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化肥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目前缓/控释肥料的研究成为化肥研究的热点。对缓/控释肥料的类型、养分释放特性的评价方法及应用缓/控释肥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应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缓/控释肥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开展了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肥料运筹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F1D4产量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马铃薯产量随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产,马铃薯种植密度降低有利于形成大薯,平均单个薯重增加,提高商品性,提出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最低密度不宜少于60000穴/hm2,高肥下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低肥下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3.
木本植物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NA甲基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进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笔者主要对木本植物生长发育及无性、有性繁殖过程的DNA甲基化模式重建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合当前研究进展讨论了与木本植物年龄、花期、休眠、育性等相关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DNA甲基化模式重建,以及愈伤组织继代、再生植株形成、体胚发生等无性繁殖过程中的DNA甲基化模式重建,最后讨论杂交过程中的DNA甲基化模式重建,并对当前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水稻施用缓/控释肥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施用缓/控释肥能平衡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提高水稻产量,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能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投入产出比比常规施肥高,经济效益好。在6种缓/控释肥中以缓/控1、2效果最好,其次是缓/控4,三种缓控释性肥料可对氮磷钾释放速率提供合理的调控,按照作物生长发育、需肥规律释放养分供水稻吸收利用,减少养分的损失,提高氮磷钾元素的利用率,适合在铜仁地区水稻作物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合理施用钾肥可以提高菜薹自身防卫能力和抗病能力的生理机制,研究通过接种炭疽病菌,测定3种不同钾营养水平下菜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炭疽病菌对菜心的SOD、POD、CAT、MDA有明显的调节作用,SOD、POD、CAT在感病过程中表现为前期下降后期上升,而MDA表现为缓慢上升的过程。钾营养能影响炭疽病菌对菜薹细胞保护酶系统的调节作用,适宜的钾营养能增强炭疽病菌对菜薹植株SOD、CAT活性的诱导作用,但抑制了炭疽病菌对植株POD活性、MDA含量的诱导作用。总之,在菜薹感染病原菌后,适宜的钾营养通过调控植株的活性氧代谢平衡体系,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能。  相似文献   

