许的限度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再滥用农药化肥.不向周边倾倒污染环境的物质,不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不破坏植被,懂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科学道理、农民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发展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以达到节约资源,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目的。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精华时.再努力学习并掌握农业新技术.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农业技术专长和新观念则需要为大批基础人才所具有并传播。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的科技推广不是靠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说教,而是通过示范使农民购买作为科技载体的产品(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以及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民依靠多项新技术新产品组装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低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