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大熊猫分布区范围大熊猫野外种群现主要发现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45个县(市),东经101°51'00"-108°47'57",北纬28°12'00"-34°00'18"之间的部分地区,东起陕西省宁陕县,西到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北临陕西省太白县,南抵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二、大熊猫种群数量(一)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由于受分布区自然条件及人为干扰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使野外大熊猫相对集中于不同山系或同一山系的不同地区,形成相对独立、互不交流的6个不同种群或亚群。各个种群以所在山系的名称命名。其中,岷山有两个种群,称为岷山A种群和岷山B种群,邛崃山、凉山、…  相似文献   

2.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青川县境内,地处岷山山系龙门山脉摩天岭南麓,总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岷山山系大熊猫主要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为A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系全国51个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相似文献   

3.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所面临的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护需求的冲突等。秦岭的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本身数量较少,由于区内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道路建设,又被分隔成几个小种群。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使此处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4.
岷山是国宝大熊猫分布区最多的山系,位于岷山山系南段的土地岭,由于人为的障碍,导致岷山山系大熊猫不能自由往来,分为岷山A种群与岷山B种群。文章介绍了土地岭的历史与现状,论述了廊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廊道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的恢复和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岭位于岷山大熊猫A、B两大种群的结合部,是岷山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长期以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两大种群之间的隔离。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对土地岭地区的现有植被采取不同的恢复和改造方式,可以完全实现岷山土地岭走廊带的重新恢复和建立。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黄土梁廊道,是连接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A块的中北部的关键区域。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3.3,从斑块类型和景观类型两个尺度,对不同时期(1975年、1992年、2010年)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指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黄土梁廊道景观破碎化进程,并对影响大熊猫黄土梁廊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大熊猫黄土梁廊道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在四川省平武县摩天岭的密林深处,有一片野生动物的家园——四川省平武县老河沟县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的"岷山-横断山北段优先区"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连接着岷山山系中的大熊猫种群,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之一,也是川金丝猴、林麝、黑熊等珍稀动物的家园,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这个保护区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诞生于由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以下简称TNC)合作的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是由民间保护机构提供资金和  相似文献   

8.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部分大熊猫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圈养大熊猫种群间遗传交流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9.
提起大熊猫,人们都会想到四川和陕西。然而,在中国,甘肃是一个重要的大熊猫生存地。甘肃大熊猫栖息地主要部分属于岷山山系。岷山位于四川省的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为长江、黄河间的分水岭,岷江、嘉陵江源地。这条山脉中大熊猫数量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一半。早在1963年,甘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实际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面临的种群脆弱、迁移廊道不稳定、栖息地质量不高和干扰频繁等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栖息地人工改造、廊道交流功能提升、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生态移民等对策措施,以期能逐步提升该区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扩大栖息地面积,为当地和相似区域大熊猫保护工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野外生存探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华 《林业研究》2001,12(1):59-62
濒危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山区所特有的物种 。该种在20世纪70年代有2000多只。由于生境缩小、偷猎和竹林开花等原因所致,到20世纪 90年代,大熊猫种群的数量下降到不足1000只,且分离成32个亚种群。在过去的30多年中, 大量竹林开花和开花后死亡是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70年代,整个岷山的大熊猫 遭受饥荒,80年代蔓延到琼莱山,造成大熊猫大量死亡。大熊猫的生境被分离成很多小的“ 岛”,每个小的生存地只有几只熊猫,使得大熊猫的生存形式进一步恶化。小的、孤立的大 熊猫种群变的更加脆弱,很容易受到生境退化、自然灾害、疾病和近亲繁殖的威胁,从而导 致灭绝。因此,对于保护野生大熊猫来说,恢复大熊猫的生境并把大熊猫重新引回到它们的 历史生境中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可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峨眉山竹类资源丰富,但是不同种竹子的笋期各不相同。本研究通过对大熊猫饲喂峨眉山8个不同种竹笋,观察其取食情况。结果表明:每年4至10月共有5种大熊猫喜食的竹笋出笋,为大熊猫异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分析了形成大熊猫地理分布格局的地理、景观和生境尺度机制,野生大熊猫的地理分布格局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地理、区域气候、生境结构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我们在评估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建设走廊带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进行研究与工作,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岷山区域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建立植物种及其分布生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世界重点生态区之一的岷山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述了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地域性。结果表明,森林和林间草地是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生境,保护生境、保护狭窄种、保护单种科物种是该区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并提出生态区域优先保护种概念。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大熊猫生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1年甘肃省第3次大熊猫调查资料,利用SPSS和SAS软件,对甘肃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生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以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为优势的下木种群森林群落中,其垂直活动范围主要在海拔1 600~2 800 m间,水平分布在文县和迭部一带;竹类种群的特性、地理环境和森林群落的完整性是大熊猫栖息生存的三个主要综合要素;甘肃省大熊猫的生境特征基本上稳定,但该区竹类种群的正态性分布和人为干扰强度是构成其生境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策略适应竹子食物,如在不同季节可采食所处不同海拔的竹类,而不同海拔的竹子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和环境特点。本研究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揭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不同主食竹的形态特征和立地环境差异。结果表明,峨热竹、石棉玉山竹和丰实箭竹的基经和高度具有显著差异,低海拔的丰实箭竹具有最大的基经和高度,而高海拔峨热竹的基经和高度最小。不同竹种的立地环境不同,主要表现在海拔和乔木郁闭度上,不同竹种所需求的最适宜生长的乔木郁闭度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和管理,特别是大熊猫主食竹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大熊猫分布区域的自然分异规律为基础,应用发生学观点,结合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对大熊猫分布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影响大熊猫生存和栖息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阐明大熊猫分布区的地域分并规律及分区的原则依据,并拟定分类系统、单位,初步将大熊猫分区的立地类型分为5个立地区,9个立地亚区,27个立地小区。并对各立地区的立地特征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然保护管理、林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和宏观战略措施.同时,指出了大熊猫分布区立地的低级分类尚待深入调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