6.
浅析观赏植物在室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20世纪以来,多层建筑和室内空调设备出现后,室内空间与室外自然风景的联系越来越少了。而与自然的隔绝、脱离的日趋严重,导致现代人的体能下降。因此,有人提出了回归自然的主张,怀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共呼吸的生活方式,在当前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室内植物是室内坏境改造的关健因素,本文在论述了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深入地阐述了室内植物目前的主要应用形式和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提出了一些植物品种以供进行室内植物景观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施用专用控释肥料对西瓜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西瓜专用控释肥料作基肥施用对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机包膜尿素、有机包膜尿素和北京产的聚烯烃包膜尿素为主要原料配制的专用控释肥料作基肥施用,可比常规施肥分别增产9.43%、7.85%和27.17%,可以使主蔓长度、单株瓜数和单瓜重明显增加,糖度增加,品质改善。同时对在西瓜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土壤速效N、P、K养分的供应状况和植株N、P、K含量状况也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缓/控释肥料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我国化肥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缓/控释肥料的必要性.通过对比国外缓/控释肥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论述了国内缓/控释肥料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走向及其需要重点攻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用金正大控释肥料进行试验,探索缓控释肥料在花椰菜上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金正大硫酸钾型控释肥80kg/667m2,能增加花椰菜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缓控释肥料的氮素利用率及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自制的6种缓控释肥料(NAP,NAF,NAX;NHP,NHF,NHX)的肥效进行盆栽试验研究。通过对油菜的生物量及氮素利用率分析得出:腐殖酸作为抑制剂在一定浓度和量的范围内效果比较好;6种自制肥料的氮素利用率在29.54%~46.43%;效果最好的肥料品种是NAP。本研究对利用脲酶抑制剂制成缓控释肥料,使作物增产、有效地提高氮素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及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秸秆覆盖的土壤剖面含水量与裸地显著不同,与前者相比,裸地土壤水分无明显的层次性变化,受降水及蒸发等因子影响明显。由于覆盖状况和土壤物理性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幅度也有明显差异,秸秆覆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玉米拔节期0~40cm土层达到18%。苗期根长小并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孕穗期和灌浆期根长大大增加,主要分布在0~60cm和0~90cm土层。秸秆覆盖可以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和蓄水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单产32.1%。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在土壤深度中的分布规律,为精细化农田灌溉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池栽定量灌溉的方法,在冬小麦的几个主要生长发育期进行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层次的根系鲜重、干重测定并计算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根系占整个根系干重的百分数.结果表明0~1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80%以上,10~2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10%以上,20~30cm土壤中根干重占总重5%左右.小穗型品种山农20根干重顺序孕穗期是轻度干旱>水分过量、干旱和适宜水分,开花期是适宜水分>轻度干旱>水分过量>干旱.大穗型品种山农21根干重顺序孕穗期是适宜水分>水分过量>轻度干旱>干旱,开花期是适宜水分>水分过量>轻度干旱>干旱.在干旱型生产上多采用小穗型品种,根系强大,可减轻干旱危害,小麦全生育期生产上以灌溉水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朔州市玉米生长季土壤储水量变化规律,提高本地区农业种植土壤水分利用率。作者利用1995—2015年山西省朔州市玉米生长季土壤湿度及相关气象要素数据,在研究了土壤储水量与相关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土壤储水量旬变化、土壤储水量垂直变化后,分析了朔州市玉米生长季土壤储水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朔州市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变异系数大于15%,降水量每增加1 mm,土壤储水量增加约0.2 mm。10、20 cm土壤层中,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蒸发等气象因子与土壤储水量的相关性达到60%以上,30 cm以上各层的复相关系数显著下降;0~50 cm土壤储水量旬变化曲线可分为,旱季土壤水分快速消耗期、雨季降水补充期、秋季土壤水分平稳期3个阶段;玉米生长季(5—9月)各月的土壤水分垂直规律相似,0~20 cm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都在20%以上,气象因子对该层的影响较大,30~50 cm变异系数在20%以下,降水无法渗入土壤深层,其他气象要素对深层土壤的影响较小,导其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4.
西峰黄土高原土壤湿度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峰土壤湿度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关系,以便合理安排田间管理,增加冬小麦产量,提高质量,利用西峰1981—2008年28年0~100 cm逐层土壤湿度资料、西峰农试站试验田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关系,并计算贡献率,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西峰冬小麦气候产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3—5月中旬,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逐渐从浅层向深层发展;5月中旬—7月上旬,深层含水量是冬小麦所需的主要水分来源;8月中旬—9月上旬,土壤蓄水;9月中旬—10月上旬,浅层水分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相关性上,蓄墒期中上层(0~40 cm)最为明显,生育前期各层都显著相关,中上层(0~50 cm)尤为显著;生育中期各层相关性显著,生育后期上层0~20 cm为负相关,50~90 cm层为正相关;影响率上,蓄墒期明显的是30~60 cm及80~ 100 cm层,前期是10~40 cm及70 cm、90~100 cm层,中期是30~40c m层及80~100 cm层,后期是60~ 100 cm层,年平均为20~40 cm、60~100 cm层。  相似文献   

15.
两种根系采样方法的对比及冬小麦根系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挖坑冲洗法和改良根钻法研究了耕层(0~30cm)和1m土体内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用根钻在垄上、垄间和与垄相切3个位置取样的采样方法较挖坑冲洗法优越。冬小麦根系总量一般在抽穗前后达到最大,一般为2.5~3.5 t/hm2。收获期的总根量一般为2.0 t/hm2左右。严重的氮素短缺、干旱和盐分胁迫条件下,灌浆期的根总量明显减少,但深层根系比例相对较大。然而,从单穗平均根量来说,并不一定减少,连续5季不施氮肥条件下的单株根量甚至可能是水肥充足处理单株根量的1.5~2.0倍。水肥适宜条件下,抽穗期以后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从上而下大致每10cm减少一半,总根量可用公式 (R为总根量,y1为0~10cm土层的根量,单位:t/hm2)近似表示。  相似文献   

16.
北疆高产棉花根系构型与动态建成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棉花根系构型分布和动态建成结果表明,北疆高产棉花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呈S型曲线,其中线性增长期从6月下旬(盛蕾期)至7月下旬(盛花期),较地上部相应时期早约10d。随种植密度的增大,根系生长率下降、快速生长期提前。根系在土壤中的下伸过程呈S型曲线,构型分布符合Y=Ae-Bx指数方程,有52.4%、65.8%和73.3%以上的根量分别集中在地表20cm、30cm和40cm深的土层内,80.6%以上的根量集中在植株行间两侧0~15cm土体内。与内地棉区相比,北疆棉花根量小,但生产力更高。  相似文献   

17.
对宁南旱区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及粮草轮作水分恢复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苜蓿生长年限延长,在1 ̄6年内苜蓿草地土壤湿度下降迅速,产草量逐年上升,7年后土壤湿度下降趋于平缓,但苜蓿产草量下降迅速,表明苜蓿生长强烈耗水引起深层土壤干燥化,导致苜蓿生长逐渐衰败,苜蓿平均降水生产效率逐年下降;(2)苜蓿草地土壤垂直剖面可分为降水入渗恢复层(0 ̄200cm)、根系发达枯竭层(200 ̄500cm)和根系衰老缓耗层(500cm以下)三个层次。随苜蓿生长年限延长,苜蓿剖面的主要土壤干层逐渐上移,并且干层厚度呈现减小趋势;(3)耕翻的苜蓿茬后轮作粮食作物的年份越长,土壤水分恢复越好,实行草粮轮作的苜蓿最迟不超过生长的第10年。  相似文献   

18.
栽培技术优化对冬小麦根系垂直分布及活性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优化小麦根系构建,促进小麦根系功能发挥,以达到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于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小麦生产季,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鲁原502在旋耕-基肥撒施(RT-SF),深翻-基肥撒施(PT-SF)和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分层深施肥(SRT-SS-DT)3种栽培技术下产量及其构成,研究麦田0~90 cm内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分布及生理特性的差异。与RT-SF和PT-SF处理相比,SRT-SS-DT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的千粒重及单位面积穗数,使最终产量提高了3.96%~13.29%。SRT-SS-DT处理促进了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拔节后15~60 cm土层内的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30~75 cm土层内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施肥层(15~30 cm土层)。开花后20 d,15~30 cm土层SRT-SS-DT的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较RT-SF提高了66.3%和56.5%,较PT-SF提高了75.9%和59.8%。SRT-SS-DT增强了15~90 cm土层的根系活力,同时减缓了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的下降,开花期至花后20 d,15~30 cm土层根系活力下降值在SRT-SS-DT处理下较RT-SF和PT-SF降低了28.5%和14.9%。此外,在花后20 d,SRT-SS-DT处理小麦15~90 cm土层根系表现较低MDA含量和较高SOD活性,尤其是15~30 cm土层,根系SOD活性分别比PT-SF和RT-SF处理高20.6%和10.9%。15~90 cm土层根系活力和根干重占比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通过对苗带旋耕、间隔深松和分层深施肥等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以有效扩展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提高深层土壤根系的活性,尤其是施肥层,有助于小麦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棉花不同土层侧根还原力差异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99年和2001年以新棉33B、中棉所12、杂29和杂29F1代为供试品种,分别于棉花不同生育期测定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和20 cm以下土层侧根还原力。研究表明:①苗期根系还原力高,现蕾是根系还原力迅速下降的转折点。②初花期(7月15日)至盛花期(7月23日)棉株5 cm以下土层侧根还原力高于0~5 cm侧根还原  相似文献   

20.
摸清青海旱作农业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形成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采样结合统计学方法,探究青海互助浅山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垂直剖面特征及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耕作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存在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降水事件、降水量级是影响耕作层(0~3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的主导驱动力;(2)0~30 cm土层是雨养耕作层,典型土壤含水期分为干旱期、湿润期、常态期和过渡期,土壤干旱发生一般由表层开始,随着土壤水分耗损加重土壤干旱逐渐向深层土壤延伸;(3)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与前期累计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亚表层(10~20 cm)和深层(20~30 cm)土壤含水量与前期累计降水量极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在干旱事件频繁的青海旱作区发展“浅埋滴灌技术”是寻求土壤供水平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